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依然是一篇自我反思的文章,是我与自己的对话,请勿对号入座。由于剖析了我自己内心真实体验,可能部分内容较为尖锐。如果恰巧能帮到你,我很开心。如果反感这些内容,就当是个乐子,毕竟做自己最重要,我也有局限性。
如果你真心觉得人们做事不带功利心,那你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社会体系影响的。别急着否认,先冷静想想:我们真的能做到完全没有动机的行为吗?就算是打一个喷嚏,有人可能都会给自己找点理由:“哦,看来有人在背后蛐蛐我(说我坏话)。” 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动机,哪怕这种动机是最原始的自我安慰——这本身就已经构成了动机,也同时赋予了行为某种“意义”。
当我们在网上发表一篇文章时,即使是自嘲的段子或者碎片化的感慨,都会潜意识里希望得到某种反馈。有人点赞、评论,甚至是一个小小的转发,都会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没有被世界遗忘,似乎在这个浩瀚的网络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孤立无援的。更进一步,许多人能站在虚拟平台上抒发自己,是希望能“治愈”某些情感空洞,或者寻找某种群体认同感。可惜,这些美丽的梦想常常被两股巨大的力量狠狠压住:一个是看似平静却隐晦存在的“功利心”;另一个则是让人疲惫不堪的“意义追寻”。
不信你看看博客、社交媒体、短视频,都是一些“自我表达”的圣地。然而这些地方经常上演着一场场关于“意义”的苦战。许多人并非单纯为了分享生活、记录瞬间而写作,而是在无形中将自己对关注、认同的渴求变得更加急迫。如果你告诉我:“我写博客就是为了自己”,好吧,至少你还有自知。但当你看到自己发布的内容没有互动,评论区清一色的寂静,你内心的焦虑恐怕开始翻滚了。人,似乎总是在追求某种“意义”,而这意义经常是来自外界的认可。无论我们如何自诩为“写给自己看”,这些文字本质上都潜藏着与世界互动的需求。
功利心并非恶魔
所谓功利心,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魔鬼。它不过是人类为了自我实现、追求价值和社会认同的内在驱动力。想要写出一篇好文章、想要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想要得到他人的反馈,这种心态本质上不过是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物。尤其是在现代这个信息洪流之中,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割舍那种对“存在感”的渴求。
但这一切都不是坏事,至少它能够让你“活”得更鲜明,让你不至于在沉闷的世界中迷失自我。你无法说服别人放弃追寻意义的冲动,除非你能够在心里偷偷地告诉自己:是时候放下这所有的“标签”和“期望”了。所谓的意义,并非外部因素的附加,而是你赋予它的那一刻。
但是,这种欲望的泡沫往往短暂又虚幻。随着你写下更多的文字、发表更多的观点,现实世界给出的反馈开始变得模糊、甚至淡漠。当你曾经看似光鲜的博客,渐渐被淹没在层层堆积的内容中时,你是否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动力和初心究竟从何而来?
自我表达与他人期待之间的权衡
有人认为,写博客这种事是完全为自己而做,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这种说法听起来很高尚,但实际上不过是对自己处境的自我安慰。人类的每一个行为背后,或多或少都承载着他人期待的影像。你不可能把自己从“他人”的目光中割裂出来。看似纯粹的“为自己而做”,其实也潜藏着“他人”对你的期许——你希望他们看到你,了解你,甚至认同你。
这就像在一个被表演化的世界中,任何一种表达都可能成为一场独角戏。你发布一篇文章,发的是自己的心情,但同时你也在期待着自己成为被注视的对象。你希望读者能够回应你,哪怕是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哪怕只是一个默默的点赞。这样的互动或许比文章本身更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然而,这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拉锯,往往使你不得不陷入某种无法逃脱的困境。一方面,你强烈希望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和表达的自由,另一方面,你又在无形中渴望得到外界的反应和共鸣。你开始意识到:无论你怎样宣称“意义不重要”,你内心的深处,依然在期待某种外界的反馈。这种内外冲突,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一种存在主义焦虑。
功利心与“意义”:从精神分析到社会学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自于本我、超我和自我之间的博弈。本我代表我们最原始的欲望,追求即时的享乐和满足;超我则是社会化过程中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期望;自我则调节这些冲突,寻求平衡。在这一理论下,功利心可以看作是本我的一部分,它驱动我们追求即时的物质回报和社会认同,如寻求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认可或是社会地位的提升。
然而,人类的动机不仅局限于本能的欲望。随着个人发展和社会化的深入,意义的追寻逐渐成为更高层次的需求。与功利心侧重物质回报不同,意义的追求更侧重内心的满足、自我实现和道德理想的实现,这与超我密切相关。超我的社会化影响促使我们不仅考虑眼前的享乐,还会追求更高尚的价值和理想。
这一点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关联。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表示,生命的意义并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每个人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去创造的。萨特认为,人类常常在面对自由选择时体验到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于对自我定义的责任。因此,意义的追求不仅是道德的,也是一种自我创造的过程,常伴随着不确定性和焦虑。
与存在主义不同,实用主义则将意义的追求与实际生活的需求联系起来。实用主义者认为,我们的行为是具有实际效用的,追求意义并不只是抽象的哲学思考,它与现实中的社会回报和行为成果直接相关。可以说,实用主义视意义的追求为与功利心相结合的过程——两者都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成果,尽管关注点有所不同。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丰富了这一论述。人类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再到社交需求,逐步递进。而功利心通常与这些较低层次的需求紧密相关,如满足生理需求或追求社会认同。直到个体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才会将注意力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和意义的追求。在这个层面上,意义的追求是人类向更高自我发展的一部分,它促使个体探索自己更深层次的内在需求。
自我决定理论则强调自主性对人类意义追求的驱动力。根据该理论,人类对自主选择的需求是其行动动力的核心。当个体感到自己可以自由选择并主导自己的行为时,他们更容易体验到深层次的“意义感”。意义的追求不仅关乎物质和社会认同,更与个人对行为的掌控感密切相关。
而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满足,也是在回应社会的期待和规范。社会化过程中的“他人眼中的自己”影响着我们如何定义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这使得功利心和意义的追求结合在一起:我们追求物质回报,也追求社会认同,而意义则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认同来获得。
说了这么多理论层面的理解,反而越来越复杂,毕竟一旦进入学术层面,就很容易变得没完没了。功利心和意义的追求并不是孤立的,这两者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从物质和现实的回报,到精神层次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同,我们的行为背后总有着复杂的动机和多重的驱动。
别再骗自己了
在这个充斥着“功利”的世界中,什么是真正的“意义”?有时它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幻觉,或者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内在驱动力。我们不仅追求自我满足,更多时候我们是在寻求外界的确认。这种追寻并不丢人,但它也让我们变得更容易被迷失在欲望的泥沼中。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可以活得很自由、很随性,殊不知,早已在无形中被社会的标准所束缚。你再怎么声称自己做某件事是为了“自己”,那也是建立在对他人看法的期待之上。
所以,下次当你写下“为了自己”这几个字时,别忘了提醒自己:你其实是在为“他人”创造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最终会变成一种对自我认同的深刻渴望——你无法逃避,也无法彻底放弃。
本文《社会化的背后:人类行为中的功利心与意义需求》版权由白熊阿丸所有,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如已授权转载,转载请备注文章来源链接: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Behind-Socialization-The-Role-of-Self-Interest-and-the-Need-for-Meaning-in-Human-Behavior.html
写博客到底是自娱自乐还是希望有读者共鸣,感觉这个话题好多个博客争吵了好多次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有时候都不能确定自己的动机,可能当时写就是想写一下,但是写完了第二天发现没人回应,心态又发生了变化。至于是不是功利性,这个要分人,人与人天生不同,个人的需求千奇八怪,有人喜欢写,有人喜欢看,有人喜欢只评论不写。这么复杂的事情想要定义,真是难上加难。但是我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一定不要尝试在博客定义别人,人只能定义自己,因为别人可以评价但是不能定义,当你定义别人,那么被定义的人一定会恼羞成怒的来攻击你,他人即地狱。没人喜欢自己被别人说胖丑矮丑高帅富有,哪怕是好的标签都容易翻车,这个属于争吵的源头。
很多人认为写作心态的变化是因为动机不明确,实际上,这种变化源自我们内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不同作用。写作最初可能是为了情感宣泄或自我满足,这时是本我在主导;随着写作深入,作者开始关注外界反馈,产生焦虑或怀疑,渴望获得认可,这时是自我在起作用;如果写作具有社会责任感或希望影响他人,超我则介入,推动作者追求更高的社会价值和认同。
当有人说“既然写给自己,就别发出来给人看”,其实是在指责对方没有正视自己内心的自我和超我。而当对方回应“我写给自己看”,其实是在表达自己本我的需求,却忽视了自我和超我的存在。这样的对话和争端实际上源于对自己内心的认知不全。这也是我引入弗洛伊德理论的原因,人面对一件事产生前后矛盾的现象,看似是在变化,实际上没有变,而是这三者在相互权衡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反应。
你这个上面我是认同的。但是下面我不太能认同,就像我觉得你第二段不太对,个体差异意味着不能用单一理论解释所有人的行为。
人们的行为通常受多种动机驱动。写作和分享可能同时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表达的需求,而不仅仅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心理的框架,但人类行为和动机往往比理论描述的更为复杂。将所有行为归结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可能过于简化。
关于是不是给自己写的,你上面理论已经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我说下争端的问题,我理解的是当双方发生对于是给自己写还是别人写的争端时候,往往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而是双方在对社会认知和事物认知存在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割裂了双方对某些东西的层级,当认知超出范围,这个时候就没有办法解决争端,往往最后就像两个文明之间,只能人道毁灭对方,到个体的话就是吵架或者打架。
就像现在明明我们讨论的思想是接近的或者理解的,但是由于语气和社会认知不同,讨论讨论最后就会变成互相不理解和争端。
我理解你所说的“人只能定义自己”这一观点,它确实反映了对个体自主性的尊重,也强调了每个人都应拥有自我定义的权利。然而,我觉得有一点需要澄清的是,我的文章并非在“定义别人”,这一点我在文章开头已经说明,而是在进行自我解构和自我对话。文章的核心并不是对他人的评判,而是对自我认知的探索与反思。我所写的内容,都是我内心深处真实存在的部分。换句话说,文章中的所有“负面内容”,也仅仅是我自己内心的反思与自省。
你提到“别人不能定义自己”,我完全理解这一观点的敏感性。当我们被他人“定义”时,很容易产生不悦或反感,尤其是当这些定义触及到我们内心的软肋或我们未曾正视的弱点时。然而,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于“定义”本身,而在于这些定义是否击中了我们的痛点,揭示了我们不愿面对的事实。每当我们面对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或定义时,常常会感到不舒服,甚至愤怒,背后的原因往往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认同,或者是我们害怕自己无法回应这些评价。
在我的写作中,我常常直面这些不愿揭示的弱点,因为我相信,只有在面对这些痛点时,个体才有机会去反思并成长。这个过程就像是对自我身份的“解构”,通过不断的自我审视和对话,帮助自己更清晰地认识到真实的自我,而非单纯地依赖外界的评价和期望。这种自我解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痛苦且尖锐的。人可以选择一直回避内心的真实,将其隐藏起来,像温室的花朵那样看似安逸,但这样只会加重内心的脆弱,无法真正走向成熟与强大。
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外界的定义,但我希望通过自我解构的过程,能够让人们意识到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只有当我们正视自身的不完美,并从中汲取力量时,才能真正摆脱外界评价的束缚,获得内心的自由。如果一个人始终回避面对真实的自我,那么他将变得越来越“虚伪”,表面上看似伪善,实际上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未曾面对的挣扎和空虚。
至于你提到的“他人即地狱”,我理解这是对外界评价和他人干预的一种反应。确实,他人往往是我们自我认知的镜像,我们的愤怒、焦虑和痛苦常常源于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或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排斥外界的视角,相反,我们应该学会与他人和自我和解,找到真正的自我认同。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我们不仅能够更清楚地理解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也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盲点与成长空间。
写作的动机、外界反馈与自我反思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每个人都应有机会去探索和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动机。也许我们对“定义”一词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我希望我们能共同探讨这种探索自我、理解他人的可能性,而非陷入对他人是否“定义”了我们的焦虑之中。
姑娘你适合肝自媒体啊,三分钟写出来这么多字,哈哈哈,不讨论了,年纪大了字多脑子疼,无所谓了,咋滴都行,下班回家干饭!!!
我没觉得我们的对话是不理解和争端,我反而觉得这个讨论挺有趣,如果你是觉得我的言语过于冷冰冰,那我可以带点语气去说?实际上如果你看我其他的文章,大文字的互相回复也挺多的。关于你提到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我需要补充一下:
因为害怕不理解或争议而回避对话我觉得不太行,因为回避只会加剧鸿沟和群体差异。我们所畏惧的并非理性的辩论,而是那些没有意义、情感化且脱离事实基础的争吵。如果你希望更好地了解我的观点,欢迎阅读我的其他文章,其中我会逐步展开相关论述。
我从未声称过谁对谁错,因为这是非常主观的判断,如果用对错去论述,就等于是站立场,这样的讨论最后没有实质的结果。我更倾向于通过理论分析与学术推演,理性地展开讨论,寻求互相佐证与逻辑的严密性。关于争论与冲突,我在其他博文中已有深入探讨。真正的理解是通过深度沟通而非相互妥协实现的。这也是我博客价值的体现——如果博客只是一个互相恭维、捧臭脚、迎合社交礼仪的场所,那它就显得过于肤浅。
博客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平台,应该提供一个真实的自我展现空间。“有些话可以在博客说,有些话不能说”的想法并不成立,尤其是我的博客本身定位为展现我内心的“真实”世界。既然追求真实,它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些尖锐的话题,甚至可能让部分读者感到不适。事实上,我已经写了十多年趋向“虚伪”的博客,旨在取悦他人,这在我的个人介绍内和其他文章内有写;而这个博客,正是我为自我探索和真实表达而开设的地方。
哈哈哈,累了就多休息,或许未来我的回复应该加一下颜文字୧(๑•̀⌄•́๑)૭,这样看起来更加和蔼一点。
这两年带孩子睡眠不好,你这么长的评论,我得看半天理解了,然后我在想半天在回复,所以比较累。现在身体大脑残血状态,导致我没法一直输出。所以讨论一会就得离场。你别说加完那个产品确实可爱多了。(˵¯͒〰¯͒˵)
单纯讨论而已,不要有负担,你责任心真重。∠( ᐛ 」∠)_我这人就是想的多,话也多,有的时候别管我。
果然是引经据典,分析的很有见解
谢谢,能帮到你最好 |´・ω・)ノ
怎么感觉把人性说的明明白白的 还有上面这图 简直不要太现实 太真实了
毕竟是大心理学家的理论,他开创了精神分析学。咱就是正好就搬来用。
博客就是写给自己看的,这我反正是理解不了~真要是只是写给自己的,那写到自己的本本上或存在自己的电脑里完全可以。
哈哈哈,是的。人的内心本来就不是二维的,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多维度的。把人的想法简单化理解,本身也是一种贴标签的方式,很片面。
哈哈,说的太对了,说是博客写给自己看的,但是还是想得到别人的肯定!
是的。完全可以既是写给自己看,也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两者本身不冲突。
我很喜欢一句话:「当你意识到生命本无意义,就可以赋予任何意义。」
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独立个体,也是需要回归群体的个体,以及看到在群体之中从不同视角映射出的自己,真实就是意义的本身。
是的,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告知要独立、自主,但实际上,我们无法从群体的影像中完全脱离出来。群体不仅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更通过不断的反馈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然而这种认知的建立也是一种束缚。真正的独立自主是否意味着摆脱群体的框架,还是在群体中找到自我表达的空间,这其中的矛盾正是许多人挣扎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