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对”与“错”的概念,这种从二元对立出发的标准,就像是一条看不见的线,时刻划定着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得好不好,甚至是做了之后能否获得别人认同。于是,在这种判断下,“对错”变成了一种不可逃避的评判标尺。尽管对错教育在儿童阶段有着其必要性,帮助儿童初步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但随着个体成长,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却依然经常主导着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在成年后的社交中,不少人可能会经历这样的情况:随便说个话题,有人会立马纠正你,“你这个观点是错的!”或者“你这样做不对!”——但真正的问题是:到底是什么赋予了他们这种权力,来对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行审判?是自己真的有问题吗?
对错教育,像是给孩子们的“糖果”与“戒尺”
我们从小接受的对错教育,更多的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内化。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世界中的“对错”标准却容易变得过于僵化,许多成年人并未经历过对“对错”教育的逐步深化,也没有得到培养独立思考的机会,导致他们依然固守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容易陷入“符合规则即为正确”的误区。
许多人成年后的工作,成天围绕着“遵循规则”的要求打转——一份PPT的设计风格是否合格,文档排版是否符号格式,甚至会有人就着细节,争论不休。一些人为了一个“对”或者“错”的标准,而沉迷于细节之争。这些人看似是在“认真工作”,但实际上,他们是在和这个标准的背后权威在搏斗,拼的是谁更能符合社会期待,而不是创造性的思考或者有效的工作成果。时间久了逐渐会发现,很多人并非真正追求“对”的东西,而是在逃避“错”的惩罚。表面上看,这些都是为了让大家“变得更好”,但实质上,更多时候它们是社会规范的牢笼,是人们用“对错”来限制彼此的框架。
非黑即白为什么是个社会病?
至于那些沉迷于“非黑即白”思维的人,他们的世界观可以用“天真”来形容。似乎从未真正理解:对错不是宇宙的法则,它不过是某些权力和习惯的产物,是一套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创造出来的“社会游戏”。社交媒体上,似乎只要你发表了某个观点,就要面对被攻击的风险,尤其是当你的观点不符合主流时。每当有人跳脱这个游戏,活得洒脱一点,放声大笑一点,拥有自己独立的世界观时,总会有人跳脚反驳:“你是不是脑子有病?”更会被扣上某些刻板印象的帽子。于是,一些人在这种环境下变得越来越谨慎,生怕自己的一言一行触犯某个“正确”的标准,结果就是,我们不再思考,只是不断地通过“是否符合规则”来调整自己。
这些反对者他们的恐惧并非源自你生活得不好,而是源自你生活得“好”,甚至比他们的“标准生活”更加充实。他们无法忍受,自己那种死守“对错”的生活方式被你一个“异类”的个体给打破了——因为那意味着,整个秩序可能会崩塌,而他们自己未必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个崩塌的世界。于是,社会的“对错”标准开始将那些选择不按常规的人打上“异类”的标签,甚至赋予他们一种无形的罪名。而不屈于社会规范的人,同样怕自己被拉进这个“非黑即白”的世界,失去自由、失去差异,最终变得跟多数人一样,迷失在一堆规定与规则中。
谁决定了“对”与“错”?是谁给了自己权力来判定他人?
可笑的是,谁定义了这些“正确”与“错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原本被认为“错误”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成了“正确”。换句话说,许多人所追求的“对错”并不是普遍不变的真理,而仅仅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暂时性共识”。一些人常常以为自己是在生活中做着“正确”的决定,按照社会的规则、道德的标准去行事。然而,仔细想想,很多时候,“对错”不过是某些特定阶层、文化、甚至是个人利益的体现。我们并非生来就掌握了“对”的绝对标准,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接受了某些规则,而这些规则就像是一张看不见的网,把我们的选择限制在狭窄的框架里。
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关于饮食、家庭结构、性别角色的看法都差异极大。在某些文化中,离婚被视为“错误”的事情,而在另外一些文化中,它则单纯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谁能给这些“对错”定义者一个背书?这些“判官”们是从哪里得来的权力?如果对错真的有这么强大的普遍性,为何每个社会、每个历史时期都不断变化着自己的道德标准与社会规范?这不过是一群特定背景下的“游戏规则”,它总是用“我是对的,所以你是错的”来让人屈服,去迎合“正确”的期望。
当一个人在根据自认为“正确”的标准去看待一个人的生活、身份、信仰、自我认同时,是否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站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充满历史、文化、个人经验的角度来断言自己是“对的”?可曾意识到,站在对面的人,正在经历一段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而他所经历的痛苦、喜悦、抉择,都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答“对错”的谜题?人类的历史总是充满了这种“对错”游戏的更迭。我们不难看到,那些曾经被认为“错”的人群,今天在某些地方已经站上了权力的高台,成为了“对”的代表。曾经的被压迫者,他们的声音都曾被认为是“错误”的声音,但今天,历史已开始为他们辩护,标榜他们为“英雄”。
生活不是考试,不要拿“对错”去判断别人
而现实是,生活根本就不是一场考试,世界也不是一个由标准答案构成的巨大试卷。我们每个人都在这片无限复杂的天地里探索着,摸索着,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没人能保证,自己的选择永远是“对”的。没人能保证,自己所坚持的“正确”观念,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依然是对的。在时间的洪流中,很多所谓的“对错”,最终都会显得微不足道。
我们总是下意识用“对错”来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这是现代生活下的每个人很难避免的反应。很多时候,大家只是被“正确”的社会规范所压迫,变得没有自己的声音和思考。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衡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果一直紧盯着别人眼中的“对错”,就会失去自我,迷失在他人的评价和标准中。便会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甚至开始否定自己的存在。
真正的自由不是无所顾忌地做任何事,而是认清“对错”不过是一种社会构建的游戏。当自己把“对错”当作生活的唯一标准时,我们就把自己和他人都限制在了一个狭小的框架里。它让自己无法容忍差异,让自己无法理解多元,让自己无法接受不符合“正确”标准的生活方式。而如果稍微打破这个框架,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就会发现,“对错”不过是一个伪命题,是用来让自己不断自我怀疑和束缚自己的工具。对错的标签,是别人加给我们的枷锁,它让我们活得越来越像机器,而不是一个拥有思想和情感的独立个体。
本文《谁定义了对错?从社会框架中解放自我》版权由白熊阿丸所有,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如已授权转载,转载请备注文章来源链接: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Who-Defines-Right-and-Wrong-Liberating-Yourself-from-Social-Frameworks.html
其实我看了你这篇博文 我自己首先想到的就是对自己孩子的一些评判
我受教了 但是我感觉这个认知不太好扭转呀
我认为我还是要改变
总结就是 我受教了
对错的标签,是别人加给我们的枷锁,它让我们活得越来越像机器,而不是一个拥有思想和情感的独立个体。
蛮赞同这句,你的博客还真是让我生化心灵的地方 可以可以@(吐舌)
很开心对你有所帮助。对孩子的话,首先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当然对自己也是。不过在幼儿阶段,通过对错教育来让孩子建立基本的价值观还是必要的,毕竟孩子并没有能力去论证这种深层的事情,过早的去论证对于孩子的发育也不好。但是孩子长大后,需要逐渐去让他建立起这种思维,避免依然陷入在二元对立上。
往往很多时候,不需要去界定对与错。
是的,世界并不是二元对立的。
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对与错,规则的制定来源于“上”对“下”的约束,因此,当你有能力成为“上”的一部分时,你便可以更改游戏规则,重新定义什么是对错,甚至跳出游戏规则(这里的规则指原来在“下”时,“上”对“下”制定的规则,跳出了原来的规则不一定就跳出了所有的规则),而如果你选择离开这个圈子,原来“上”所制定的对与错将不再对你有效。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很多时候“上”对“下”制定的“对与错”之间本身就有很大的一片空白空间,这片空间则长期被同级中的“大多数”所填充着,他们充当着对与错的所谓“制定者”。至于“大多数”对“少部分”的欺压问题我之前也阐述过观点这里就不重复说了(终于不词穷了,躺)
诶嘿,总结的真好,本质上对错就是是否违背了游戏规则。无论这个游戏规则本身是什么,是个人道德、普世价值、行业规则、法律、公司规章、学校制度等,同时“错”即违反规则,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过了当判官的年纪了,哈哈
现在变成和稀泥的了 ∠( ᐛ 」∠)_
人们在判断“对”与“错”时应保持谦逊和开放性态度,因为道德标准的相对性和变异性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毕竟每个人的道德标准都不太一样。
小时候看电影什么的,一上来就问这个是好人坏人,现在不会思考了,用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很多,反之也是。
“你是个好人”,嗯,这好人卡代表告白被拒绝了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