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nalytics
MENU

博客的“话筒”:是一场自我独奏,还是跨越“孤岛”的对话?

December 9, 2024 • Read: 757 • 吐槽

博客的魅力是什么?是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编辑、主持人、甚至是思想家。我们在自己的博客中自由表达,随时随地发布想法,仿佛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话筒”。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博客不仅是文字的载体,它代表着每个人都能在虚拟空间中占有一席之地,展现自我,释放思想。但在这座信息宇宙中,真正的“交流”是否得到了它应有的位置,还是我们早已陷入自我表演的死胡同?这是我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我和许多人一样,看到的博文总是在自说自话,每个人都独自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彷佛在各自的独立小岛上搭建堡垒,彼此看似接触,却始终无法真正交汇。曾几何时,我以为博客是一个“交流平台”,一个让思想碰撞的地方,但如今,它更多的是一个“自言自语”的空间——每个人都像在独自演讲,等待着一片虚无的掌声。而博客的评论,很多时候像是观众在附和表演者。简单的评论往往无法承载厚重的思想交流,甚至有时,连最基本的互动都成了一种形式化的“社交应付”。

理论的泡沫:当博客成为了“自我验证的工具”

有的时候我会想,不少博主们在博客上倾注大量的心血,写出那些看似充满思想深度的文字,发布博文时,希望能引发更多的讨论、看到更多的回应。现实却是,许多充满了思想深度的博主的博文评论的空缺,就像是虚拟世界中沉默的冰川,几乎没有涌动的波澜。每一篇博文看似都在与世界对话,然而它的反响却微弱得可怕。

这个现象让我不断思考,博客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当我们在用“深刻”的术语和“权威”的引用佐证自己的观点时,我们是否已经忽略了它最基本的功能——交流?那些晦涩的理论、那些艰深的哲学观点,固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别人的尊敬,但它们真的能产生共鸣吗?许多人浏览博客时,对那些“高深”的术语,经常会出于一种懒散的本能选择跳过或忽视。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读起来太痛苦了,太拗口了。不少人每当遇到这种文章,总是寄希望于AI帮忙解读,然而这种解读却忽略了博主原文所蕴含的真情实感。

如同我在ONO发表的文章《Follow、或许是博客创作者的暂时解药》一文的评论中所说:

目前的AI总结会简化文章,使其丧失其中的情感、细节和语言的艺术性。作者传达的深层意思,或者是通过语言创造的情感共鸣,无论如何总结都无法完美再现。将文章精简成总结去替代阅读全文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如果总结覆盖了所有内容,那就不再是“总结”,而是“内容的替代”,因为精简必然意味着信息的丧失。更重要的是,长期依赖摘要,读者将丧失对原文的耐心和深入理解,最终连阅读长文的能力也可能丧失。所以AI总结只能作为一个选择是否接着看下去的判断依据,而不能替代文章本身。

而这种“晦涩难懂”的风格,常常是为了展现自己的专业性与文章的深刻。毫无疑问,从个人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这种写作方式并没有错,我也没有意图去批判这种风格的文章。然而,我们也需要思考,这样的写作也可能带来另一个问题——它让文章与读者之间产生了无形的距离。你可以在文章中畅所欲言,发出自己的声音,却始终没有真正“听到”对方的回响。交流从此变成了一场孤独的独角戏,会导致自己内心的失落。每个人都在急于塑造自己为知识的“传播者”,但这种单向的输出,最终只是互相验证存在的过程,为了证明“我们都在这里”——这种局面,如何能成为真正的思想碰撞?这是我们需要在内心中权衡的现实问题。

递话筒:突破自我孤岛,建立真正的交流

正如我在《博客初心》一文的评论中,ONO提出来的“递苹果”:

你做到了我想在 “递苹果” 里做的事情,我们彼此交换话筒,对一个话题聊聊自己的观点、辩论、不设任何目的地闲聊。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了拿着话筒自话自说的状态,甚至还会从被人手上抢走话题。就好比是一群朋友聚会,总有那么一个人可以把别人的任何话题都引导到自己头上。我想做 “递苹果” 就是考虑用你这样的风格,你说了什么、我说了什么,我们彼此交换话筒,在聊自己的同时,也能看见别人——现代人,被社交网络碎片化成无数的碎片,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看见过别人,也没有被别人好好关注过了。——ONO

而这种交流方式恰恰是现代博客所缺失的——它不仅关乎观点的输出,更在于思想的互动。过去,我们习惯了用自己的话语占领空间,习惯了别人看不到的孤立与自我满足,但在“递话筒”的交流中,所有的“输出”才有了意义——因为它是双向的,是对话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陈述观点,同时也在用心聆听他人,真正的思想才会在这种动态交换中生长。一个博客是否重视交流,就像一潭死水与一条活水的河流之别。换句话说,博客的真正价值,不应仅仅依赖于博文的深度,而应体现在它如何激发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与联系。

我也看到过一些博主,努力地将复杂的理论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他们不仅在写自己的文字,更试图让这些文字与读者产生直接的联系。这种做法,显然要比那些大篇幅的、高深的理论更加接地气,也更能够引发共鸣。而这个过程中,博客的“评论”才不再是形式上的附庸,而是互动的主体,它成为了思想的延续和升华。

自我表达的权利与他人理解的意义

博客的原始魅力,确实在于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故事,释放内心的声音。但如果我们只把博客当作一个自我表演的舞台,或者一台无休止的麦克风,我们可能最终会发现:这些博文终将变得空洞,无人问津,甚至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因为你的表演,内心多半是希望别人能看到的。而最终除了满足自己,却没做到展现给他人,这种没有观众的表演,与私人且加密的笔记无异。当然,如果你是初次认识到我,建议你先阅读《博客价值》《博客初心》《博客评论的重要性》三文,以免引起误解。

真正的交流,不能是单向的宣讲。即便你写出了千言万语,即便你引用了无数经典理论,真正重要的是——这些文字是否能够与他人产生联系,是否能激起他人的思考,甚至引发反思。如果博客只是你一个人的思想展览,那它不过是一种孤独的表演。只有在“递话筒”和“接话筒”的互动中,思想才能真正产生共鸣。每个人的思维都是独立的,但当它们相遇时,才有了碰撞与创新的可能。

所以,当我阅读到一些博客中精辟的表述时,我总会努力将它们一一记录下来。那不仅仅是对观点的积累,更是对他人思想的尊重。当我在后续的文章中,发现某些观点与其他博主的思考不谋而合时,我会适当地引用他们的思想文字,并在我自己的文章中写下我对这些观点的回应。这样的引用,不仅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论述,更是为了让那些值得关注的思想得到应有的回响与延续,并引导更多的读者去阅读相关博主的文章,去感受那些更为丰富的视角与思考。

与那些从书本中照搬的冷冰冰的理论不同,这种引用带着活生生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思想。当我引用一位博主的观点时,它通常来自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反思的结果,是他们与现实互动后对世界的独到理解。这样的引用,比起书本上那些抽象且看似空洞的理论,更贴近人们的实际经验与感受。它们不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而是从个人的经验出发,经过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与他人交流的桥梁。在这过程中,理论不再是枯燥的学术构建,而是与我们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有机结合的,具有人情味的交流。

博客的社交性与情感价值

即使说了这么多,有时候,我也还是会不断问自己,博客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社交工具吗?还是一种思想的展示平台?最终我个人的回答是:它既是工具,也是平台,但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交性”和“情感价值”。社交平台的碎片化让我们都变得愈加孤立,我们习惯了在一个个小屏幕背后与陌生人互动,但博客却给了我们更深层的情感交流空间。

如果始终把自己的博客视作一个独立的自我展示平台,忽略了与他人交换思想的过程,那你错失了博客最具价值的一面。发出的每一篇文章,不应仅停留在宣告自我观点的层面,而应当通过评论、互动、交流,让思想真正与他人交汇在一起,这是博客最原始、最深刻的魅力所在。当我们走出自我独奏的舞台,学会真正“递话筒”与“接话筒”,才能让博客的圈子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充满可能。每一个博文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短、深浅,而在于它能否打破孤独的界限,真正与他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连接。

Archives QR Code Tip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
Leave a Comment

26 Comments
  1. 倒是把我那两条留言放出来啊,不放出来怎么交流,怎么碰撞。

    1. @大致你最近做了啥事,怎么你的评论全部被自动的规则拉进了垃圾箱,刚放出来了。

  2. 你这说的太对了,好的博客文章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共鸣~

    1. @沉沦是的,所以看好多人的博文就是一种享受φ( ̄∇ ̄o)

  3. 啥时候整个复古风格的博客。

    1. @网友小宋你这视角挺独特啊,我的友情链接里那位「赫赫文王」他的博客就挺复古的,你可以去参观下。

    2. @白熊阿丸的确 有点复古感觉哈

  4. 现在的互联网越来越中心化,搜索引擎越来越不待见个人博客,博客越发显得落寞。博客的门槛高,不仅需要写作者有比较高的文字水平,读者也要有相应的阅读能力。

    1. @静风说之前还和朋友讨论,不少人已经逐渐失去了阅读长文章的能力,以及写长文字的能力了。他提到他的一个朋友,自信的说自己能写500字的长文(而且他的这位朋友还有写小说的爱好,文字和阅读能力一般高于多数人)。现在的人更喜欢沉浸在碎片化的阅读中,无论是短视频还是刷简短的动态。能坚持写博客的人越来越少了。正好我这两天也写了一个关于AI摘要的反思,也在一定程度反思了现在的现象。

  5. 博客仍然保留互联网的古早味道。从打开网页的第一眼、到从头滚动到尾、到文章内容、到评论、到关于页面,无处不充满博主的个性表达。这与现在的千篇一律的社交平台主页和少得可怜的自定义内容是完全不同的。

    1. @Dangeer确实如此。与社交平台上日益公式化、短平快的内容不同,博客代表的不是一个个看似“相同”的账号,而是个人思想的独立表达空间,是对话与反思的场所。博主可以不受字数和形式的限制,探讨一个话题或分享自己的日常。与社交平台上的快节奏互动相比,博客让人有时间去打磨文字,才能更好的做自己。

  6. 感觉我是个追求及简的人,越简单越好,毕竟博客是兴趣,感想多,可能一篇文章几千字,如果只是简单分享下心情,有可能就一两百字,怎么开心怎么来,人随着生活阅历的提升,多年后回味自己曾今的博文,感觉也别有一番滋味

    1. @满心是啊,正如文中最后一句话「每一个博文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短、深浅,而在于它能否打破孤独的界限,真正与他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连接」
      你的博文我每次看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能看出对生活的热爱,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反响 (/ω\)

    2. @白熊阿丸我感觉生活的纪念价值还是很高的,最起码比纯技术来的实在,而且也是更容易引起共鸣

  7. 老哥你这输出有点儿高啊!

    1. @Kevin是啊,最近写的有点多,想法也多 (/ω\)

  8. nkm nkm

    读者从文章中了解作者的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看法;作者通过评论进行反思,扩展自己的思考边界。
    无论是视频还是文章,若其评论版块内容显得不可或缺,我会认为这是很精彩的。将一部分内容交给读者去思考,比创作者直接写出的效果更好。

    1. @nkm的确如此,思想的碰撞往往能激发更深刻的思考。正是因为观点的多样性,才让交流变得更有意义。如果每个人的想法都相同,大家只接受一种声音,那反而会失去真正的思辨价值。

  9. 博客挺好的让别人能快速了解你的内心世界。

    1. @keyle是的。所以想要展现出真实的自己,展现出自己的内心,怎么写很重要。

  10. 意义这个东西一旦加到了一件事情上,就开始有了功利心。我是这么想的。
    很多的时候,很多人为了干一件事情,就要赋予这件事情一个意义,没有意义的事情不干。
    那么,什么是意义?
    我现在的想法,就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个世界,终究自己才是自己的主角,自己也才是自己的观众。没有必要去追求什么意义,不是名人巨擘,也自然不指望能改变别人,我想做的,就是记录,偶尔有那么一点点的感慨,或者感触,也不过是分享而已。
    这个世界总是趋同的,一些兴趣三观相同的人自然更容易聚集到一起。所以,不管是什么圈子,最终还是收敛的。

    1. @obaby这篇文章实际上并没有批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博客。如果仅从小标题来理解,可能会产生误导。但如果细读正文,会发现我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博客需要互动与交流。许多博客面临着两种主要问题:

      发布大量晦涩难懂的文章,缺乏阅读和评论,互动几乎为零。
      发布大量日常琐事的文字,内容空泛、缺乏吸引力,同样没有读者的关注,也没有评论。

      这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表面上看似是为了满足创作者个人的需求,但既然已经公开发布,内心深处必定寄希望于某种形式的关注与反馈。否则,为什么要将这些内容公之于众呢?然而,这两种做法的结果往往是,尽管写了大量博文,却得不到相应的互动与回应,评论区始终空空如也。

      正如我在文章中所写:“你可以在文章中畅所欲言,发出自己的声音,却始终没有真正‘听到’对方的回响。交流从此变成了一场孤独的独角戏,最终导致内心的失落。”写得越多,失落感越强。你会逐渐意识到,尽管你付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却依然没有得到任何关注,最终可能会默默地关闭博客,因为你再也骗不了自己了。很多人不正是因为这种情形而放弃了自己的博客吗?一方面声称写博客是为了自己,另一方面又因没有得到任何反馈而感到失落,从而陷入了自我矛盾与困境。

      至于“功利心”的问题,无论是为了自我表达,还是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思想和作品,本质上都是一种功利心的体现。人类行为的背后必然有某种动机驱使,正如心理学和社会学所指出的,个体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在寻求某种意义。如果某个行为在他人眼中似乎毫无意义,但对行为者自身来说,它必然是有某种意义的。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蕴含着某种动机和期望,无论是为了自我满足,还是为了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或回应,这种动机本质上是在追寻意义和价值的体现。

      如果有人宣称自己做任何事情时没有功利心,不追求意义,那种说法无疑是自我欺骗,或者是对他人欺骗的表现。人类不会做完全没有意义的事情。即便这些行为看似没有直接的物质回报,依然有其潜在的心理或情感价值。正是这些意义的追求,才驱动着大家不断前行和创造。

    2. @白熊阿丸互动交流这件事情,需要共同的情感基础。如果说是为了取悦别人写,那么互动自然就多,如果是为了取悦自己,那么互动自然就少。更甚至,对于技术类的文章,连评论都不会有,都是直接看完走人,即使帮助了别人,也鲜有人会评论个谢谢。当然,要想更好的互动,可能最好就是取悦于读者,看他们喜欢什么。毕竟,如果是讲我自己的故事,那么平淡无奇,自然也不会有什么评论。
      博客这个圈子,尤其是独立博客,本来就人少,再有不少人坚持不住,自然最后也就更加落寞了。毕竟,这个圈子还是太小众了。
      短视频之类的蚕食了多数人的时间,能认真读文章的人也少了。所以,这个圈子最终还是继续落寞。

    3. @obaby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表明了,人不是二极管,不要总在“取悦自己”和“取悦他人”两个极端上反复横跳,人是可以同时“取悦自己”和“取悦他人”的,只是两者比例的差别而已。二极管会导致两种极端,为什么非得往极端上走呢?极端“取悦自己”会导致无法得到认同和回复,最后沦落到关站。极端的“取悦他人”会导致博客过于商业化、流量化,无法展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

      所以我在文章中直接提到:“这种局面,如何能成为真正的思想碰撞?这是我们需要在内心中权衡的现实问题。”

      当博客无人关注时,不要再以“博客是写给自己看的”这种说辞来麻痹自己,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文章的问题,让人无法产生共情。因为自我安慰只能暂时减轻失落感,久而久之,这种麻痹感终究会消失,最终剩下的只能是失望与关站。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并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既能保持与他人的互动(创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又能坚持自己的初心,展现真实的自我。我们不能完全忽视读者的感受,不能写得过于空洞,也不能过于深奥难懂。只有这样,博客才能实现良性发展,也能带来“正面反馈”。归根结底,若想通过博客治愈自己,就需要“运营”它,而不是随意发泄情绪。

  11. 深入浅出,以小见大。对抗晦涩。

    1. @ACEVS是的,想要让博客对自己产生正面反馈,有良性循环,获得大家的认同,前提是需要让人产生共情,让人知道你想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