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nalytics
MENU

现代人的焦虑——自我表达与人设的矛盾

December 14, 2024 • Read: 693 • 吐槽

这篇文章的起因,是因为ONO发表了一篇文章《人称代词敏感与厌恶本质》,里面提到了一个人对他说:

我是我,们是们。文章中出现了太多次的【我们】,我看到以后感觉很不舒服。

他也因此详细分析了对方说这句话的原因。然而我关注的点并不在此,而是通过这篇文章,我意识到一些人已经将“焦虑情绪”蔓延到了用词之上。我在评论中提到:

我喜欢在文章中用各种人称代词,特别是「我们」这个词,经常会在文章中使用。可对我来说,「我们」不过是指我自己和那些与我思维方式相似的人,绝不意味着包括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要是有读者硬把自己代入到「我们」里,那只能说明两件事:要么是我的观点一语中的,恰好戳中了他们的痛点,要么就是他们下意识地在给自己找个标签,把自己的认同感与我的话语捆绑在一起,也就是“对号入座”。

至于「我们」之外的词汇,若要泛指全体,我更喜欢用「人类」或者「人」这些带点宏观色彩的词。要是想更学术一些,我会使用「个体」和「群体」。

当然,当一个人反感对方时,「我们」这个词就变得极其敏感,能引发一种几乎本能的反感。问题并不在于这个词本身,而在于它暗示了某种不容逃避的捆绑感。对方不愿与自己不认同的人站在同一阵线,那种「我们」所代表的集体意识,恰恰是一种不愿与他人共属的情感投射。

在此之上,继续补充了一条新的评论:

你这文让不少人对「我们」产生了PTSD啊,以后谁用「我们」这个词都得条件反射一样先思考一下能不能用。本质上,如果看到别人文章提到「我们」就感到反感,那换个词也没用,因为人家讨厌的其实是你的观点或你这个人又或者是说话的语气。无论你换成什么样的人称代词,都不会改变对方“讨厌”你或者你的表述的事实。

因果不能颠倒,问题不在于用了「我们」这个词而让人讨厌你,而是因为讨厌你或者你的观点或者语气,才让他们看不得你使用这个词。如果立场或者价值观让读者不认同,无论是用「我们」还是「他们」,都不会改变他们的情绪或看法。

所以,与其过于纠结用什么词,更应该注重表达的方式、语气和立场的清晰度。当使用「我们」时,最好是确保这个「我们」有足够的共识基础,或者能够真诚代表一个广泛认同的群体。否则,单靠人称的变化并不会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过度在意这种词汇,反而会让自己的表达显得更加虚伪。

没错,这是我的直觉反应。在如今这个信息过载、人人都在“出道”的时代,每个人都被迫在网上架起一面“人设”的旗帜。博客、社交平台、甚至是论坛、贴吧上的一字一句,都得仔细斟酌。要有“深度”,要有“温度”,还得尽量避免引起争议——这听起来像是某种虚伪的表演。而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正陷入这种无休止的自我审查中,甚至连最简单的“我们”都得小心翼翼地使用,生怕一不小心触碰到别人不想碰的那根神经。

这种“端着”的写作方式,表面上看是为了避免冒犯,实际上,却是一种深深的不自信。很多人不敢用自己最直白、最真诚的语言,担心不小心让别人反感,生怕自己不符合某种“完美人设”。你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反而在追求一个迎合大众、尽量无害的形象。结果是,你写下的每一句话都失去了它原本的力量和真实感。

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我们”这个词本身,而在于整个写作过程中,你是不是为了迎合某种外界期待而压抑了自己。这个时代的人设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多人都在不自觉地为自己塑造一个“理想化”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恰恰是一种对自我真实感的否定。你在写作时并不是为自己表达真情实感,而是为了制造一个别人愿意接受的形象,哪怕这个形象与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已经渐行渐远。

“人设”的背后,是不自信的焦虑

现代人对“人设”的依赖,反映的是一种无休止的焦虑。这种焦虑,不仅来自对他人看法的过度担忧,也源自于对自我认同的不确定。你在创作时不再仅仅考虑你想表达的内容,而是不断计算着“这个话题是不是太敏感?”“我用这个词会不会得罪某些人?”“我的观点会不会被批评?”这样的心态会让你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甚至会为了避免争议而过度妥协,改变自己原本的立场。

在特定的社交场合或职场环境中,适当的“人设”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是一种社会互动中的策略性表达。比如在公共场合,我们会调整自己的言辞,以便更好地融入群体,展现出理性、温和的一面,这是一种对他人和环境的尊重,是维护人际和谐的必要行为。

但问题在于,当这种“人设”逐渐取代了真实的自我时,它便不再是社交的工具,而成为了自我表达的枷锁。在这种情况下,过度的“人设”塑造会使人失去真正的自我,变得越来越模糊,最终无法表达内心真实的声音。你开始为了取悦他人,迎合他们的期望,而忽视了自己最本真、最独立的思想。

你变得越来越“虚伪”,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自己,甚至连自己最真实的感受都开始感到陌生。你不敢直白地说出“我”想表达的内容,生怕别人觉得你过于自私、过于偏激,甚至连使用“我们”这种看似中立的代词也要谨慎小心,担心无意间代表了某个不符合所有人期待的“我们”。而这种自我审查,实际上是在逐渐消耗你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表达的空间,最终只会让你越来越离自己的初心远去。

真实的自我与虚伪的“人设”

真正自信的人,不会为了讨好“所有人”而压抑自己。他知道,自己的观点会激起不同的反应,但他依然坚持表达,因为他清楚: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他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真实观点的人,才是有力量的,而不是那个为了避免冒犯而努力迎合他人看法的人。

写博客、发表观点,并不是为了制造一个“完美”的形象,而是为了展示你对世界的理解,和你独立的思考方式。你所表达的观点是否被接受,并不应该成为你写作的主要目的。人们关注的,不是你有多“完美”,而是你有没有真诚地表达自己、是否能展现出一个有深度的“人”。如果你写出来的每一篇文章都要谨小慎微地去迎合别人,改变自己本来的想法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那么你就已经在为别人设计一个“人设”,而不是在表达一个真实的自己。更何况自己也不是什么“Idol”,不需要一直都端着架子。

摆脱焦虑,回归真实的表达

可能会有人尝试反驳:难道写作时就不需要考虑受众的感受吗?答案是肯定的,考虑他人的感受是有必要的,毕竟你写的内容是为了与他人分享,而不是独自消化。但这里的关键在于:你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尊重他人的思想和感受,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们的期待,或是避免冒犯某些人。写作的目的,从来不是让每一个读者都感到舒服,而是让自己的思想得到表达、碰撞和共鸣。当你写作时,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忠于自己内心的同时,又能以一种理性和尊重的态度与读者交流。这并不表示你要放弃独立思考,或者迎合某种“无害”的人设,而是要在真实与尊重之间找到平衡。

过于焦虑与不自信的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自己必须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文章,或者至少避免让任何人反感。事实上,任何观点都有可能触动到不同的声音,无论你怎么努力,总会有一些人与你的看法不同,甚至与你产生冲突。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毕竟,真正的创作是自我表达的过程,是与世界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产生不同的意见,甚至遭遇反对。重要的不是你能不能取悦所有人,而是你是否有勇气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每次写作时都过于担心他人的反应,生怕某个词、某个观点让人不悦,进而开始为了避免冲突,放弃了自己本该表达的真实声音,这显然背离了自己的初衷。每一个真正有深度、有个性的自我表达,都应是在面对可能的批评和挑战时,依然坚持自我的勇气和决心。而如果你总是为取悦他人而调整自己的言辞,避免冒犯,最终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无法表达出内心真正想说的话,也就无法展现出一个有深度、有个性的自我。

写作是一场自我表达的过程,所以,放下对“我们”是否能引起争议的焦虑吧。

Archives QR Code Tip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
Leave a Comment

42 Comments
  1. 切入点太多了,看实际情况吧(词穷ing

    1. @GoodBoyboyφ( ̄∇ ̄o) 哈哈哈哈,揉

  2. 人靠衣装马靠鞍,
    现在改成
    人靠人设,我靠装。哈哈。

    1. @ACEVS天天抖机灵 (ฅ´ω`ฅ)

  3. 我觉得吧 除了亲人 除了父母以外 其他的所谓人设 所谓关系 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 没有利益啥也不是

    1. @刘郎是的,很多情况下的人设是出于利益的妥协。
      但是就怕久而久之,做不回自己了,对谁都要利用人设隐藏自己,失去了展现自己的真实的勇气,会越来越压抑自己。

  4. eiskalt eiskalt

    你写的文章都好无聊 我看的昏昏欲睡的。什么时候写点IT/Computer Science 博客啊 我想看

    1. @eiskalt咱这里不是技术博客∠( ᐛ 」∠)_

  5. 你的文章每一篇都好有深度,甚至想转载到我的生活号里面哈哈

    1. @陶小桃Blog暂时不接受转载到境内公开社交平台呢,容易出问题。
      如果是自己独立博客引用片段没什么问题,具体的细节FAQ里面有写。
      谢谢你的喜欢φ( ̄∇ ̄o)

  6. ONO ONO

    就跟爱一样,「讨好」的结果就是讨好的一方渐渐失去自己,忘记那个初心。然后这件事,就回到了最开始我们聊起的那件事——过分的在乎他人感受,其实是只看见了自己,摆弄自己头上的那个蝴蝶结。

    1. @ONO哼,偷换概念,爱才不是讨好。讨好是为了换取对方的认同或好感,建立在对他人感受过度依赖上,一般带有某种目的性。而爱则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和尊重对方,有时不需要对方的认可。(╯°A°)╯︵○○○
      不过话说回来,过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感受,的确是只看见了自己。

  7. 我觉得那个在别人文章里评论有“我们”就不舒服的人,应该去精神科挂个号去。

    1. @沉沦倒不是一定是有精神问题,虽然其中一部分人的确可能出于一些心理问题会导致这种较强的敏感性,但不可一概而论。每个人自我认同是不一样的,感知方式也有差异,ONO在文章中分析的挺细的,我就不重复分析了。

      不过这种不让别人用「我们」这个词,的确有一定的攻击性在里面。如果认为某个词敏感,自己可以不用,但是不让别人用的确不太合适。如果反对具体观点,就应该从观点上着手谈论,而不是在人称代词上攻击对方,更何况这个人称代词并没有特别不合适之处。

    2. @白熊阿丸【不让用】????

    3. @沉沦挂过了。

    4. @大致不反对观点。反对你说的“端着”说话。

    5. @大致可以用的,我没有设置规则禁止,可能是被自动过滤给拦截了。

    6. @白熊阿丸不过这种【不让别人用】「我们」这个词,的确有一定的攻击性在里面。
      =====
      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7. @大致全文都在解释呀,“我们”是一个非常中性的词汇,并非不合适的词汇。如果你认为“我们”一词不合适,你自己可以不用,但是不能禁止别人用。如果反对一个人的观点,可以就观点本身进行反驳,而不是让对方在文中禁止用“我们”一词。 如果不针对观点进行反驳,而是只抓住对方人称代词的使用不合适,那么只能说明是讨厌对方这个人或者讨厌对方说话的语气,这就是一种攻击性的表现。具体的我在文中解释的很清楚了。

    8. @大致我注意到你在「短时间」内连续发了几个「简短的回复」。这样的做法可能会给人一种急切或不耐烦的感觉,似乎在干扰对话的进展。我理解可能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但建议你稍微平静下来,尽量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大家更容易理解彼此,也能避免误解。

    9. @大致我又反复思考了一下,可能你的话可能存在歧义,因为你的提问存在两个导向:
      1、我是如何推导出「攻击性」的;
      2、我是如何推导出「不让别人用」的。

      前者在之前的回复中我已经回答了。如果是后者,那建议你阅读ONO的那篇文章了,在文中提到一个人给他留言:「我是我,们是们。文章中出现了太多次的【我们】,我看到以后感觉很不舒服。」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用了太多「我们」这个词,我看了不舒服,以后别用了,你继续用我会继续不舒服。”


      如果对方并不打算阻止ONO使用“我们”这个词,是不会特意有这句留言的。
换一种说法,他的这种表述表达的不仅是表达了个人的不适,也是一种间接的要求,希望对方避免使用“我们”这个词。这样的话语背后实际上是在试图控制对方的语言使用,表述了要求对方停止使用该词的意图,因此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限制或攻击性表述。

      像这种“潜在”的请求,可以通过语言的“隐含性”来表达,而不一定需要直接说“别用了”这种极为直观的表达。因为这种微妙的语言方式,不仅能反映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也能传递一定程度的情绪压力给对方。

    10. @白熊阿丸怎么又引申出【禁止】了。我说的是我不舒服,然后是指出他用错了。这就到此为止了。有没有进一步说“你不能用”?我当然没有权力管啊。
      再说观点这件事。读一本书,绪论就不对的时候,没必要往后读啊。评价一篇议论文,就只能针对观点,不能针对语法,不能针对视角,不能针对错别字,不能针对写作习惯吗?
      我确实不爽他的语气,没达到讨厌的程度,所以才用尽量婉转的方式进行了一种表达。然后你认为这富于攻击性,那也没问题。但这和【禁止】、【不让】有什么关系呢?

    11. @白熊阿丸我不舒服跟他用不用是两码事。即便是提出请求,也分祈使句和命令句。我一个字都没说,你直接给默认成命令句了,这合适吗?
      =====
      如果对方并不打算阻止 ONO 使用 “我们” 这个词,是不会特意有这句留言的。
      =====
      “阻止”……你是不是从始至终忽略了我的留言里还有个定语“太多次”……我的留言直译过来,就是:“哥们,如果你的文章里把20次‘我们’减少到8次,我可能就往下看了。”
      又阻止又禁止又不让的,非要把程度的问题变成是非的问题,然后给我上强度。
      王小峰当年的博客叫啥名来着?《禁止联想》

    12. @白熊阿丸那你注没注意到他那两次回的有多快。我想他可能也是同样的心情。这多好玩啊。遇到这么好玩的事那还不赶紧的。

    13. @大致直到这条留言为止,我并不知道这句话是你说的。

      其次,我只能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推测其背后“可能”的意图,而无法准确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如果你确实没有意图去“禁止”对方使用某个词,那么只能说你的留言在某种程度上不够恰当。因为从你的表述中,确实能够感受到某种暗示或情感,即似乎希望对方停止使用这个词。你的言语传达了这一意愿,哪怕你自己并未明确表达。

      再以你的几条留言为例,整体来看,它们呈现出较为“情绪化”的特点。可以看出,在与他人沟通时,你时不时将自己的情绪带入其中,并通过语言传递给对方。这或许是潜意识中的一种反应,也可能是无意中将个人的情感压力通过言辞传递出来,甚至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沟通本身是双向的,或许你并不觉得自己在对方面前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但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感受到了这种情感的传递。所以在沟通时,请尽量保持语言的客观和中立,避免情感的过度渗透,以免影响到对方的感受和理解。

    14. @白熊阿丸他应该去看精神科
      没必要看精神科,但他不让别人说话,是不对的。
      我:被禁言。
      挂了一晚上。
      ====
      我都去看精神科了,还有必要在乎别人的感受?
      ====
      正经的说,要求我在被扣帽子之后保持理性,我做不到。

    15. @大致关于你提到的“阻止”与“太多次”的问题,我理解你实际上是在表达对“我们”这个词使用频率的感受,而并非要求对方完全停止使用它。你想说的是“如果能减少‘我们’的使用频率,我可能会更愿意继续阅读”,这点我完全理解,也认为这只是一个个人偏好的问题。

      然而,我想指出的是,如果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

      「如果能减少“我们”使用频率,我可能更愿意继续阅读。」
      「我是我,们是们。文章中出现了太多次的【我们】,我看到以后感觉很不舒服。」

      这两句话的差别你能感受到吗?第一种表达更加中立、委婉、理性,并没有带有强烈的情绪,而第二种则显得情绪化,带有一种「我嫌弃你,我可以忍受一两次把你我归类为一路人的表述,但是你说太多了我实在受不了」,这种表述会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语言中的“我们”这种中性词的使用本身并不构成负面行为,它只是个人表达的一部分,无论出现多少次。正如你自己提到的,你对他使用该词的语气感到“不爽”,而你的表述所蕴含的情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沟通的氛围。你可以针对他的语气、理论进行理性的反驳,而不是情绪化攻击用词本身,这是我一直都在强调的。

      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它还承载着我们的情感、语气以及潜在的意图。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你并没有明确命令或禁止对方使用某个词,但你内心的不满和不适感的情绪已经通过言语传递给对方,给对方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就是我所说的“禁止”使用的潜在形式——即使没有明确提出“不要用”,你的情感表达和语气暗示也可能让对方感受到某种“应当停止”的压力。无论是直接的禁止,还是通过情感或语气间接表达的“限制”,其本质上都可能给对方带来较强的情绪负担,甚至影响沟通的效果。

    16. @大致我理解你的生气,我也会生气,ONO也会。但是生气后,如何尽可能克制自己,是很重要的。如果真的很生气,可以先缓和一段时间,再去回复。还有,你干嘛自曝,你不自曝我都不知道是你说的,现在我这里的大家都知道是你说的了。(/ω\)

      你刚才的评论也有一次也进入垃圾箱了,而不是审核箱,这是自动过滤判断的,我手动给捞出来的。进垃圾箱的我这里根本不会有提醒,除非我主动去垃圾箱里找。φ( ̄∇ ̄o)

    17. @白熊阿丸首先我坚持认为“我们”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裹挟。你也分析过了,再说也没意思,也不是今天的重点。
      其次你是真的想的多,这不要紧,但你的推理过程多少有点滑坡谬误的意思了。
      想和做,是不同的事。

    18. @白熊阿丸我自曝是因为我不在乎自曝。我说的也都是我说的。这有什么的。
      同样,没说就是没说,没做就是没做。

    19. @大致我理解你的观点,但我想补充的是:

      一旦文本创作完成并公之于众,它便不再仅是作者初衷的延续,而是进入了一个由读者解读所共同塑造的领域。罗兰·巴特在其著名的《作者之死》中提出,文本一旦发表,它便独立于作者存在,作者的意图和背景不应成为解读文本的主要依据。相反,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应当是自由的,作者的原始意图不能局限文本的多重解释。因此,语言的表达与作者原始意图之间,常常会产生偏差或差距。如果作者希望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就需要尽可能理性、清晰地表达,这样读者才能更接近作者的真实意图,减少误解。

      这也是为什么我强调,如果你想要理性准确的讨论,请务必不要用大量情绪化的表述。

    20. @大致想的多这件事上来看,我就姑且认为你是在夸我好了∠( ᐛ 」∠)_

    21. @白熊阿丸这正是说明,作者跟读者没有【互】动,而是单向的流动。讨论的结果什么的,并不是作品的一部分,而是会进入下一次流动。创作者始终是主动的一方,具有天然的选择权。
      完了,这又回到你为谁创作的问题上了。分歧太大,不聊了。

    22. @大致嘻嘻,是这样的,论证起来很有趣 φ( ̄∇ ̄o)

    23. @白熊阿丸想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如果算上说,那么就是三件事。你通过自由心证的方式,通过一句话,导出了我是怎么想的;通过我的想法,定性了我的行为,最后还给出了整改方案。
      服。
      所以现在我一点儿也不生你的气了,因为我在你心目中已经是动动嘴皮子就能不让人说话的存在;而在我心中这是真理部才有的能力。
      理性讨论这件事,据我所知20多年来中文互联网只有一个社区能做到,我并不是那里的会员,所以我做不到。

    24. @大致这有什么可生气的。(/ω\)
      你大概是觉得,我通过文字过度解读了你,然后和你真实想法有偏差,所以生气吧。

      或许你没意识到一点,你的文字和你本身心里想什么本来就是一定程度上脱节的,你越情绪化,你的文字和你本身就越容易脱节。无论看你文字的人通过文字如何推导,都只能反映出语言上那个虚构的人,更不能替代你自己本身。只有当你站出来,说「这个就是我」的一刻,你就等于是把「虚构的人」与「真实的你」强行绑定,会更加造成自己的不适感。

      所以我强调,如果语言上的你,和你本身有差别,只能说明你的表述过于情绪化、不理智、冲动、不适当而已,没什么其他意思。所以我试图希望你冷静下来,去进行评论。我只是通过对方情绪化的语言,去推断发言者的意图。所以我一直强调,说话不要过于情绪化,这样会让阅读的人造成意图上的误判。

      我这些天正在写一篇文章,随后会发出来,正好提到了这个话题,关于语言与世界的脱节问题,希望看完能开导你的心结。还有……自信一点,如果我真把你想的那么不堪,我干嘛还和你在这说话?真遇到这种情况我才懒得理。

    25. @白熊阿丸如果只是和想法有偏差,我才懒得理。我气的是你说的是我干了。尤其是说我干了不让别人说话这种我觉得最恶心的事。

    26. @大致情绪化的输出就是会这样的。

      当你用情绪化的语言去向对方表述,对方的反应就是,对我情绪输出,希望批判我,我也不爽了,我要驳斥回去。而你则认为:我只是表达了生气的感觉,并没有试图阻止对方。

      不然你认为矛盾的升级是如何产生的?就是因为一方生气,情绪化的表达,另一方就会从情绪上认为对方具有攻击性,似乎在“批判自己”、“指责自己不该这么做”,从而也情绪化反驳回去。你如果想让对方不会误解,你就得尽可能不要情绪化表达,不然不利于沟通。

      而且我说了,我没有指责过「真实的你」干过这个事情,我只说通过这个“匿名”评论中所包含的不友好情绪,表达了不让对方说特定中性词的行为。

      完了,我现在脑中一直是一个气鼓鼓的小猪形象 ̄﹃ ̄

    27. @白熊阿丸所以我才说,玩博客根本不需要沟通。匿名人的【情绪】表达了【行为】,那还是行为啊。你那段话指责的是行为,不是情绪。

    28. @大致我觉得你现在需要的是冷静,你现在一直处于情绪主导。

      你的话我可以翻译成“气话不算话”、“分析气话背后隐含的行为没有意义”。然而这点是需要视情况考量的,不能一刀切来判断。因为作为接收者(读者),很难界定说话的人到底多大比例是“气话”,有可能全是气话,有可能是半真半假,这个我之前说了,「你越情绪化,你的文字和你本身就越容易脱节」,只是比例的问题。

      另外,如果博客的沟通“都”是建立在过度的情绪上的,那的确没必要,因为纯粹靠情绪输出为基础上的沟通多半是无效沟通。

    29. @白熊阿丸并没有。下班以后到晚上都没有。你无法分辨气话反话和调侃的话,是我的错。但我也不会改。
      你的第二段又在过度解读了。至于第三段,则是回到你一直讨论的问题。我的观点是不需要沟通。作者写作不必顾及读者的感受,读者也无法对作者造成反馈。如果有,那也只是锦上添花,百里挑一,可遇而不可求,非常态。

      不过这种不让别人用「我们」这个词,的确有一定的攻击性在里面。如果认为某个词敏感,自己可以不用,但是不让别人用的确不太合适。如果反对具体观点,就应该从观点上着手谈论,而不是在人称代词上攻击对方,更何况这个人称代词并没有特别不合适之处。

      p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