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博客采用AI摘要来总结自己的文章,就连B站也贴心的为UP主的视频提供了视频AI摘要的功能,特别是如今火热的Follow,也推出了AI摘要。每当我看到某篇文章标题下方那句“AI总结:这是一篇探讨X的文章,主要讲述了Y与Z之间的关系,结论是……”时,我总会不禁有点郁闷。
我们把自己的深度思考交给一个被数据算法塑造出来的机器,试图让它压缩和总结人类复杂的情感、思维、灵感和个体经验。也许这就是这个AI时代荒谬的悖论:我们以为通过AI让信息更加简洁,实际上却在无形中抛弃了文章的灵魂,抛弃了其中本该激发的情感共鸣与深刻的认知体验。
我明白,AI摘要的初衷可能只是想让读者在海量信息中不至于迷失,能够快速抓住一个文章的核心。毕竟很多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只能利用有限的碎片化时间来阅读文章,对于那些急于快速浏览的受众来说,这似乎无疑是一种福音——信息过载的世界需要一种“高效”的过滤工具,来帮助我们筛选出那些看似“重要”的内容。或许,你可以轻松地扫描过一篇长文,AI给出的“总结”能迅速告知你是否值得深入阅读。但就在这一切看似便利和高效的背后,却潜藏着更大的问题。
简化的代价:情感与细节的消失
我常常想,AI在“总结”时究竟失去了什么?每一篇文章的每一个文字背后,作者都是带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无论是愤怒、悲伤、希望,又或者是对某个话题的深刻关注。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转折,都可能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也是某种细腻思考的体现。AI的总结工具能做的,只是把这些细节和情感硬生生地“剁成”几行字,并快速推送给读者。而这些简化之后的文字,就像是一个脱离了血肉的躯壳,缺乏文字与生命的温度和力量。
可能会有人说:“AI摘要不就是让你更便捷地抓住文章的核心吗?如果真喜欢某个话题,完全可以接着读下去,反而节省了时间。” 我理解这个观点,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时间被极大压缩的时代,信息更新迭代的速度几乎让人感到无法喘息。但问题是,信息的“精简”和“简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只在乎结论,还是在乎结论背后的思考过程?如果我们只想获取信息,难道不如直接请AI写一篇“自动生成的文章”,然后直接丢给读者看看不就好了吗?而且,有的文章被AI过度精简后,你是否还有继续阅读文章原文细节的动力?
显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简化成一两句话。更重要的是,简化也并不意味着信息的升华,它代表的只是信息的丧失。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思维。即便是作者自己进行提炼,也难免失去许多细节。更何况AI,它缺乏真正的人类情感,只能用逻辑和理性提取出结构性的内容。而当我们开始习惯性地接受AI生成的摘要时,我们是否可能已经丧失了对文章中隐含的深层次情感和复杂推理的感知能力?我们在压缩信息的过程中,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压缩了自己对于知识的兴趣和探寻的深度?
速度与深度:无意中掉入“快速阅读”的陷阱
让我们暂时抛开AI这一技术本身这个话题,回到人类社会对于知识消费的根本需求。为什么我们会选择用AI来压缩信息?因为我们正在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世界里,每天都有无数条新信息向我们涌来。大多数人都已经没有时间去仔细消化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话,甚至连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思考都开始被这股信息洪流吞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迷恋“速食文化”,快速阅读,快速吸收,快速消化。这是一种效率至上的思维——“不管内容如何,至少我得知道它在讲什么。”
而这正是社会加速化的悲哀:我们开始迷失在追求速度的道路上,忘记了真正的深度和意义。如果你用AI的总结来代替自己对文章的认真阅读,那么你不只是放弃了对某一主题的深入理解,你还在主动放弃对世界复杂性的感知。这并非是简单的时间节省,而是在向知识的真正价值投降。你告诉自己,简化就是提高效率,事实上却在不断削弱自己思考的能力——你的思维不再是充实的,而是空洞的。你也逐渐丧失了去自行感受、提炼文章核心的能力。
依赖与虚无:人类的焦虑被技术吞噬
这种对AI摘要的依赖背后,也隐含着人类日益膨胀的焦虑感。我们越来越难以专注,越来越无法容忍长时间的思考和阅读,因为我们的神经早已被快节奏的信息流搅得支离破碎。而AI的“总结”恰恰为这种焦虑提供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出口。它告诉你:“没关系,不用再浪费时间去理解复杂的内容,我们已经帮你做了归纳。”这种“快速反馈”的感觉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仿佛在这个快速流转的世界里,知识的真正价值就是要在短短几分钟内被完全吸收,而不需要你花时间去消化和琢磨。
这种依赖的背后,是人类精神的虚无化。我们开始信任技术,忽视了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我们逐渐开始相信通过“总结”来理解世界,不再考虑世界本身的复杂性。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我们简化世界,却永远无法替代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简化和压缩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一种“舒适感”,但它也悄然剥夺了你深刻理解这个世界和深入探寻真相的能力。
工具的双刃剑:依赖与独立思考的博弈
说了这么多,我并非是要表达AI摘要无用。它确实在某些情况下能为人类提供便利,但它绝不应该成为代替真正阅读和深思的工具。人总是存在某种惰性,总是试图依赖一些工具去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依赖工具的同时,更可能会失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不再用心理解问题的本质。长此以往,终会导致思维方式的懒散,甚至在面对没有现成工具的情况时,显得束手无策。
每一篇文章的情感深度,每一个句子的用词考究,都是不容简化的。我们不能让这股信息化浪潮吞噬掉我们对深度的追求,不能让“快”成为我们思考的标准。或许我该对自己的文章说:不需要AI的摘要。它太简化,太直白,太肤浅。人类的思考本不应如此便捷、如此简单。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与文字、情感、历史、思考的深刻交流。如果你不愿意丧失这一切,那就放下那些试图简化一切的工具,慢下来,真正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在发布这篇文章后,我用Follow提供的AI摘要功能给本文做了个测试,结果如下:
AI摘要虽然提供了信息简化的便利,但却可能导致情感与细节的缺失,削弱人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依赖AI进行快速阅读可能让人们迷失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世界复杂性的感知。尽管AI摘要在某些情况下有其价值,但它不应替代真正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应当重视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避免被简化工具所吞噬。
这个摘要表面上看似对文章内容做了简洁概括,但实际上完全没有触及到文章的核心思想。它忽略了我所要表达的几个重要点,尤其是关于现代人信息焦虑、精神虚无,意图通过AI总结来对抗这种焦虑和虚无的“虚伪救赎”,以及文章作为情感载体的完整性、连贯性、不可分割性等若干问题。若读者仅凭这段摘要来判断文章的内容,可能会误以为文章只是「围绕AI摘要的利弊展开讨论」,但其实这只是文章探讨的“表面问题”。
如果只是看到这个摘要,我大概也会毫不犹豫地放弃继续阅读正文。甚至我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正文不过是对这段“浅显”摘要的扩展,作者只是把原本几句话能说清的事,硬生生地拖成一篇长文,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如果文章采用了稍微复杂些的写作手法,更隐晦的表述一些观点,如加入一些误导性的内容,使用一些微妙的反讽,AI这种没有人类情感的“机器”就更无能为力了。
本文《信息压缩的虚伪救赎:AI摘要与认知的退化》版权由白熊阿丸所有,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如已授权转载,转载请备注文章来源链接: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The-False-Redemption-of-Information-Compression-AI-Summaries-and-the-Degradation-of-Cognition.html
因为我看过一些哲学书,你的文章我也是略读的,从标题和思考方向就能基本把我你的价值倾向。从结果看,我认为AI总结的还是不错的。因为AI所谓漏掉的关键信息,在我脑子里也是有的。我看别人文章,主要是看其思考方式,价值倾向。
实话说我感觉AI总结的还是不错的。作为效率工具很好用。但是除了工作和工具性行为外,我不会也根本想不到去用AI的。比如说,我去读瓦尔登湖这种散文随笔类的书,并不是为了获取其核心信息,而是为了在读书的时候和作者跨越时空产生精神上的交流。目的地都是山顶,送货的人坐索道上山无可厚非,游玩的人徒步上去自有其乐趣所在。网络是个马太效应放大器,有自考能力的人能找到伙伴,喜欢随波逐流的人能更容易被操纵。能被看见就是开启民智的开始。
《1分钟看完某某动漫》的人工智能版本。
哈哈哈哈,太形象了 (/ω\)
有一些博客既推出了博文AI总结(我不是反对AI总结 ),又在底部标记本文内容非AI生成。信息在爆炸,通过机制或语言模型高效过滤信息情有可原。但多数语言模型总结不出来博主的感情和细节。例如B站的多数总结,特别是反讽的视频下边,而总结的内容往往贻笑大方。
是的。AI本身只是个工具,没有对错一说,关键在于怎么用。可以用AI来学习,或者润色一些文本,或者检查一些错误,都没问题,但是目前的AI创作局限性太高。而在AI总结上也很恨短板,有的人觉得这样很方便,可能不在乎创作的过程,或者追求效率,但是有的人就很在乎作者的感情和细节了。
内容平台出于效益的考量加入 AI 总结的功能情有可原。无法理解的是创作者主动为自己的内容加入 AI 总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费劲巴拉地写一大段内容出来,然后在文章开头让大家看个 AI 总结的大概。是担心正文内容无法引起大家兴趣吗,所以先看看 AI 内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正文也别放出来了,直接让 AI 写点精炼的浓缩的核心内容让大家一看了之好了。
实际上我也不是特别理解这种。我也好奇给自己文章加上AI总结,自己会看这个总结吗,如果总结的不好自己会难受吗?我反正觉得总结的不好,所以我不用,也不看别人文章自带的AI总结 φ( ̄∇ ̄o)
一开始我给自己的博客也折腾过AI摘要,后来逐渐厌烦,就放弃了。
我不喜欢AI也是因为AI它…太方便了,让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获取到需要的信息(虽然信息不一定正确),而省略掉获取信息的途径。
其实在这个途径中我是可以额外获取到一些别的信息的。这样子我就丧失了很多拓宽知识面的机会,仿佛把自己囚禁在舒适区内不出来,思维也被简化了。而文章概括亦是如此。不知…这会不会对人类进化造成影响?()
就像库老爷子说的,“我不担心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我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我见过一些人,文章是用AI生成的,然后再套上个AI摘要。就很不理解。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我需要引用一些在《意林》上看到的:现在的人们大多是为了“读完一篇文章”而去读文章,为了办完一件事而去办一件事,所以做任何事的节奏都较快。而AI摘要确实也满足了这一部分人群的需求。以及,对于一些长论文的阅读,AI摘要确实能起到不小的帮助。
总的来说,AI摘要,有利有弊。当然,我只是一个初三学生,言论不一定正确,如有错误请多多指正。
的确如你所说,这种便捷有时会让我们错失更深层次的知识,甚至让思维变得单一,失去深度理解的能力。不过,作为初三学生能有这么深刻的理解真的很厉害,我初三的时候感觉啥都没考虑呢 (/ω\)
我觉得文章最有灵魂的从来不是作者讲了什么,而是「作者为什么这样讲」「作者是基于什么样的认识做出如此观点的」「作者经历了什么让他想要写这篇文章」等等。因为道理大多数人都懂,我想看到的是作者的思考过程。只有那些观点特别犀利新奇的,AI 总结出来才让人觉得新奇。而且带入情景也更能增强自己的思考力。
是的。文章的深度不是在于表面上的道理,而是在于作者思考的过程和所经历的背景。只有了解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他如何看待问题,才能真正感受一篇文章。
怎么说呢,感觉现阶段的AI摘要其实不是给人看的,而是给搜索引擎看的,搜索引擎需要将内容压缩到极致的摘要用来快速对文章链接归类,以便在用户搜索相关内容时更好的推送出对应的文章。对于我来说,我更需要的应该是对文章的分段?它能让我对文章的结构有个大致的了解,也能快速定位到我所想看的内容。至于AI总结,既然是总结,那是不是其实应该放在文章末尾?让读者在读完整篇文章后,能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的回顾,更好的引发读者的思考。最后,如果仅仅只读摘要,其实是读不到什么有效的信息,生活类文章的摘要少了情感,技术类文章的摘要少了技术细节,很多时候自己读完摘要其实是不知道到底要不要继续读下去,因为标题本身就是对整篇内容的高度概括,你能点进这篇文章就已经说明你对该文章的中心内容感兴趣(标题党除外)了,所以如果着重于提供摘要,我觉得是完全没必要的。就像博主说的,可能真的就只有那种`原本几句话能说清的事,硬生生地拖成一篇长文`的文章,才能被摘要所完全概括吧
主要是现在AI的总结总是「差点意思」,如果真的总结的很好的,倒也能用。要是总结不好,那就别总结了。这也是为什么注水类的文章,可以用AI总结,问题不大,但是稍微深一点的,就别用AI去做了。我这个人吧,又不想自己写摘要,因为容易写着写着就写很多字,收不住。
我最多用AI检查文章的错别字和语法错误,那种很生硬的翻译腔和经常出现的不正确的理解令人头大。有时候想用AI写点什么,发现纠正它错误的时间都比我自己从头开始的时间长。
目前来说,AI对我只有精简搜索引擎内容这一个作用;算是一种“死办法”,毕竟现在国内广告和无价值内容太多了。
看到这篇文章的几个小标题,都无意间品到一种“AI味”。看来我平时一定无意之间看来很多AI文章。
嘿嘿,你也发现了,AI特别喜欢搞这种「XX的XX:XXXXX」这样的句式,我现在也很喜欢这样命名大小标题,因为省事,还能很好的概括(bushi说到AI搜索引擎,我想到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上次我用AI搜索引擎查一些比较有争议的事情,结果查到一个结论,我觉得很可疑,结果我点「文献来源」后发现,竟然是引用的我的一篇博文……看来我的博客文字被AI拿来用的不少(╯‵□′)╯︵┴─┴
AI总结如同参考答案,尤其是对于较有深度的文章而言,参考答案甚至会限制思考。上来先看答案,这道“题”价值就减半了。
的确有这种感觉,所以当我看一些博主的文章,前面有AI总结的摘要时,我都会刻意跳过去不看。
目前除了性无法被缩略成勃起和高潮,一切事物都可以被「摘要化」。性在这种加快的节奏里,也迟早会程序化,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的思考也被切割成了「在吗」「交换下照片」和「约不约」。
不约不约,你有老婆咱们不约 (/ω\)
追求快速高效,却忘记了为什么要追求快速高效。喜欢这么做的不就是当年的回帖只看标题那帮人一脉相承下来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了,谁也不是谁的谁,谁也没有必要纠正谁。
想起一部电影《人生遥控器》,里面的场景跟AI总结神似。
每个人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时间,而快节奏的生活是现代社会给我们的“解决方案”,但它其实是种逃避。“回帖只看标题”的背后,其实隐藏了一种对进一步认知的放弃。更简单的说,我们被时间绑架了,却不问自己,为什么要被时间绑架。实际上,如果不想看,可以不用回帖,但是这些人又回了,装作自己看过了 φ( ̄∇ ̄o)
欲速则不达。然而又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倒不是说快一定不好,问题不在于速度本身,而在于并非所有情境都适合追求速度。在经济生产中,效率越高,产能自然也会随之增长。但如果将效率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那么精神上的空虚与乏味不可避免地会随之而来。
我也不太喜欢这种AI总结,总是对其有一种不信任感。本身也是做开发相关行业的吧,这种所谓的AI总归不是正在自我思考的生物,所以依循的还是预先设定好的程序,那么他在分析东西时肯定有遗漏或者错误。
另外短视频的崛起和现在信息过载导致的焦虑多多少少也有点关系,填鸭式的把大数据想给你的资讯塞入你的脑子。而被填鸭的用户“自以为是”的掌握了当今的所有热点。而这样的获取方式把看长视频和长文章的耐心都消耗殆尽了。大数据的算法真的太厉害了,明明知道这样不对,也会忍不住沉浸进去。所以我没有下载抖音之类的短视频app,但是今天可以有抖音,明天可以有其他的,大势所趋,不知道后面会怎么样。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手机,倒不是说手机本身不好,而是目前短视频app、海量的消息推送,无论是各种app推送的新闻和动态,还是社交软件的热点话题,又或是即时通讯软件推送的各种聊天信息,都是基于手机为主体进行的。一旦拿起手机,人就会不自觉的沉浸在这种海量的信息冲击之下,变得麻木,失去时间感。我在文中用了一个比喻「我们的神经早已被快节奏的信息流搅得支离破碎」。而放下手机,则陷入了深深的信息焦虑,如同一个戒断反应的瘾君子。如果习惯使用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电视等,则很大程度避免了这种碎片化消息的侵蚀。
这就不得不提现代人真的太累了,能有整段的时间去使用电脑或者其他载体来获取信息的机会太少了。打游戏都懒得开电脑何况是“枯燥”的阅读呢。
能沉下心来,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
社会潮流如此,时代如此,究竟是利是弊,只能给时间判断了。
确实如此,现在的 AI 只能算是一个辅助工具,无法理解人类复杂的心理。
AI只是单纯的理性层面逻辑推理,本身不具有情感,只能“表演”或“模拟”人类的情感。所以一旦牵扯到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时,就是AI的短板了。像是学术文章、技术文章用AI总结问题不大,但是其他类型的文章吧,不太好说。
不得不承认 Ai确实很强大 但在文章这方面 我觉得还是自己写吧 即使不自己写 至少中心思想得是自己的吧 说白一点 我们可以用Ai来润色自己的文章 7然后加以修正 而不是一味的照搬Ai的内容 如果真是那样 那这文章也就没有自写的意义了 还不如让它自动生成呢 利大于弊吧
我好像没说AI写文章的事∠( ᐛ 」∠)_ 啊,不管了你提到了AI润色文章,如果是拿来润色一些强逻辑的文章还是不错的。但是不少文章被AI润色后不如自己写的,特别是有一股浓烈的机器味,最后自己再修改的功夫足够自己直接润色了。
平时知乎,B站会去搜教程类的视频,这些内容加上AI之后,体验会直接翻倍。有些答疑解惑或者教程类的视频和帖子,本来核心的关键内容可能也就三五步操作,但放在知乎上就能洋洋洒洒写个大几千字,什么背景、意义、发展大谈特谈,(╯‵□′)╯︵┴─┴。放B站上可能是新人up刚开始录视频不熟练,三五步操作翻来覆去的能解说个十分钟,这时候有个AI总结感觉不要太好。
但是其他优秀的文章和视频创作,起码对我来说,看AI总结就像看目录一样,了解个大概之后还是愿意继续读完看完的。
现在的视频网站对视频时长有要求,尤其是长视频有奖励(不少视频站都试图用观众实际播放分钟数来取代点击量作为奖励依据),结果就有人故意拉长内容,然而实际内容根本撑不起这么长的时间,最终只能以“注水”的形式填充。这种现象不局限于视频,知乎上也充斥着这种低质量的“注水”文章,特别是在AI技术流行之后,大量人利用AI来生成空洞、毫无营养的文字。AI对于这种注水类的总结还是有不少帮助的,特别是你提到的大纲或者目录型的总结。对我来说,遇到这种注水类的就不想看了。
但是不少AI摘要提供的并非这种类型,如文章末尾我测试的那样,它试图在总结我文章的核心,却与文章本体真正想表达的相差甚远。这些所谓的总结不过是对文字表面信息的机械式提炼。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看到一篇稍微费脑的文章,就迫不及待想用AI总结一遍,但忽视了一个现实,AI的总结通常与文章的深层含义完全脱节。
AI擅长的是冷冰冰的逻辑推演,它无法理解人类情感的细腻,也无法把握文字背后的独特韵味。它总结出来的内容,总是缺少灵魂,表面上看似简洁有条理,实际上却极为肤浅。就我个人而言,我接受不了AI对我文章的这种“总结”。我认为,比起依赖AI,不如自己培养速读的能力,远比AI总结靠谱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