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nalytics
MENU

在起伏中寻找自我:双相情感障碍与创作欲

December 2, 2024 • Read: 893 • 吐槽

最近,我又陷入了情绪与精力的低谷。可能和我双相情感障碍有关连,我的情绪呈周期性变化,具体的周期我目前为止也没弄清楚。即使我现在能不依赖药物维持基本的生活,但依旧需要面对那些起伏不定的生活状态。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某些特定的日子里,我几乎不想做任何事情,比如不想做饭,甚至连打游戏的动力都没有,整天就靠外卖和速食对付,其他的时间就是看看书或者看电视。每天的正餐饭只有一顿,另一餐随便拿些谷物泡牛奶应付过去,睡眠时间也会拉得很长,仿佛浑身的能量被耗尽,只剩下想躺着的冲动。

但这并不总是如此。又有那么一些日子,我会完全处于亢奋状态。那种亢奋给我带来无穷的精力,感觉世界上没有什么事做不了,唯一的限制反倒是时间不够用。在这种状态下,我可能会研究做饭,做出一桌美食,或者写文章,又或者在网上和熟悉的人聊天。在这种状态持续的日子里,我的睡眠时间也会被极大的压缩。

这种周期性的状态切换,毫无疑问地符合双相情感障碍的定义。幸运的是,我已经从两极化的状态中脱离出来,所以即使偶尔处于躁狂或抑郁期,我依然能够避免做出极端的行为。

在此,借用meta:sigh博客里的一张图,它清晰地展示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曲线: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曲线图

图中标示出了五种不同的状态曲线,分别为:

  • 红色:双相障碍I型患者(Bipolar I),以至少一次完全躁狂发作为标志,通常伴随抑郁发作,躁狂期表现极为剧烈。
  • 黄色:双相障碍II型患者(Bipolar II),以轻躁狂发作和重度抑郁发作为特征,躁狂症状较轻,未达到完全躁狂的程度。
  • 绿色:环性心境障碍患者(Cyclothymia),轻度的躁狂和抑郁交替,症状不满足双相I型或II型的标准,但持续时间较长。
  • 蓝色:混合状态(Mixed State),躁狂和抑郁症状同时存在,情绪波动极为剧烈,复杂难以捉摸。
  • 紫色:“正常人群”(Normal),情绪稳定,偶尔波动,但总体保持在健康的范围内。

正如图示的解释:

M代表躁狂(Mania),H代表轻躁狂(Hypomania),E代表情绪稳定(Euthymia),d代表轻度抑郁(Minor Depression),D代表重度抑郁(Major Depression)。

你也许已经发现,双相障碍I型和II型患者都有可能经历不同程度的抑郁期,而它们的区别在于,双相II型的高峰期只是轻躁狂,而不会进入完全躁狂期。即便过了这样剧烈的情绪波动,只要曾经历过一次完整的躁狂发作,也足以被诊断为双相I型。

回想最近,我整整八天每天都在发表一篇长文。这种集中产出的状态引发了不小的流量,但也招来了不少的恶评,甚至是人身攻击。换作以前的我,面对这些攻击,我可能会难以忍受,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抑郁情绪。然而现在的我,不再那么脆弱。虽然依然有不少朋友和我开玩笑说:“你最近产量挺高啊!”但这背后其实是精力过剩的直接反映。

曾经在抑郁最严重的时候,我的创作几乎停滞,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迫让我连打字都觉得费劲。那时我几乎无法完成任何创造性的工作,每天就只是勉强活着,精力匮乏,表达欲近乎为零。到了躁狂期,虽然有着源源不断的精力,但常常失去理性,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暴力倾向时有出现,极端的情绪波动让我在理性和创作之间游走,无法集中精神进行有意义的写作。

至于我目前的状态,它看起来更像环性心境障碍的表现。但根据一些文献,若有过重躁、重郁或者混合状态史,就不能单纯地归为环性心境障碍。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公布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文件的第142页中也有指出:

环性心境障碍的诊断要点包括:长期(≥2 年)心境不稳定,表现为大量轻躁狂期和抑郁期;轻躁狂期的严重程度或病程可能满足或不满足诊断要求,抑郁期的严重程度和病程不满足诊断要求;从未出现稳定的缓解期(持续时间≥2 个月);无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史。

所以,由于我有过重躁狂、重抑郁的历史,按照文献和诊断标准,我应该并不能划分为环性心境障碍的范畴,只能算是重度抑郁转双相后的恢复阶段,或许可以称之为“双相恢复期”。

博客每年发文量统计

回顾我在这个博客的创作量:2017年和2018年,由于这个小屋并非我创作的重心,所以这两年的发文量一共只有6篇。2019年发文量涨到了20篇,那段时间正好是我事业繁忙的时候,也经常遇到糟心事。因为疫情的压力等因素,我的心里状态出现了问题,并被确诊重度抑郁症,2020年下滑到了9篇。接下来是我精神状态崩溃的两年,2021年下滑到了3篇,2022年依然是3篇。直到2023年病情得到一点控制后,逐步恢复到了14篇。2024年是我病情逐渐恢复的一年,并成功在年初脱离了药物的依赖,所以直到2024年11月结束,我发布了34篇文章。

虽然其中不包括被我删除的若干长文,以及我在其他的独立博客和平台发表的文章,但是从数量上也能看出,我的精神状态和表达欲存在很大的关联。这些数字直接反映了我的情绪波动对创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正如我在Eltrac发布的《自我外化与表达欲》一文的评论中所描述:

我自己的精力波动也特别明显。时常有那种突然涌现的精力,感觉能做任何事情,但也有时候,一觉醒来,连动一下都不想,甚至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这种起伏和我自己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有很大关系,它在我身上表现为一种躯体化的状态。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能量水平。

关于“表达欲”的部分,我通常完全凭直觉去处理它们。在我精力充沛的时候,脑子里如果有一个想法或话题,我就会立刻想通过写作把它写出来。那时候,写作就像是一种宣泄,是我用来“外化”内心世界的方式。如果还有精力剩余,我可能会通过做饭等方式来消耗。当我进入低谷时,我可能会转而去阅读、看电影,或者在游戏里打发时间。

从我自身的双相体验来看,精力低的时候伴随的是自我外化的低谷。毕竟抑郁和躁狂两种状态,是两个反向的极端。

很多人可能并不理解这种情绪的激烈波动,尤其是对创作欲望的影响。就拿我来说,创作欲望几乎成了我情绪的一个晴雨表,当我高涨时,写作时就像被电击过似的,灵感一波接一波;而当低谷来袭,我连打字的力量都没有,甚至连一点想法的火花也熄灭了。这并非是“懒惰”或者“不想做”的简单情绪,而是情绪本身具备了让人无法控制的物理性反应,直接影响到大脑的运作和身体的反应。

更有意思的是,随着精力和情绪的变化,我发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在躁狂期,写作不再是“表达”那么简单,它几乎变成了一种解药,一种让自己免于内心崩溃的手段。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带着某种宣泄的力量,那种感觉有点像是在与世界进行最后的对话:所有的情绪都被迫外化,每一行文字都承载着不可言说的痛苦与疯狂。而在抑郁期,创作则变得不再重要。我的内心像是一个死水池,静默无声,所有的表达欲望都被无情地吞噬。只剩下疲惫和空虚,不再有任何事情值得去做,甚至每一个念头也会在瞬间消失。

那么究竟是什么驱使我去“表达”自己?这种表达,是否仅仅是为了宣泄情绪,还是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我对于存在的某种回应?人类的根本冲动之一是寻找意义,而对于我来说,这种“意义”或许就是通过文字、创作或者某种行为,试图把自己碎片化的内心世界拼凑起来,呈现给别人,或者是呈现给自己。

可问题在于,我的表达欲并不是无休止的,它与情绪的波动紧密相连。当我充满精力时,创作欲望自然会强烈爆发,但同样的,当我低落时,它就会被完全压制。这不仅是“我想创作”与“不想创作”的简单对比,而是情绪本身对我的“存在欲望”进行了控制。这种控制就像是掌控我的身体、思想的一个隐形的力量。它告诉我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沉默。

情绪的周期性切换,让我对自我认识有了直接的体验。自我意识并非固定不变的,它像是一面镜子,随着环境、时间和内心的波动而不断变化。情绪波动让自我意识成为了一个被外力操控的“表演”,它让我不断质疑:我到底是谁?是那种能量充沛的创作者,还是那个被压垮的,毫无斗志的自己?然而,这个问题并非在于如何定义自我,而是在于如何在这些极端的情绪波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周期性的切换,也让我实际切身感受到,自我并没有那么固定,它反而是一种流动的、不断变化的一种存在。

双相情感障碍或许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疾病,它也让我重新审视“人”的定义。我们每个人都在与自我作斗争,在这种斗争中,精力、情绪、欲望不断碰撞、转换。正是这种不断的“挣扎”构成了我们真实的存在。没有稳定的自我,我们才能在每一次的跌宕起伏中,重新寻找活着的意义。

在我看来,人生最可怕的并非是情绪的低谷或高峰,而是如同我在《无尽的“贤者时间”》一文中所描绘的一样,那种永远在低谷与高峰之间游移、迷失的空白期。那时候,既没有躁狂期的热烈,也没有抑郁期的低落,只有对生命的深深迷茫和对未来的无尽恐惧。或许真正的“治愈”并不表示要完全消除这种情绪的波动,而是能够在这些波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Archives QR Code Tip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
Leave a Comment

35 Comments
  1. 不知道为什么,双相看起来太怪了,跟抑郁症有点对应但又不完全对的上。吃了很久的药(虽然有时候会断),感觉吃了跟平常还是没有什么区别。
    有时候躁狂时会觉得,欸,还不错吼,能特别开心,表达欲特别强,现在的我可能就会去写一篇博客表达我对某个东西的看法(
    但是副作用和明显的,精力就衰竭下去了,会很累,情绪上来根本控制不了,别人也只会说“没事的”之类的这种话安慰
    我没什么朋友,朋友也在一个接一个离我而去,因为他们根本不能接受这样一个我,我也在尝试去看这些之类的博客,想知道同类人到底是怎么解决的,但很明显解决不了,因为根本控制不了自己,但我还在一直的看和尝试...
    有时候会因为我的病状让一些人误解我,可怕的就是在交流的时候,抑郁这种情况突然上线,带来的态度180度大转,等事情已结束我就会想我到底做了什么,我根本不知我当时在想什么才这么干,这种绝望感特别强

    所以我可能都不知道正常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果真正治愈后又会是怎么样的,我几乎吃药后都会遐想一下的= =

    1. @wling我本来想了解一下你的病情,没有从你的博客中读出来。所以我只能从你的评论中分析了,如果有误请多包涵。

      从我的治疗过程的理解,你现在的情况,主要是躯体化的反应,这个自我调节有限,必须得对症治疗,需要用药,坚持找医生定期吃药。你得找精神科医生,最好是指定的专家治疗,每次定期就诊需要找同一个专家跟踪。只有药物才能逐渐抑制住这个躯体化的症状。而且还得屏蔽日常的刺激源,如果是家庭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远离这些压力源,如果不远离压力源,在不断的刺激下病情会不断复发。

      等病情稍微稳定了之后,需要进行心理层面治疗,需要找心理医生或者精神分析师来进一步解开你自己心结,与自我和解。当然,每个心理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精神分析师的学术重点也不太相同,选择一个靠谱的也很重要。

      这些年我也记录了我的治疗过程,也可以参考看看。但还是那句话,我的经验分享并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如有必要,请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还有其他的疑问可以继续提问,我可以尽可能帮助你。

    2. @白熊阿丸啊哈,我博客是最近才想起来开始写,因为发现写博客确实是一种方式表达方式,但不太敢在博客中表达自己关于一些情感上的想法,想着分享一些东西也就好了(
      心理咨询的话...有被家里人拉着去,内心是十分不乐意的。就算去过我也会发现,明明刚刚还能想开,一下子又想不开什么了,去了两次也就越来越不想去了。
      但还是很感谢你的建议,我想我会继续看看各种解决办法的,也祝你一切安好^^

  2. 兜兜转转又回到这篇,已经看完了你有“抑郁症”Tag的所有文章。你有推荐的影视作品或者书吗?

    1. @BlueDolphin你竟然都看了,太强了。每个人爱好不太一样,我觉得好看的你也未必觉得好看。你可以看看豆瓣的书籍或者影视榜单看看,可以按照类型筛选。

    2. @白熊阿丸好的,Thanks@(OK)

  3. 阿丸你好,我通过松易涅了解到你。我也是个抑郁症患者,在安徽医科大学检测是抑郁症,但我开始怀疑是双相了。我现在可能要从躁狂相转入抑郁相,今天一整天很难,和几个人发了消息,他们没有回,我很伤心、失落。我虽然加入了不少群,可是没什么朋友。我们能聊聊天吗?

    1. @BlueDolphin你好!感谢你分享你的感受,我理解你现在的困境,特别是当情绪低落时,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心情。然而,关于抑郁症患者之间的群聊,我想给你提个小建议。虽然在这样的群体中可能会找到一些共鸣,但实际上,这种群聊可能并不利于康复。因为群聊中的每个人可能都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这种负面情绪有时会不自觉地相互传染,进而加剧集体的低迷氛围,这对个人情绪的恢复并没有帮助,反而可能使病情更加严重。

      如果你需要倾诉或者寻求理解,建议你优先考虑与专业的心理医生沟通。专业医生能为你提供科学、系统的支持,帮助你更好地应对情绪的波动。如果你身边有亲友能够理解你的病情,并且对抑郁症有所了解,他们的支持将更为有效。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与理解对恢复非常重要,前提是他们能够真正理解你的情绪和病情,并给予积极、建设性的支持,而不是无意间加重你的负担。如果对方对抑郁症缺乏了解,建议避免将自己的情绪倾诉给他们。

      另外,我注意到你提到的治疗方向似乎存在一些误区。根据你描述的情况,可能挂错了科室。神经内科主要处理神经系统疾病,而抑郁症属于精神或心理领域,应该看精神科或心理咨询科。精神科医生主要负责药物治疗,但不提供心理咨询,而心理科医生则专注于心理治疗,不开药。为了更好地应对抑郁症,建议你同时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这样能够更全面地改善病情。

      我也注意到你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药物调整和心理治疗的不稳定。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结合非常重要。尤其是药物治疗,如果没有持续跟踪调整,很难取得理想效果。你最好找到一位固定的精神科专家,持续跟踪和调整药物治疗,而不是频繁更换医生,这样才能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同样,心理咨询治疗也需要持续进行,单次的谈话很难在短时间内带来显著效果。

      从你提到的情况来看,家庭环境对你目前的病情可能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家人对你的病情缺乏理解,甚至给你带来额外的压力,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加重。如果无法改变家庭环境,建议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与家人产生过多的冲突,甚至考虑暂时脱离这种环境,选择独自居住或住院治疗。这样可以减少家庭压力对情绪的负面影响,为自己创造一个更有利的恢复空间。

      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请给予自己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同时继续寻求专业的帮助。你已经在努力调整和面对自己的问题,这本身就值得肯定。如果你需要进一步交流,可以通过我博客中的“联络我”页面与我联系,我会尽我所能提供帮助。

      另外,我的博客记录了我与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抗争的经历,你可以参考其中的内容。但请注意,我的经验分享并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如有必要,请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2. @白熊阿丸感谢您的解答,你能仔细看我的博文让我感到惊讶。我确实是时候找个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看下是否是双相,并积极服药。今天起来后感觉好了很多。

  4. 好想认识一个水蓝色曲线的人啊!

    1. @大致你不对劲 →_→

  5. 我也是有一段时间在生活中 情绪也会莫名其妙的不好 也不是工作不顺心 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好的事 就感觉很失落 但过了那两天又没事了 不知道为什么

    1. @刘郎短暂的心情不好很正常,如同“正常人群”(Normal)紫色那条线也不是一直都是平的。如果持续了几周一直得不到缓解才需要警惕。|´・ω・)ノ

  6. 祝早日康复。

    1. @keyle谢谢祝福。

  7. 能否选择无视,或者说不定义自己呢?按第二段甚至包括第三段的描述,我的符合性也蛮高的!

    1. @Kevin感谢关心。可惜我的双相情感障碍并非是自我定义出来的,而是在三四年前严重影响生活,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只能选择辞职后,在医院的长期治疗中被诊断出来的。我经历过长期的抑郁,包括自杀(被救下)、自残(割腕),也经历过长期的躁狂(外人看来像是发疯一样具有攻击性)。我所有公布的指标只能作为参考,无法作为自行定义的标准。如果看了我的文章怀疑自己有双相情感障碍,需要去医院做综合诊断。

      也就是说,我的情况是因为长期双相的躯体化表现,进而被判断为双相,并得到了相应的治疗。无论我是否无视,躯体化症状并不会消失。精神类疾病之所以被判定为疾病,是因为情绪已经不受自己掌控,而非自己无视后情绪就能变好。

    2. @白熊阿丸额,祝早日康复

  8. 感觉近些年情感障碍的人越来越多,适当的运动是否能当作发泄的出口?不过这种生理和心理共同导致的问题确实也不是这么容易好的,只希望你能早日摆脱。

    1. @HelloGakki感谢。适当的运动对一部分人来说的确可以作为发泄的出口,但是有的人可能存在肢体上的动力不足,无法通过运动缓解。挺复杂的。

  9. 看图,那些波。感觉我也是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正常人应该也不是直线的吧?

    1. @ACEVS从图中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正常人的确不是完全的直线,而是紫色的Normal那根线,且每次情绪波动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一般就几个小时或者几天。而且正常人多数情况保持直线水平,每次波动也不会极端(这种极端在外人看来是不正常的那种)。远非抑郁或者躁狂患者那样,每一次的发作都很极端、情绪能不间断持续2周以上,且永远无法保持在直线水平。

  10. 人都是多面且矛盾的吧,我也在两个极端游走。

    1. @obaby是这样的,但是和病理性的还是存在区别。在图中,正常人也是曲线,但是和患者的曲线相差很大。患者是大曲线,无论是幅度还是周期,都远远大于正常人。患者的情绪是无法自我把控的,是失控的,不像普通人那样能自我调节。

  11. 我其实和你一样。你把我的情况一起概括了。
    和你不一样的是,我的睡眠一直都少,无论是抑郁的时候还是躁狂的时候。
    我前两天写出五千多字长文,也是因为躁狂。

    1. @林海草原睡眠不足影响挺大的,日常是否有服用辅助睡眠的药物呢?这个光靠自我调节有点难,特别是在无动力的时候比如通过运动来消耗精力来促进睡眠,这点很难做到。

  12. ONO ONO

    我是渐渐发现,其实创作能力是直接和攻击性挂钩的,哪怕是痛苦驱动型的创作者,也需要痛苦带来的反抗攻击性才能带来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在抑郁状态时,你的创作能力往往会以意识流的方式呈现,很多灵感和创作手法会在那一次的状态里转瞬即逝,未来再想要复现其实是很难的。

    1. @ONO我的创作大多是我的躁狂期,因为这个时候才会有动力和精力去创作。躁狂期的创作像是对外界秩序的一种挑衅,这种创作也是一种对外攻击性的体现。

      抑郁期由于动力不足的原因,精力也几乎很少,保持呼吸和吃饭都很艰难,更无法表现出创作欲,也很难进行表达。即使逼迫自己创作,通常也是一种描述自我感受为主,是一种内向的。但因能量缺乏和情绪低落,这种创作难以持续或达到高效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有人描述,真正抑郁的人会默默离开这个世界,而不是在网上或者向周边的人到处宣扬自己抑郁。抑郁症患者,特别是在病情严重时,无法向外界传达自己的痛苦,甚至连表达的力气都没有。抑郁让人感到孤独和无助,语言也显得苍白无力。这时的创作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挣扎,更多的是在处理内心的痛苦,而非与外界沟通。

      这两种状态下的创作都是痛苦的,区别在于精力的两种极端和攻击性的对外与对内。

    2. ONO ONO

      @白熊阿丸嗯嗯,你的回复让我确定了假设——从你的文字来看,你是一个逻辑感受驱动的创作者。所以我读你的文字会觉得很“爽”,是因为内部逻辑是清晰的,而且完全戳中我的理性点。

  13. 会好的 亲爱的,焦虑症的我,吃盐酸曲唑酮一年多了,有时会一整晚做梦,预见没有发生的事,现在好点了,你要看开,当下的每天都是你最年轻、最好、拥有最多的一天,活在当下,一切都会好的。

    1. @三十海河谢谢支持,我也在逐渐用自己的方式克服。因为目前我的情况已经不需要药物干预,但是依然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只能是心理层面的干预和日常的自我调节了。

  14. 根据这里理论,我的情绪也不稳定,有时候也很烦躁不安。

    1. @Mr.He我只是描述了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但这些症状不能作为疾病判断的标准。认定一个疾病时需要多维度综合考虑的,比如像是情绪是否无法自我调节,是否脱离自己掌控。拿抑郁症来说,需要判断抑郁的周期是否持续性超过2周,双相则需要判断是否是大幅度在抑郁和躁狂之间来回波动等等,这些需要医生来判断。

  15. 阿丸早。 最近我也处于一段抑郁期中, 过去的几天睡眠时间大涨,完全不想醒来。 不知道这次的抑郁期要持续多久。

    1. @Yawata是否有服药调节呢?如果特别影响生活,还是得靠药物来强制干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