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一切都被标签化的时代,日复一日的加班、无休止的自我营销、以及不断被社会要求“找到自己的位置”。身为个体,我们会觉得自己正在消失在这个巨大的、机器般运转的社会系统中。我们一方面被要求保持独特,一方面又被迫扮演一场看似永远也无法停止的角色扮演游戏——在“别人的眼光”中不断塑造自我。可问题是,这种“独特性”真的是我们自己的吗?说到底,这份追寻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呢?是更深的自我认同,还是更强的社会孤立感?
写这篇的灵感也是来自于sqybi的文章《独特性和一周年的自我》,在文章的评论中我如此描述:
每个人似乎都在和一种无形的时间匮乏症搏斗,脑力工作让身体疲惫,爱好成了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真正的“自我”在压力下逐渐消融,当我们认为自己一无所有时,恰恰在不断定义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我们早已变得“独特”——尽管这种独特性多半只是一个由社会框架强加的标签。至于那颗永远找不到的“银弹”,它的存在早就被迷失在了对独特性的幻想里。真正的“自我超越”并非是不断涂抹不同的标签,而是看清标签背后的空洞与荒谬,揭开它们,承认每个人的独特性其实也不过是时间与经历的叠加,最终回到一个无聊的事实——“我就是我”,在所有的定义和叙述之外。
什么是“独特性”
让我们先从这个词开始,这个词本身听起来有些高尚,它给人一种我们是与众不同、独立存在的美好幻想。可有没有想过,这种独特性多半只是社会系统强加给我们的标签。社交媒体、职场竞争、甚至是自我提升等等,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中为我们量身定做了一种“独特性”的标准:你得是最聪明的、最独立的、最具创意的、最懂自我管理的。仿佛所有的竞争和焦虑都源于对这一点的过度追求——独特,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就像那些穿着“自己风格”衣服的人,他们其实也只是顺应了一种时尚的框架。穿了这些衣服的人,是否真正有自我?还是只是跟随潮流的另一个标签的附庸?
在不断定义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我们“独特”的自我似乎越来越模糊,逐渐被外界的期望所吞噬。当一个人说自己很特别,可当他在选择各种标签时,这些标签是否早就占据了生活的核心?无论是“独立思考者”,还是“批判者”,甚至“自由主义者”,每一个标签都是某种形式的社会期待,它们给人提供了一个预设的框架,让自己好像在这一刻得到了某种确认,但它们也意味着自己已经无法脱离这个框架的束缚。自己依然在扮演“别人”眼中定义好的角色,只不过选择的角色听起来更酷炫罢了。
举个例子:我身边有个朋友,原本只是想开始摄影,但他逐渐发现,在朋友圈里分享的每一张照片,都不再只是为了记录生活中的美好,而是一种自我展示——这不是他真心喜爱摄影的体现,而是试图通过照片证明自己有品位、有独特眼光。渐渐地,他的爱好被“社交货币”所替代,摄影成了他向外界展示自我的工具,而不再是最初的纯粹兴趣。
每个时代的文化压力都通过某种方式施加在个体身上,现代社会尤为显著。我们每个人都被告知要找到一个自己的独特定位,做“最特别的自己”,但这个定位常常是外界给定的。这些标签能让我们短期内感受到被认同、被需要,但在深层次,它们只会加剧我们对自己真实身份的迷茫。
标签背后的荒谬
在追求“独特性”的过程中,许多人陷入了自我定义的困境,渴望“超越”现有的自我形象,尤其是自我提升的“狂热者”。他们不断地试图在自己的存在中填满某种“空洞”,通过改变外部标签来逼迫自己超越当前的“自我”。然而,真正的自我超越并非是涂抹更多的标签,而是看清这些标签背后的空洞与荒谬。那些标榜“突破自我”的书籍、课程、演讲,最终只是在让人不断购买新的标签。越是追求这些“独特性”,就越是被困在这些标签所构建的框架中,仿佛“打破常规”的过程,实际上是另一种常规的追求。
所谓的“自我提升”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幻象。我们这些忙于定义自己的人,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追求的独特性不过是时间和经历的叠加。人生走过了哪些路?选择了哪些决定?为什么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地点遇到某个人,做出某个特定的选择?所有这些因素看似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但当自己从某个宏观的角度回望时,这些看似独特的轨迹却只是时间的涟漪,是一段历史的延续,绝非什么天命般的自我彰显。
写到一半,我发现ONO在《自命不凡症候群》一文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当一个标签被反复提及、重复加工后,它给人的“特别感”就会渐渐丧失。除非,我真的拥有他人未曾有过的体验、经历。否则标签带来的自命不凡更像是一种症候群,跟这个信息时代一样,被各种标签贴满。当我们再一层一层撕掉时,里面的那个人到底是谁,又或者当标签被撕掉时——一些血肉也跟着被黏了下来,直到被撕成了一团血肉模糊的“自命不凡”。
反思“独特性”:是不是更真实的自己?
这种对“独特性”的过度执着,也让我开始反思:究竟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更“独特”的自我,还是一个更真实的自我?
事实上,独特性来自于“没有别人告诉你怎么做的自由”,在这种氛围中,个体不再为别人的期望而活,而是依据自己内心的需求去创造、去表达。而今天,我们几乎每个“独特”的标签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社会期望在推动。我们想要成为“艺术家”,而不仅仅是因为热爱艺术,更因为这是一种受人崇敬的身份;我们想成为“环保主义者”,不仅仅是因为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也因为这是现代社会的道德高地。如此一来,个体的真实需求会被外部的标签与标准所吞噬。
真正的“独特性”应该是对自我的忠实,是我们在日常琐事和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前,仍能保持自我感知的能力,而不是对某些标签的盲目追随。我们是否能停止与他人比较,放下对“标签”的执着,而回归到一个更加自然、真实的自我呢?
“我就是我”
或许,真正让人恐惧的并不是我们失去的独特性,而是当我们终于意识到,所谓的“独特”不过是一种外部强加的幻觉,我们会如何面对这种空洞的现实。在所有的定义、标签、社会规范之外,我们也许只能回到一个最简单、最原始的自我认知——“我就是我”,就这么简单,没有理由、没有特别的解释。
有时候,接纳这个“我就是我”的事实,反而是一种巨大的解脱。你不再需要通过不断的标签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再为社会的期待所疲惫。你不需要去迎合那些预设的角色,只需要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做你自己。在“独特性”变得如此重要的时代,或许最独特的选择就是不再追逐那份永远也无法实现的完美答案,承认自己的平凡与普通,敢于面对那份简朴的自我。
最终,我们会发现,我们并不需要通过“独特性”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我们本身的存在已经足够真实。至于所有外界的定义与期待,它们就像一阵风,终会消散,而我们依然是那个在风中摇曳的个体。
本文《从标签到自我独特性——摆脱社会期望的枷锁》版权由白熊阿丸所有,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如已授权转载,转载请备注文章来源链接: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From-Labels-to-Unique-Self-Identity-Breaking-Free-from-the-Shackles-of-Social-Expectations.html
标签是外人对你的认知,而不应该是自我认知。像3D建模一样,画一个人,可以用一千个多边形,也可以用一千万个,但无论用了多少多边形,都是采样过后的,方便理解的,数字化的,不准确的。但人是模拟信号,不是数字信号啊。不可描述性是作为人的乐趣。
用这个比喻描述还挺独特的,有趣 OωO
非常感谢你愿意从我的这篇文章展开讨论,也让我看到了同一个切入点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视角更加丰富多彩的认知。
其实你提到摄影的那个例子我觉得很有趣,因为我自己在接触摄影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至少三个完全分离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获得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的时候。那时的相机本身性能也不强,都是 CCD 相机。它对我来说还是一个玩具,身边也没有人能够带我入门,所以真的只是随便拍拍,不懂得任何理论,拍出的照片也没有任何美学可言。随着后来慢慢长大,技术也在发展,手机就可以承担记录生活的任务,这台相机也没有再用过了。
之后单反当道的时代我一直没有接触摄影,直到毕业开始赚钱,给自己买了一台半画幅的微单。这个阶段就是文中那个“自我展示”的阶段:希望展示自己拍得好, 希望展示自己有独特审美。这确实不能叫做兴趣,摄影作为“社交货币”也不是很好流通,但这个状态也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相机再次吃灰。
而第三次则是现在。重新拾起摄影的契机我在博客上有提到过,但这不重要。现在这种状态更像是“用自己愿意付出的有限精力,投入到这个爱好中慢慢享受”,有兴趣了就多拍一拍,但累了的话即使是出去旅游也可以扔下相机好好玩一整天——当然这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当我通过某个契机发现爱好这件事情真的可以脱离社交优越感这种低级趣味,而变为一个更高级形式的存在时,再去反刍以前的经历,会发现之前那些看似低级的经历,或者说这些经历“腐烂”后的“尸体”,实际上也为这个爱好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这也是我当时写这篇文章最想表达的一个思想:我们终究会成长,但成长之前的那些不堪回首的经历,反而是每个人开花结果时最重要的基础。
有感而发,言辞稍显冗长。如有叨扰,还望海涵。
感谢你的回应,你的用心回复我读完也很开心。
确实,我们在经历了那些看似无意义、甚至带有某种“虚伪”性质的阶段后,会发现它们是我们成长的根基。而这些过程中的自我展示、对外界评价的敏感,也正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被这些“外部标准”塑造,尽管我们常常对这些标准产生反感,但也难以完全挣脱。
爱好从外部展示到内在享受的转变,这其中的心态变化很有意义。这也是我所希望的,做自己,做一个独特的自己,而不是一个贴满外在标签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过一段通过外在行为证明自我的时光,而最终的转变并非彻底的“觉醒”,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像是逐渐从外在的“框架”回归到内在的“自由”。这些不同阶段的体验其实都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我们最终的“独特性”,甚至是“真实性”。若没有那些“腐烂的尸体”,也许根本无法体会到现在的这个“更高级的存在”。
本质上,这一切不过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然而,令人唏嘘的是,一些人一生都停留在第二个阶段,生活似乎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始终在为别人所设定的标签而活。在老一辈人身上,这种现象尤为常见,他们往往为了“面子”、为了表面上的风光而活,似乎总是在为他人眼中的评价而忙碌,而支撑他们活下去的,依然是“面子”这种外在的东西,而这种执着,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下一代,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压力。
“标签”相当于一个经过提取和总结的目标,其适用广泛性是靠牺牲独特性来达到的。一味地将自己往标签上靠,最终只能留下那些共性,失去个性。
有时人们不自觉开始“表演”,实则是为了迎合不同的标签。但能够简单地以几个标签就能分清楚的事物,终究还是少数,何况是人与社会。
是的,标签的广泛性正是它的致命伤。它摧毁了个体的深度,将复杂性简化为一个速食的符号,而这些符号只是人们想要看到的部分。这种“表演”本质上是自我异化,个体逐渐丧失了自我认知,开始根据外界的期待塑造自己。问题是,标签永远不可能容纳所有的差异。试图用一个或几个标签来勾勒出一个人的全貌,是对人的简化。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种标签化的过程会带来一种“归属”的幻觉,让人们感觉自己找到了认同的群体,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丧失了作为个体的真切存在。
你这文章剖析的都挺深刻的啊,看了你的文章其实我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应该增加个 AI 摘要,让 AI 给总结一下,估计 AI 对你的文章也会大大的认可~哈哈!
谢谢支持。不过AI摘要的事情我之前就一直在考虑,这件事有好有坏。前段时间关于这个话题也写了个文章的草稿,在其他人那边曾也讨论过这事,一直没发出来。这次既然提到了,今天就改了改发了出来,讲了讲我自己对于这个功能的看法吧 (/ω\)
其实,成年人,只要学会习惯并享受“孤独”,所谓的标签,所谓的其它,无所畏惧。
的确,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孤独”中找到力量和自由,他就不再需要通过外界的标签来定义自己,而是从内心出发,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标签方便认识世界,但是也歪曲或者模糊了世界的细节。像个有曲率和度数的透镜。
标签也就是把一些人的共同特性给摘出来,不断的安插在每个人身上。无论贴多少,实际上都是外在的,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如你所说,这种将外部特性或者社会期望强加到个体身上,是一种简化复杂个体的工具,也容易把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压缩和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