Web Analytics
MENU

博客、朋友和隔阂:谁在陪你说话?

February 11, 2025 • Read: 1633 • 随笔

——01——

年末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封邮件,是一位博友寄来的。

他在邮件中写道,我的文字分享总让他感受到特别的温暖和共鸣,虽然是通过网络相识,但是早已把我当作多年的老朋友。看到这句话,我一时怔住,随即笑了。这话听着耳熟,毕竟我也对一些博主有过类似的感受。

有时候,我们和那些从未谋面的博友之间的关系,比现实中的“朋友”还要来得真诚。我们没有互加微信,没有在群聊里“哈哈哈哈”地敷衍寒暄,甚至可能连对方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但我们愿意在对方的博客里停留,花上十几分钟认真读完一篇文章,再在评论区写下长长的回应。

反观那些通讯录里躺着的“好友”们呢?加了个好友就算朋友了?那怎么加了三年,连一句话都没说过?有些人加你好友是为了卖东西,有些人加你是为了日后借钱,还有一些人加你只是觉得“有个联系方式比较方便”,但至于这个“方便”究竟是什么,他们自己都未必知道。

朋友这个词,已经被滥用了。

——02——

现在的人对社交的理解,早就变味了。

大多数人活得就像《新世纪福音战士(EVA)》里的人类,他们和人交往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持着一层“AT力场/心之壁”。AT力场是什么?是保护自己的屏障,是人与人之间无法消解的心理隔阂。在EVA的世界观里,AT力场是人类保持自我、避免被他人完全同化的屏障。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层屏障不仅让我们“自我保护”,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加了好友,并不代表我们之间没有AT力场。

在群聊里寒暄,在朋友圈点赞,彼此留言“哈哈哈哈”,看似很热闹,但本质上不过是各自维持着一层社交屏障,不让对方真正靠近。

很多人习惯性地用“AT力场”隔绝自己的真实情感,因为他们害怕暴露脆弱,害怕被拒绝,害怕别人看穿自己的不安。所以,即使看起来朋友很多,实际上,真正能交流的人却寥寥无几。

——03——

博客之所以让人感到舒适,就是因为它暂时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AT力场。

博客是“单向”的,写下自己的思考,愿意来看的人自然会来,不愿意看的人也不会被强迫。自己不需要在意对方的即时反应,也不用担心自己说的话是否会让对方感到尴尬。在这里是自由的,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而不是揣测别人的心思、迎合别人的期待。

但社交软件不一样。
微信、QQ、微博、朋友圈……它们的存在,让人不得不时刻保持一层AT力场,不仅要过滤自己的话语,还得时刻担心“谁能看到”、“谁会误会”、“谁会觉得我是不是在说他”。

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
发了条朋友圈,想表达自己的难过,但又害怕被人看穿,于是刻意写得云淡风轻。
在群聊里想说点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想到可能会引起争论,最后还是删掉了打好的字。
想找一个好友聊聊心事,但又害怕对方觉得自己在“情绪输出”,于是最终决定自己消化。

这些心理机制,都是AT力场的具体表现。

博客为什么让人觉得亲切?因为它是少数还能让人“关掉AT力场”的地方之一。

——04——

当然,并不是说现实中的朋友就一定比不上博友,毕竟社交软件的本质,决定了大多数人的交流方式只能浮于表面。真正的问题是,人们早已习惯了“点对点”社交的虚伪,却忘了“点对面”表达的自由

加了微信,却不敢主动聊天,怕尴尬,怕打扰。
群聊99+,但真正能说心里话的,可能一个都没有。
朋友圈点赞成了社交货币,聊天记录却贫瘠得可怜。

归根结底,现代社交的本质,就是一场集体默契的表演:你假装有朋友,我假装不孤独,大家都在演,演得久了,甚至连自己都信了。

所以,为什么博客在这样一个时代还能留住一部分人?
因为它允许我们暂时放下“演”的负担,回归到最纯粹的表达本身

而那些愿意花时间阅读你的人,或许比现实中所谓的“朋友”更接近这个词的本质。

——05——

当然,你可以说,博客毕竟是个小众圈子,大部分人还是需要“现实中的朋友”。

但有没有发现,很多人连现实中的朋友,也变得越来越难以相处了?

有些人,你不主动找他,他绝对不会主动联系你;
有些人,只会在自己难受的时候找你,等你难受的时候,却又悄无声息;
有些人,表面和你称兄道弟,背地里却连你的朋友圈都屏蔽。

最绝的是,有些人如果突然主动来找你,多半不是为了问候,而是有事相求,不是结婚就是借钱。

面对这些现象,很多人会选择默默接受,毕竟“大家都这样”,但真相是——真正的关系,不是靠这些虚伪的社交规则来维持的

我们以为加了微信、点赞评论、群聊互动,就是“朋友”了,但实际上,这些都只是表象。真正的朋友,不是那种见面寒暄几句就能称兄道弟的人,而是那种在你表达真实自我的时候,仍然愿意停下来听你说话的人。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跟“现实中的朋友”越来越没话说,不要怀疑自己变了,可能只是因为你已经厌倦了演戏而已

——06——

朋友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答案,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罢了。

毕竟,承认了,就意味着必须面对自己早已习惯了的孤独。

Archives QR Code Tip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
Leave a Comment

54 Comments
  1. 博客我都当qq空间来用,认识一些陌生人来发一些自己的小想法。

    本来打算用微博什么的,但是还是自己建个自己喜欢的风格网站比较好qaq

    1. @火喵酱自由自在的挺好,这也是博客的魅力之一。

  2. 呼,直击心灵。我现在对朋友的定义是完全倾诉自己的第一人。

    1. @HansJack谢谢认可~|´・ω・)ノ

  3. 唔,我以前有个朋友总是建议我多交一些朋友,认为这样能改善一些精神上的问题?我其实挺抵触的,他总觉得广交朋友就能解决一切。我倒是觉得一个人挺好的,不用为人际关系操心,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至于QQ上的那些人吧,我并不认为他们是朋友,更像是某种奇怪的“同事”关系?说到真正的朋友,我还是更倾向于与那些我们彼此都感兴趣的人交往。然而即时通讯,朋友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越来越奇怪了。/_ \

    写信和博客,是一片净土。一次性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像在软件上那样,急躁地互相争辩、咄咄逼人。如果我们真的是朋友,我会珍惜每一封来自你的信,收到总是能让我感到难以表达的惊喜。

    1. @wling诶这评论系统后端有问题啊(((
      把这个删掉罢 〒▽〒

    2. @wling已经对重复的处理了。这边有的时候可能因为网络问题卡住,暂时没很好的办法。
      关于交朋友这件事,不需要强求。强求出来的朋友,最终只是泛泛之交,特别是对于不擅长交朋友的人,获得的只有无尽的压力。内向这件事一直在过去被污名化了,很多时候被视为不合群、难以融入、有缺陷。搞得似乎内向就是一件错事。然而内向的人,有的时候更能独自享受生活,在某些事情上有更深入的理解。许多内向的人拥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情感深度,在独处时能更好地充电和自我调节,也能够从事需要深度思考和专注的活动,像是写作、绘画、研究等。

  4. 我觉得害得看是什么,比如是志同道合之人,比如是知心之人,比如是互相帮助之人,又或者是共同利益之人。而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利益至上,无论什么事情都先考虑能不能为“我”所用。也许网友、笔友感觉不错,那可能也只是没有跟自己有利益上的挂钩。

    我有个一二十年的朋友,一直玩的很好,经常一起玩,但是结了婚后一年出头也没有联系,这又何解?是家庭婚姻的舒服?哪怕以家庭婚姻为由,也不至于一年也没有联系吧?

    1. @缙哥哥互相帮助和共同利益之人,这两者准确的来说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因为依赖利益维持的关系非常脆弱,互相只是表面上在“演”而已。如同事在一起工作,合作愉快可能只是能共同获取利益,离开了职场啥也不是,除非对方未来能帮到你。所以即使相处了很久的同事,我也无法称之为朋友。朋友之间应该是互相能真心交心的,敢说出自己内心话的,无关利益的,这样才能维持长久。

      关于你认为笔友、博友感觉不错,是因为现实中没有利益上的挂钩,实际上这点正是我文章的主题之一。朋友需要建立在“社会角色”“共同利益”之外,这样的朋友才能够真心交流。而“社会角色”和“利益纠纷”,这也正是文中“AT力场”造成的原因之一。文中我提到「真正的关系,不是靠这些虚伪的社交规则来维持的。」 何为虚伪的社交关系?面子、人情世故、利益、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等等。网友中,我有一些后来发展成现实中也关系很好的,这部分人即使现实认识,也是没有共同利益才能维系下去的。

      你提到你十几二十年的朋友,突然就不联系了。我无法通过你短暂的描述去“下结论”你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只有你自己清楚。但是我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朋友”,玩了很久很久突然不联系。我可以提供一下方法:试问一下自己,既然没联系,自己有主动找过他吗?如果没有,文中我也提到了「如果你发现自己跟 “现实中的朋友” 越来越没话说,不要怀疑自己变了,可能只是因为你已经厌倦了演戏而已。」 如果你联系了对方,对方却用各种理由搪塞你不和你见面,那刚才那句话可以用于对方的身上,他「厌倦了演戏而已」。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并不高,觉得演着累,划不来,所以不想去维持这个关系了。

      “玩得久”实际上无法作为判断是不是真的朋友的标准,因为也可能是互相“演的久”。如果真的是互相没有利益关系,而且能真心交流(没有什么保留的那种),那很难出现突然就不玩了的现象。所以,“隔阂”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是突然出现的,还是本来就有,只是互相假装不存在?这个只有双方自己内心知道。他人无法帮忙判断。

      还是文末的那几句话:
      朋友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答案,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罢了。
      毕竟,承认了,就意味着必须面对自己早已习惯了的孤独。

    2. @白熊阿丸十几二十年的朋友,突然就不联系了。我认为他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继承了他父母的“习惯和认知”,所以不联系也就算了,无所谓。

      同时,这也是我很喜欢在博客交友的原因(抛开技术求助以及找我看病的),能认识不同的人。

      还有,你的博客似乎被360屏蔽了,可以申诉一下。

  5. Huo Huo

    现代社交的本质,就是一场集体默契的表演:你假装有朋友,我假装不孤独,大家都在演,演得久了,甚至连自己都信了

    这句话说的是这么的彻彻底底,给现在的社会现象描述的很真实,虽然说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也能代表大部分。

    感觉有些认识多年的 所谓的朋友 有时候还真不如素未谋面的博友更能真心的交流。

    1. @Huo诶嘿,你阅读的很仔细,这句话我没加粗,你都注意到了。
      很开心,谢谢你 φ( ̄∇ ̄o)

  6. 博客的低浏览量使得更多人选择这么一个开放又不开放的地方来抒写自己,真情实感会比社交平台上身边人所看见的多很多。当然写作并不一定要真情实感就是了,只是很多人都需要找到一个出路,宣泄-但不会被周边的人看到并在第二天看到你的时候拿宣泄说事。

    1. @duckxu是这样的。许多人不愿意向身边人分享自己的内心,归结到底还是有利益牵连,如你所说,怕说了之后“在第二天看到你的时候拿宣泄说事”,我们并不清楚身边认识的人是不是有那种背后乱嚼舌根的类型,但凡遇到一个,也给自己添堵。

  7. james james

    说得对,即时通讯软件也有不好的一面

    1. @james是的。之前我的一篇博文也详细分析过我对即时通讯软件的看法 (/ω\)

  8. 感同身受。
    "朋友这个词,已经被滥用了。"进入社会以后,公司的领导喜欢称呼我们为兄弟。自我感觉比较保守,或者说现实中AT力场强一些,“朋友”、“兄弟”这些在我看来代表亲密关系的词似乎越来越弱化了。
    现在的微信加了一堆人,不敢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每每翻江倒海想要表达一番。最终还是选择云淡风轻发上一句话,配一张阳光积极的图片。
    朋友也好、亲情也好,听从内心的感觉就好,喜欢的人关系多维护,没必要的关系就不维护了。

    1. @紫慕企业文化是这样,有见谁都喊兄弟的,还有见谁都喊老师的,还有一定互相称呼同学的。
      维护关系挺累,那些没有继续维护的关系,我未来也不会因为什么利益问题主动去找对方。如果真的某一天想起来了,就去问问,如果还挺好就结束,起码证明了对方还活着。如果真的有什么急事,这种没有维护的,我也是尽可能联系陌生人,又或者一码归一码的去办,不去刻意套近乎。
      也挺烦那种平时不维护关系,突然来套近乎,套完近乎就开始借钱或者收份子钱的,基本这种后续我就不愿意再理了。

  9. 总得给自己留一片净土哈。

    1. @网友小宋的确,博客是一片净土,是一块自己内心的自留地。

  10. wx朋友圈不好演,也有人演的好,按标签发wx朋友圈

    博客圈关系大多陌生,没啥利益关联,得罪就得罪了。

    其实说白了,找个说心里话,真话的地方或者人,很难很难。

    1. @ACEVS太真实了,按标签发wx朋友圈,之前想过这样搞,后来被懒惰代替了。

    2. @ACEVS我就是朋友圈重度标签用户,每个人都有详细标签,便于权限分类。
      没啥利益关系最容易交心,扯上利益了,很多话就得看能不能说了,除非自己愿意“支付”这部分“代价”。

    3. @紫慕我也是懒得分类,直接弃圈了。

    4. @白熊阿丸厉害。我是真懒,
      上次视频等待对方接听时候发现,还能让我先预览一下对方的朋友圈的按钮,看来微信也知道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是啥。

  11. 学会孤独,习惯孤独,享受孤独

    1. @流情一个人有的时候挺好的 (/ω\)

  12. 朋友圈的社交压力真不是盖的,我已经好多年不发朋友圈,甚至关闭了发现朋友圈入口。想一下微信里,亲戚朋友同事领导客户,然后其他杂七杂八的人。你甚至不知道哪句话就得罪了一个人,哪一句话看到的人就要喷几句你,最主要是微信不能不用,所以更加慎重。导致我直接关闭朋友圈,我还有一个微信号,加了不几个人,主要是发小。逢年过节打开看一下,就这么用,可见现在大家的社交压力多大。也有一些人完全不在乎,天天发朋友圈,这种人我很佩服,但是我无法做到。

    博客就很轻松,没事进入博客我还调侃一下这些博友,如果遇到别人喷我,我也喷两句,但是大家相对理性,都是正常有逻辑的表达,而不是说我喷你,你问候我的祖宗十八代,现在可以放眼望去,没有一个平台可以做到这样的交流。

    而且独立博客有隐形门槛,天然就过滤了一批质量很低的用户,然后日积月累下来更新,剩下来的这帮老家伙们,大概就是真正为爱发电,这多有意思,你甚至可以在独立博客看到一个博友教你咋给孩子换尿布,每个人都在折腾自己喜欢的东西。

    太TM有意思了。

    1. @Jeffer.Z隐形门槛很同意,之前给别人分享过几次博客,我甚至担心泄露我的域名,后来发现是多虑了,后来别人再也没有看过我的博客了,他们连评论都不会发起。

    2. @Jeffer.Z的确如此。我自己朋友圈只发不刷,而且做了非常精细化的权限分类,几十个标签分组,每个联系人都有标签,有的甚至一个人好几个标签。能看到我绝多数动态的,是那些现实中没接触过的人,现实中认识的反而看不到几条动态。有的动态发了,被老同学或者同事看到,过来“嘘寒问暖”,这种对话除了给自己增加社交困扰外对自己毫无帮助。同事毕竟还是利益关系为主,老同学这么多年不联系,基本也没啥共同语言,只剩下客套。

    3. @紫慕的确这样。真正关心你的人会主动来看,主动订阅和评论。对自己并不在意的人,即使发给他看,他也就看一次,未来也不会想要主动来看一眼。博客的天然门槛,也自然阻挡了很多不经过思考就发泄的人,留下的很多是能交心的人。

  13. 天蝎座的我,感觉三十岁以后 没有朋友,独来独往多年,有时想找人分享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想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人。

    1. @三十海河+1
      所以我就瞎写,

    2. @obaby通过“瞎写”的字里行间,能看出你的性格哈~挺好的

    3. @三十海河通过现实中关系认识的,我也没什么可称得上朋友的。即使见过面称得上朋友的,基本都是网上认识的,然后发展到线下见面认识。更多的还是纯粹网上认识且没见过面的。现实中,大家除了工作就是忙自己的生活,特别是三十之后好多人都成家立业有了小孩,能真正约出来一起玩还交心的,挺难。

  14. 快捷的沟通方式撕裂了沟通的情感,发微信远没有写信的情感丰富。

    1. @静风说的确如此,毕竟即时通信是快社交,你一句我一句没头没尾的瞎聊,很容易浮于表面,又或者是单纯的日常小事引发的情感倾诉和一些无效讨论,真正通过这类软件交心的还是少数。无论是写博客还是写信,这种写作的方式很容易沉淀深厚的情感,也容易让人静下心来去叙述自己想要表的内容。

  15. 不论何地 不论年龄 不论性别 不论身份 同言妙语 志同道合 五湖四海 亦是朋友

    1. @刘郎的确如此,抛开社会身份社会标签下的社交,很自在。

  16. 好文,个人总结就是博客比较纯粹@(滑稽)哈哈

    1. @木槿简洁的总结φ( ̄∇ ̄o)

  17. 可能这种小众的博客圈子更容易让大家产生共鸣吧,毕竟这至少属于小众爱好的同好。
    我自己大部分的现实中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学生时代认识的,这么多年了,大部分其实已经很少有共同语言了。工作中也很难结交朋友。

    1. @Zhangke是这样的,博客圈子一方面是门槛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筛选导致。如果没有共鸣,不感兴趣的不会点进来,更不会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有点像是拆盲盒,需要一对一的沟通,对方是个黑盒子,根本不知道对方怎么想。

      我现实中的朋友基本也是学生时代认识的,但即使玩的特别好的朋友也不足以让我彻底敞开心扉毫无保留的去谈。而这一部分的朋友,现在也是不联系很多年了,个别突然联系我的,不是结婚收份子钱就是借钱的,也是挺无奈。

      而现在还在联系的朋友,基本都是网络上认识的了。聊得来的甚至会线下见面,可惜有的人因为距离因素,一直没有机会做到。不过这几年我自己的原因已经和什么人线下见面过了,等状态好点还是想要见一见的。

    2. @白熊阿丸毕竟网友都是我们自己根据喜好筛选的,现实中的朋友很多都是被动选择的,所以还是网友好:-D

  18. 本文又说到我心窝子里了。我的微信一共有 120 个“朋友”,真正能听我倾诉的只有一个。可是,想想有的人甚至连一个都没有,这是最可悲的。

    包括我的朋友圈,也“炼成了”,全部都是形式主义,每发一条都会迅速有十余个同学点赞。只能说我与我身边“朋友”之间的“ AT 力场 ”太严重了,几乎所有人都披着一层虚伪的面纱(包括我自己),真正能向我袒露心声的人屈指可数。

    (注:这里的“认识”是指在现实中见面并认识。)

    而对于博友的博客,因为我并不真正地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所以在发送完消息后,我会在心里猜测对方看到评论后会是什么表情,在想些什么…等等。

    在不真正认识一个人的情况下与其产生交流是很有新鲜感的,因为抛下了现实中的虚伪人设,进行的是心与心的交流。

    以及,因为不是即时通讯,我并不知道博主会什么时候看到评论,所以当我的邮箱里出现形如“您在‘xxx’的评论得到了回复”的信件时,我会感到很惊喜。(☆ω☆)

    1. @Riseforever虚伪的面纱,这个比喻挺有意思的,我习惯形容成社会标签下的角色扮演。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就像是在演戏,将自己扮演成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符合工作、学习、家庭形象的角色。如果过分展现自己的内心,则需要面临非常大的风险,比如和有日常利益关联的人闹掰,被人背后说坏话等等。

      关于即时通讯,这一点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论述为什么我不喜欢即时通讯。这种社交模式让我感到窒息,随时都要应付一些人的强制社交。对方发个消息给你,几分钟不回甚至有人就会开始乱想是不是故意不看等等。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下班的时候不可能一直看手机,特别是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突然被消息提示给打断,是非常难受的,除非是天天没事干就抱着手机从早到晚和别人聊天的人。

      我觉得朋友关系,又或者说是“认识”对方,需要是那种真正交心过的。我不在意我们是否见过面,是否知道对方的社会身份,因为我对身份这种事完全不在意。现实中,即使是从小玩了十多年的“朋友”,即使玩的来,我也少有完全吐露过自己内心的,毕竟演出一个符合外界人期待的形象,并不难,只是自己是否愿意继续演下去而已。如果不愿意演,又被迫去演,那就会心累。如果愿意去演,并且从中能获得快乐,那就无所谓。

  19. “网络上我重拳出击,现实中我唯唯诺诺”,这句话也不无道理,没有社交压力的情况下更加放得开吧。

    1. @HelloGakki抛开现实身份的枷锁,也就没什么利益冲突,更放得开。

  20. 对于博友,网友最大好处是有距离,就如dujun所说,我只会去看对方产出的我感兴趣的内容并产生回应,并且博客评论要么是有足够长的时间来构思组织语言,打出的文字也会被多次修改完善再发出的慎重回复;要么伴随着情绪产生的快速输出。前一种像是老友间的深度交流,后一种更像是路人偶遇萍水相逢的侃大山。但都不需要刻意维护关系,更加轻松。
    这也是为什么和亲戚在一起会心累,因为亲戚关系无法解除,所以不少时候只能刻意违心维持,所以才会心累。

    1. @秋风于渭水是的,这种距离感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中社会身份的枷锁。现实中认识的人,物理距离很近,但是内心距离很远。博友物理距离很远,但是内心距离比较近,毕竟没有强制绑定的身份约束。所以亲戚是最难搞的,毕竟再怎么闹掰也沾亲带故,这层关系怎么也无法完全解除。

  21. 少一些无效社交,更加有益健康。

    1. @雅余是这样的,聊不来的不强求。
      碍于面子硬要装成一副很友好的样子,双方都累。

  22. 这种感觉对我而言是“Less is more”。博友的交流有很好的社交距离,或者说隐私隔离。我把它叫做【慢社交】。区分于现实中聊天,或即时聊天软件,博客评论可以花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文章内容,然后组织自己的语言——这个内容输出的心理负担小得多。可以伪装自己的人格,也不需要探究对方的真实属性。萍水相逢,也能一见如故。不用特地维护关系。就像偶然看到一本书,在有趣的几页做了记号。或许永远不会再拾起,也或许某天偶然再次遇到,仿若老友,瞧瞧上一个记忆坐标之后发生的故事,咀嚼趣味。

    1. @dujun的确,博客可以包装自己,可以只讲光鲜的一面,不过我的博客主打一个真实。与其说是隐私隔离或者社交距离,不如说是博客可以抛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外在标签,用自己的“灵魂”进行深度交流。像是现实中认识的人之间,总是伴随着各种社会身份的枷锁,这些在互联网上叫做隐私。

      也正因为碍于这一点,现实中的人和人之间要进行一种符合自己社会标签身份的“角色扮演”,也就产生了内心的隔离。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双方进行深度交流,谈得来还好,如果没谈得来,对方有可能因为沟通中不畅、世界观价值观不合等各种因素导致的观点不合,互相之间又抬头不见低头见,甚至在自己认识的其他人那边嚼舌根,内心也难免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