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nalytics
MENU

从信仰到迷信:理性与逃避现实的边界

December 7, 2024 • Read: 596 • 神学

在一些人的眼中,「信仰」是和「迷信」强挂钩的概念。而一提到「信仰」,许多人就会又自动把这个词等同于「宗教信仰」,看似这个过渡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没有发现多了「宗教」两个字吗?那是否还有「非宗教」的信仰呢?很明显是有的。

“信仰”是啥?你说了算,但得有点儿脑子

首先我得承认,信仰是一个庞大且多样的概念。从哲学到宗教,从政治到个人,信仰无处不在。无论你是「基督徒」还是「唯物主义者」,无论是你是「佛教徒」还是坚定的「反乌托邦主义者」,甚至是希望科幻电影里的「外星人会来拯救地球」,它都属于信仰的范畴。是的,信仰并不总是神的存在,也不一定要是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信仰可以是一种对意义的追求,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探索,甚至可以是对某种无形力量的依赖。

但关键问题是:信仰的背后,必须得有一种独立的思考,必须是经过反复自我检验的。它不是仅仅基于一些片段的“灵光一现”,也不是某个智商180的人告诉你“上帝是怎样的”之后,你就闭上眼睛听命。真正的信仰,是一种个人的、理性地探索,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度反思,甚至可以是一种痛苦的挣扎和反复的推翻。你有权相信某种世界观、人生观,但你必须得问问自己:在这背后,是否有你自己的思考和自觉?你是否质疑和修正过你的信仰?还是说你是选择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

“迷信”是啥?更简单直接,且一眼能看穿

而“迷信”呢?这东西显然要简单得多。迷信不是因为某个神明的存在他就是迷信,即使你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或者无神论者,那也可能会“迷信”,因为它是一种完全放弃自我思考的状态。在迷信的世界里,你不是在追寻更深的答案,而是在为自己选择性地闭上眼睛,并让一些外界的“权威”来替你做决策。你迷信了某种东西,往往是不愿意质疑、不敢推翻,不管那些所谓的信条在现实中多么荒谬、空洞。

迷信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完全依赖于外部的“精神快餐”,是一种“安慰剂”。迷信的实质,是你用某种快速、简单的方式来逃避自己对世界深刻且复杂的思考。它给你一个“神奇的答案”,让你无需动脑,轻松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而这种解答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带有某种功利性:我如果拜这个神,就能发财;我如果穿上这个幸运符,就能避免灾祸;我相信了某种哲学思想或者理论,那这个思想理论就可以在各方面通用,不需要去质疑,这些统统是迷信的范畴。

迷信的核心并不在于所相信的事物是否荒谬,而是它让你逃避理性思考。它让你在面对未知和不可控制的世界时,不再思考解决办法,而是盲目地相信某些东西,仿佛这样就能获得某种解决一切的能力。其实,它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一种心理上的“止痛药”,让你暂时忘却自己的无力感。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意外发现ONO发布了一篇挺贴合这个论点的文章《知识越多越堕落》,啊,不要被他的标题骗了,他经常如此:

当“感受”和“回应”越分离,人们就会本能地逃亡到知识之中,去寻求自己的存在感,总觉得我懂得越多、理解得越多,就越能看懂这个世界。其实不然,如果你无法感受世界,无法对世界作出回应,他人也无法给予你回应,你看到的世界就是“假”的。知识是无穷的,有因为进入到心理学、哲学和宗教领域后,这些知识变得没有了标准答案,人在这种荒芜的知识海洋里,因为无法实际地感受世界和抓住世界,就会产生强烈的虚无感——而这个虚无感正是导致抑郁的罪魁祸首。——ONO

于此,我也做了回应,其中部分内容如下:

“感受-回应”是直觉的表现,而“感受-知识-回应”让我们陷入了虚无,但我倒觉得,问题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是人们如何使用它。理论上“放弃知识”可以让人暂时逃避复杂的思考,去更“本能”地回应世界,然而,问题是如果没有能力反思和理解自己反应的根源,和一只随便乱叫的猴子没有区别。逃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反而让人陷入一个没有出口的自我封闭之中。

我们可以选择停滞在无尽的知识中,但最终仍会发现,知识的海洋无论如何汹涌澎湃,都无法为人提供实际的回应——而这正是大多数人迷失的根源。知识的真正陷阱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当它被神化,成为唯一的存在方式时,人的存在感反而被消解。知识若是能更灵活地融入“感受-回应”的循环,我们就能真正理解它的价值,而不是让它成为虚无感的源头。

那它们有啥区别呢?其实很简单,信仰不走捷径

信仰和迷信的核心区别,在于它们对“困难”和“未知”的态度。信仰,至少是对“困难”和“未知”的一种探索,它敢于在深渊中行走,虽然过程痛苦但并不回避。而迷信呢,它干脆选择不走路,干脆躲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依赖外力来保自己一方安宁。信仰承认人生中有很多不可知的东西,因此,它选择在理性和情感中去不断摸索;而迷信则是不愿去碰这些复杂的层面,反而选择了“让我们闭眼吧,反正总会有人能解决”。

所谓“信仰”,不仅仅是追随一个宗教、一个偶像、一个哲学理论、一种思想,它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信仰是你愿意面对人生的无常与复杂,而不是用一种懒散的“迷信”来逃避困惑,逃避不安。它要求你不断地向内求索,去问自己,究竟什么是你想要的?它要求你对自己的疑惑、对生活的困顿做出回答,哪怕这个答案并不完美。信仰的美妙之处,是你能从内心的挣扎中找出一点光,而迷信呢?它仅仅让你看见眼前的幻象,甚至连一丝真正的光明都没能找到。

迷信者们也容易持有一种“为做而做”的概念,当你细细问他到底在信什么的时候,对方常常哑口无言,无法用理性的思考去反驳。这里也涉及到了Eltrac前段时间发表的一篇文章《为了做而做的问题在哪?》,他如下论述:

人们之所以会为了做而做,是因为内心有某种成见,让他们认为事情必须完成,而且必须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完成,否则就是不对的,就算他们说不出来哪里不对,就算他们知道不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他们选择不去看见。——Eltrac

在文章的评论中,我如此回复:

所谓的“为了做而做”,其实本质上不过是对责任的一种回避,或者说,是对“做”的过度崇拜。随波逐流,无法摆脱社会的无形压力,深信“做”的本身比“为什么做”更有意义。个体被“必须做”的命令束缚,却从未问过自己为什么非得这么做。说到底,现代人不过是“为了做而做”而已,指望通过这种拼命去做的姿态达到某种深刻的自我实现,无异于在沙漠里狂奔,满身汗水却始终找不到水源。

用实际的案例举例呢?从基督教神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分别入手

先用我最熟悉的神学来讲。当我们从神学的角度来审视信仰与迷信的区别时,基督教教义提供了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在基督教中,信仰确实承诺信神的人将在末世得救,但前提是信徒需要亲自努力:你需要去爱人如己,去反思和改正自己的行为,去努力自救。换句话说,信仰不是一个简单的“保底”保障,也不是一种可以逃避责任的借口。

假设你得了重病,你相信神能治愈你,没错,在神学框架内,神的力量确实可以增强你的信心,帮助你恢复健康,但信仰并不意味着你不去就医,光靠祈祷坐等奇迹。神所赐予的智慧和力量,是让你能在困难中找到应对之道,而不是让你停滞不前、逃避现实。信仰并不会替你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激发你面对这些问题的勇气和行动力。

再比如,假设你周围的人遇到困境,信仰教导你要以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是等待神来亲自降临拯救。如果你只是祈祷神能帮助他人,而自己却袖手旁观,那这就不是信仰,而是迷信。就像那个经典的寓言故事:一个人在大洪水中祈祷神来救他。当一艘救援船驶近时,他拒绝上船;当一架直升机降下来时,他依然拒绝搭救,直到他淹死了。到了天堂,他愤怒地责问神:“为什么你不救我?”神却答道:“我早已派人来救你了,你为什么拒绝呢?”

信仰从来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增强你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力量的源泉。真正的信仰鼓励你在挑战面前不退缩,动用自己的理性和行动,而不是幻想靠祈祷就能解决一切。信仰不是让你无所作为,而是促使你在动摇和困境中坚持做出积极的选择。

让我们换一个与宗教无关的例子,转向更具现实意义的基于唯物主义哲学的讨论。

一些唯物哲学的观点认为,尽管在短期内,社会成员可能因信息不完全或受到误导而做出错误判断,但从长远来看,社会成员的直觉和选择最终会显示出其合理性和正确性。因此,他们主张应当信任大众,避免与大众的意愿产生对立。虽然这一观点有其吸引力,但它忽视了集体的行为中可能存在的盲目行为,并过度依赖其自发性。

早期的社会理论家们曾指出,历史的推动力之一是群体,尤其是社会中最广泛、最受压迫的群体。尽管社会中的不平等可能在某些时期内持续存在,但这些力量最终会推动社会的改变。这一切的关键动力来自这些群体的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群体的行动都是理性或正确的。相反,这一观点强调,群体的潜力应当建立在批判性思维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避免盲目跟随或过度理想化的行为的“自发性”,因此需要具有较强社会分析能力的个体来引导这些群体。这些个体并非高高在上的“精英”,而是通过与群体的紧密联系,帮助他们认识到社会中的不公与矛盾,并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他们并不支持一种消极的态度,认为“时间会解决一切”或“群体总是对的”。相反,这些理论强调,这些具有社会分析能力的个体应当不仅信任群体的力量,更要警惕盲目崇拜,保持批判性思维,理性分析现实。

他们并不否定个体的独立性和批判意识,而是强调每个人在社会进程中应当承担责任,通过学习、实践和与群体的合作,推动社会的进步。盲目相信群体的“自发觉醒”或认为“群体的选择都是对的”这一观点,与社会理论中的实践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实际上与迷信没有本质区别。

信仰,信仰…别再把它搞得太复杂了

简单来说,信仰让你承认自己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在不断碰撞、反思和更新中前行,即便你并不总是正确;而迷信,则让你成为一个不再提问的人,你接受现成的答案,安于现状,期待明天的好运与幸福。

信仰是一场自我追寻的冒险,而迷信,却是一种让人停滞的安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迷失在迷信的怀抱里。现代社会充满诱惑,信息泛滥,我们太容易沉溺于简单而直接的解释,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信仰不应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速成法”,它是一条通向真实的道路;而迷信,只不过是你躲在角落里,期待某个未知的力量轻轻将你拯救。

Archives QR Code Tip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
Leave a Comment

14 Comments
  1. 思考过后的结果是谁都不信。

    1. @大致信自己 φ( ̄∇ ̄o)

  2. nkm nkm

    “信仰”更接近“目标”与“追求”,而“迷信”则是随波逐流。前者有助于培养思考能力,具有自发性,而后者则具有懒惰性。不知这样理解是否准确

    1. @nkm你理解的问题不大,大体是这样,但是细节上需要补充一下。

      信仰更接近一种内在的力量,它促使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某种理想或目标。需要个体的主动参与、反思和选择,所以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理性成分。即使是宗教信仰,也要求不仅仅遵循仪式,更要通过个人的思考和体验来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进而形成一种精神上的目标和追求。

      迷信,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依赖,它不要求深入思考,只是单纯地遵循一些表面上的规则或行为模式,带有一种如你所说的“随波逐流”的特征。迷信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思考,依赖于外在的符号和象征,甚至可能为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而采取某些无意义的行动。迷信的“懒惰性”表现是:它避免了复杂的理性思考,依赖直观的、情感化的信念,而不是经过验证的理解或目标的追求。

      所以这两者看似关联,但是又有明显的区分,很难用非常短的形式去定义,也容易被搞混。很多信仰者,容易因为过度逃避现实、追求自己的信仰,最后变成迷信。像是文中提到的“为了做而做”而不是思考“为什么做”,也是变成了一种迷信。所以两者也有重叠的部分,界限其实是动态的、模糊的,但是主体部分区别也很大。

  3. 个人感觉两个词差的好远,比如我投资,相信某个公司一定赚钱,这是信仰,这跟迷信不沾边

    1. @krwater你相信某个公司赚钱,肯定是基于分析市场行情、公司经营情况等实际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知识分析思考得出来的,再进行投资,肯定就和迷信不沾边。但是如果一个人,不基于实际情况,别人说什么能赚钱,就盲目投资,甚至和传销、庞氏骗局一样,又或者是你觉得某个权威的理财专家说某个股票好就盲目投资,这就都算是迷信了。迷信的定义一直都不是只和牛鬼蛇神有关,而是一种不基于实际情况、不基于自己的理性思考、没有论证基础的盲目的信仰和崇拜。

  4. 我的低调点,我现在活着已经没有信仰了!!就在努力的活着

    1. @老张博客大概是被生活的压力搞的?感觉有了孩子后真的很忙,自己的私人时间逐渐被压缩。
      看你的文章感觉需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很多 (ó﹏ò。)

  5. 我站在一旁,想起不少人创作欲望源自:怀才不遇,因为爱情,因为偏见,不公正待遇,几乎都是有压迫和压差的,cha,不管是信息差还是什么的。水大浪大,水大鱼大(吴晓波有本书名好像)。

    1. @ACEVS突然整这么文艺,真有你的风格∠( ᐛ 」∠)_

  6. 感觉最近贵博有点卡 要加载好久

    1. @Chewlyu感谢关注。博客已经遭受了几个月的流量攻击,有的时候的确会有点卡。如果是一直都很卡,可能是因为境外路由原因,部分运营商可能通信不畅,有必要的话可以挂代理访问。我这边也会持续关注访问状况的,谢谢反馈。

  7. Huo Huo

    博主好高产啊,不单单高产,而且高质量高产@(大拇指)

    1. @Huo最近有些精力充沛了一点,多写了些,谢谢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