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并不打算继续讨论少数群体的话题,毕竟这一话题在我这里已被讨论得过于频繁。然而自从我发布了文章《“宽容”的另一面:隐形歧视与自我中心的伪尊重》以来,似乎触动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经,导致我在社交平台上遭遇了不少谩骂。这种情绪化的反应,恰恰证明了我的观点是命中了某些人内心不愿面对但极其真实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我在文章中选择了宗教信仰者和性少数群体作为例子,精准戳中了某些人心中的痛点,引发了他们的愤怒(有的人可真脆弱,稍微提一句,就开始狂怒)。以至于有些人直言不讳地表示:不尊重你们本该是理所当然的,能容忍你们的存在已经是极大的宽容了。你们这些小众群体,偏要将自己特殊的信仰和性取向摆到公共平台上,非得“恶心”大家一番,活该被歧视。
另一些人则更为“宽容”地强调:只有那些深爱你们的人才有资格包容你们,陌生人又凭什么费劲去听你们“胡扯”?普通人听到你是同性恋,心生恶心,内心里只会想你和几个人上过床,除此之外完全不感兴趣。甚至建议性少数人群当被问及为什么不结婚时,最好只简单提一下自己的性取向,然后迅速转移话题,不要对外科普,否则只会让人不舒服。
这些人居然认为小众群体应当低调地隐匿于“阴暗的角落”,不配登上社会的舞台。他们似乎坚信,同性恋者只能在封闭的圈子里自得其乐,不能在公共平台上发声,否则就会“污染”他人的视线。那么,问题随之而来:难道同性恋者在听到异性恋的言论时,就不曾感到不适甚至恶心吗?然而,由于异性恋男性在社会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公共平台上常常充斥着诸如美女写真等性别化、性暗示的内容,男同性恋者和许多女性从小就被迫学会容忍这种男异性恋文化中的“恶心”部分,从而将这些恶心的情感压抑下来。
长久以来,所谓的“公共平台”实际上是一个由异性恋本位主义主导的空间,性少数群体在其中长期被边缘化和排斥。从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看,这种深层的男权视角,不仅加剧了性少数群体的社会边缘化,更通过物化和压制女性主体性,进一步巩固了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秩序。殊不知,这些男性视角的“幸福”,都是少数人群的“牺牲”换来的,然而时间一久,这种“牺牲”就被当做了理所当然。
人数多从来不代表正确,正如“少数服从多数”的概念经常没有被完整引用,后半句“尊重少数人的权益”常常被人忽略。历史上的悲剧,甚至当代社会的诸多悲剧,恰恰是多数人的暴政和民粹主义的产物。社会的进步是必然的,就像过去许多国家曾经将奴隶制视作“政治正确”一样。而今天,在一些极端宗教国家,仍有许多人相信,妇女应当永远低于男人,这也不过是多数人眼中的“真理”。毕竟,总有人喜欢用下半身思考。
更可悲的是,许多人生活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认为自己因符合主流标准而被社会“接纳”就显得特别幸运。这样的人只顾着享受自己的舒适,而从未停下脚步去思考他人所承受的痛苦。对不起,我不相信什么“集体荣誉”。我追寻的是自由主义,我更愿意为每个人的权利保障而奋斗,而不是为了集体的所谓“和谐”牺牲少数群体的权益。尽管骂吧,毕竟除了骂也不会什么了。
别拿自身那套少的可怜的知识体系,来试图证明少数人群违反“自然规律”,这套论调早就被用烂了。若觉得不合理,这是你的“观点”造成的偏差,不是“事实”。归根到底是因为知识不足,既然知识少多看点书,甚至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近三万字长文《容忍不等于平权》。如果不想看,或者看不懂,那也无妨,毕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沟通的。
如同ONO在莫比乌斯的文章《油漆未干是事实还是观点?》中所述:
不得不说,现在还有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区分“事实”和“观点”,还会用自己所坚持的“观点”去覆盖他人的“观点”、甚至是客观“事实”。就算“事实”不是如此,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时有人提出了理性思考,分析事实的角度,但因为自己的“观点”没有得到肯定,他跳脚说大家都在否定自己。——ONO
也如同我在这篇文章的评论中所述:
脱离事实单纯讨论观点,最终会变成立场之争。用立场去攻击他人,实在可笑。可悲的是,在历史中,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因为立场问题而遭受迫害,甚至丧命,这种悲剧还要继续么?
想让少数人群低调到看不见,不正是这些人不敢正视事实的跳脚狂怒吗?因为他们怕,怕自己面对事实。人们对于与自己信念、立场或世界观不一致的事实会产生排斥,甚至愤怒,因为这些事实直接挑战了他们已有的认知框架,威胁到了他们的心理安全感。这种恐惧不是简单的对真相的害怕,而是对自我认同的威胁。当一个人面对自己无法应对的事实时,内心的不安和焦虑会导致一种强烈的排斥反应。
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延续,与集体认同和权力结构相关。许多时候,群体的认同和稳定依赖于一定的共同信仰或共识,而这种认同的维系会排斥或压制那些挑战现有秩序或信念的事实。这是个人层面的心理防御,也是一种集体的文化倾向。当群体的主流信念受到威胁时,群体成员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排他性和攻击性,以维护集体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最终,问题归结于“为何怕”? 正如之前所说,这种恐惧的根源在于愚昧与闭塞。这并非指个体的智力存在问题,而是指认知的局限性和信息的缺乏。愚昧使得个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理解复杂的现实,而闭塞则让个体无法与更大的视角和知识面进行接触。正因如此,恐惧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对自己认知局限的无力感。
我认同自己的身份,无论是信仰,还是性取向,这些都不会让我自我否定。我甚至感激自己能有这样的经历和自我认同。我不需要为社会的偏见和固守的陈规让步。至于那些老生常谈的偏见,抱歉,我只想说:时候到了,该剪掉那根“旧辫子”了,你不会以为女性还不能上桌吃饭吧?
啊对了,不需要对号入座。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是你,那大概是错觉吧。
本文《低调到看不见,这是你们赋予少数群体的“权利”》版权由白熊阿丸所有,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如已授权转载,转载请备注文章来源链接: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Be-Invisible-To-The-Point-Of-Non-Existence-This-Is-The-Right-You-Grant-To-Minority-Groups.html
自写独立博客以来,我所见到的性少数群体远超此前所见总和。想了想,或许正是因为独立博客本身便是一个小众的地方,才能让性少数群体能够比较安静地写自己的东西,不过多地被「大多数」所打扰。
关于「多数人的暴政」,我最近对此有所体会的事件,是小猿搜题的小学生口算 PK 被大学生「入侵」。大量的大学生堂而皇之地占据了小学生的正常空间,以「花式吊打小学生」为乐,却宣称这是「泼天的富贵」,看着实在是让人恶心。
的确如此,可惜即使在自己博客写这类话题,也容易被骂,万幸的是博客的话可以自己控制评论的显示,屏蔽那些毫无逻辑的谩骂,对于那些怀有恶意的人来说也有一定门槛。也因为如此,少数群体的博客也特别拉仇恨,被人盯上也是常事。
这群人挺蠢的,如果都不接受,那么性少数人群会怎么做呢?我想他们大部分都会骗婚,那么这群人的姐姐、女儿等等,都会是新的受害者,接受不同,也是扩大自己的自由边界,我们坦坦荡荡,没有骗婚、欺诈,已经是个好人了。
是这样的。就像文中所说「这种恐惧的根源在于愚昧与闭塞」,越愚昧就越怕,越怕就越愚昧,恶性循环。
只是“多数人”往往都害怕他们支持了少数人的正当需求后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他们干脆就害怕见到自己没有见过的局面,也不敢接受,只能自我快慰的拒绝以达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何尝不是一种“维稳”?
全身都是G点:文化敏感与社会焦虑》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这种现象。
我最新的一篇《米饭其实一直希望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但是他们虽然说着“理解”但是行为上却各种避开我。其实对于性少数群体来说,感觉只要不被歧视,能够把我们看作和普通人一样就好
然而事实是不歧视很难,有的人能做到嘴上说说,但是心底里歧视。有的人直接不装了,明摆着歧视。歧视就算了,还不让人说话,也不让人见光。有的人只有到自己成为被歧视的一方,才知道被歧视的感觉吧。
路边的一颗石头,拍下来放到网络上,都能让人吵起来。
是的,抛开事实谈观点谈立场,没意思 ╮(╯▽╰)╭
你这话说的,把顺直的心都伤透了。@(哈哈)
你别说这么直白嘛(╯‵□′)╯︵┴─┴
> 公共平台上常常充斥着诸如美女写真等性别化、性暗示的内容,男同性恋者和许多女性从小就被迫学会容忍这种男异性恋文化中的 “恶心” 部分,从而将这些恶心的情感压抑下来。
过于真实,少数群体一直都在学着忍受这些东西。毫无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的人看不到少数群体需要忍受的东西,也从来不认为任何人应该忍受这些东西,所以自己由此感到恶心的时候,看起来就像个不讲理的小孩子。
不过,我认为和这些人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不是少数群体,这样的事情不会危及他们的利益,自然也不会关心,不会尝试理解;他们更加不关心的,就是逻辑和理性,他们甚至不理解“讲理”是什么。
如同文中所说:「许多人生活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认为自己因符合主流标准而被社会 “接纳” 就显得特别幸运」。但是人的幸运不总是一直都在的,在某些时候任何人也可能沦落为少数,成为为了集体利益而需要被牺牲的人群。到时候等自己成为少数人,成为被牺牲的对象的时候,又是另一副面孔了。自己遇到事情了,才觉得世间不公,自己幸运的是大多数的时候,却不知道反思。
支持了
谢谢~(/ω\)
少数人的权利,从来都是最难争取的。
毕竟人少。历史上,许多重要的社会变革,都是由少数人起步,通过不断争取、努力争论、推动公共讨论,最终影响和改变了更多人的观念和法律。社会的进步一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很多个体的努力,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这些改变或许开始时看似微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成为社会文化、法律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
我写了文章辩论是创作的源泉。
看了,挺好。可惜有的人会觉得,我无法接受你,我就要捂住你的嘴。像文中描述的那种人一样,异见者应该躲起来,不配发声一般。
我喜欢那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A和B不同,如果我能证明A是对的,那B必然是正确的。——这套逻辑是我们从小接受对错教育留下的“种子”。不是说对错教育不对,小孩子确实是需要先从对与错开始认识这个世界,过早地思考为什么,会让前脑过度发育从而导致成年后的抑郁症(这是后话)。然而,这个对错教育在进入大学之后,断层了,甚至一些大学生为了考证,仍然在对与错的规则里面继续思考。直到这种对与错变成了“非黑即白”。证明你是错的、你过得很惨,就好像他们的人生选择是对的、过得还行。因此他们更恐惧的是,你这个本应该“过得惨”的人,因为拥有独立思考,而活得越来越洒脱。
很多人依然在“是非对错”的立场上纠结,却没有意识到“对错”本身就是一个主观构建,是文化和社会习惯的产物。许多所谓的“对错”都源自于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和社会秩序,不是普遍适用的“真理”,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不断变化的观点。对于少数群体的排斥,正是源自这种过时的“对错”框架:主流社会的信仰、性别角色和生活方式是“对”的,任何偏离这一点的行为或身份都被视为“错”的。这种对错观会让人无法做出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当自己与社会产生冲突时,会陷入巨大的痛苦。这种冲突让个体无法全然表达自己,必须在社会期望和内心的真实自我之间做出妥协。
还是同一句话,做自己就好,管他什么
是的,我在我博客发表东西,看不爽就别看,自己管不好自己还捂着别人的嘴。我的各种社交平台也都是熟悉的人。但总有人陌生人跑过来关注我,自己又把自己讨厌的东西看完了,看得不爽了不反思自己,又开始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