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nalytics
MENU

博客评论的重要性:让自以为是的“理性”碰壁

December 5, 2024 • Read: 1290 • 吐槽

首先需要说明,本文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次自我反思,请勿对号入座。正如我在之前的《博客价值》中所述,博客该如何做是每个人的自由,个人有权按自己的意愿去经营博客。所以,请不要将本文视作我在指责某个特定的人的行为或态度。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我对如何满足自己理性需求的一个讨论或表述。


在这个信息过载、观点繁杂的网络世界中,有一个个人博客,似乎是大量博主能寻求一丝安宁的地方。而博客评论的存在,几乎成了我们判断一个博客是否有活力的标准之一。有的人也许会想:评论不就是读者对博主写的内容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偶尔吐槽一番的地方么?没错,这一切的核心都指向了一个词——“互动”。但互动的意义,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评判博客是否有活力」这点要复杂得多。

让我们先从最极端的情况说起:如果你关闭了博客的评论区,恭喜你,你的博客成了一个“一言堂”。你写的所有内容,就是唯一的“真理”。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不必再去考虑读者如何反驳或补充,只需要坐在台上,安然地享受自己的思想小天地。听上去似乎很理想,对吧?你可以随意地写,毫无负担地表达。可是,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博文是不是只是自娱自乐的“文字独角戏”?

评论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你自己的盲点

即便你是个专业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或者在某些行业具有很高成就的人,又或者是自以为自己是颇具洞察力的作家,自己的文章难道就真的完美无缺了吗?这是对理性的最大亵渎。评论的存在,恰恰是让你的博客保持“开放”的关键。每个评论都是对你认知的反馈,有些评论可能指出了你忽视的细节,有些则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有些甚至会狠狠地戳穿你的自以为是。这才是博客写作的真正价值——你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更是在与他人进行一种思想的碰撞。

而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出自博主自己的个人观点和知识认知的总结,并非完全没有漏洞和不足。评论恰巧能弥补这一点,像是《从信息自由到认知逃避》、《在起伏中寻找自我》、《全身都是G点》、《究竟什么是爱》等若干篇文章中,就有一些很高质量的评论,或者是反映了不同思想的评论,我也一一做了回复。有的评论比文章本身还要尖锐或者精彩,这就是评论的力量——它不只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补充,它更是展现不同人的价值观,甚至是对思维盲区的精准指摘。

对于这些指摘,不生气几乎是不可能的。生气这种情绪反应,是我们面对批评的本能,除非你已经丧失了情感,或者在精神上出现了某种失衡。理性与情感的博弈,总是会让人纠结。但是否能够用理性去压制这种本能的反应,这才是值得我们探讨与注意的。至于我自己,虽然在遇到这种评论时不免有情绪波动,但我更倾向于通过深度交流来消化这些情绪,尤其是在面对那些难以表述的复杂问题时,我的回复常常也会较为长篇。正如同在《信息自由到认知逃避》一文的评论中,我曾表示:

感到不对付的事和人,正是跨出信息茧房表现。真正的跨出舒适区,不是去认同或迎合那些不喜欢的观点,而是去了解它们,拓宽自己的视野。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世界,也能在不认同的情况下保持自我思考的独立性。

或许有的人会担心文章写出来会被人反驳从而产生各类负面情绪,出于对此的恐惧进而拒绝沟通。这一点正如Eltrac在極客死亡計劃上发表的一文《自我意识与自恋情结》中提到:

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就数次想象有那么一两位读者认为我的观点是在放屁,或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老说别人,你自己不也那样吗?」,所以我总是给文章打上各种补丁,以求尽可能地不让不了解我观点的人感到厌恶。仔细品味的话,我自己会有这种害怕的想法,实际上也是自我意识在作祟。——Eltrac

在该文的评论中,我也尝试提出一些途径,来正面直视这种负面情绪。我在评论中提出:

"自我"是人类最原始的驱动力,但如何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迷失在混沌的自我世界中,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自恋,反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世界共处。这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与社会、他人、甚至自己内心的关系。

不过,获得高质量的评论并不容易

如小标题所写,并不是所有评论都能这么有价值。你一定见过那些带有各种广告推广,无理的谩骂或者是问候全家一类的评论。这些垃圾评论,完全无法提供任何建设性的意见。可这又怎么办呢?评论区的垃圾评论,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有些博客主为此烦恼,开始考虑通过注册后的实名制、验证码、绑定境内外社交平台等手段来限制评论。看似有效的手段,却可能适得其反。

实名制的评论,表面上看能过滤掉一些恶意的评论,但你有没有想过,它可能会把那些隐私意识强,或者无法实名制,又或者因为某些原因不愿公开自己身份的人排除在外?举一些更详细的例子:对于某些境外读者来说,你的实名认证让他们无法获取到验证码。对境内的一部分注重隐私的人群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表达的死胡同”。有的人想要发表一些观点,即使内容并不敏感,但是日常对自己的隐私有所考虑的,这些人在权衡之下也会放弃自己的表达。毕竟博客属于个人维护的个人网站,隐私的安全保护上并没有那么的高级别。即使是大公司,如此多的安全工程师和专业的研发工程师在维护,依然存在大量的隐私泄漏和数据库泄露。

如果采取使用邮箱进行认证的手段,也不是所有想评论的人都乐意暴露自己的邮箱地址,很多人只想随便说几句而已。你迫使他们填写邮件地址,无形中却把表达的自由给割断了。我曾阅读过ONO在莫比乌斯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匿名评论的游戏规则》,他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我节选几句:

自从发现博客可以允许用户匿名评论之后,“有效互动”就多了很多。我很乐意匿名游戏的存在,因为这样至少大家还保留了一份“说真话”的权利。除了“说真话”,“骂人”的成本当然也变低了。如今把这个话题重新开聊,其实可以先回过头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的博客不允许匿名评论?一方面,是大家都会说的,是为了避免垃圾评论。另一方面,是或许是因为备案关系,避免触碰敏感信息,留言“署名化”本身就是一种责任规避。——ONO

以我的博客举例,虽然我也遭受了大量垃圾评论,甚至谩骂的内容,但是我所有评论均采取先审查后放出,且包含了一些基础的垃圾评论自动化过滤的策略。我的审查标准,并非是过滤掉对自己观点不利的言论,而是过滤掉无端的谩骂、垃圾内容和对他人有害的内容。所以虽然看上去需要填写邮箱,但是实际上邮箱仅作为头像的显示方式和通知,而非身份认证的作用。基于此,我也能把控一些不适合放出的偏激言论,这些言论我选择了删除。日常也有一些人在留言时,不想暴露自己邮箱的,填写了自己临时的邮箱,也是常事。但是我希望做的,就是尽可能增加交流的渠道,降低交流门槛。

评论才是让博客“活”起来的灵魂

关掉评论,或者严苛地控制评论的自由,实际上就是对“交流”的剥夺。你把自己放在一个金字塔的顶部,只能高高在上地俯视,却失去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的碰撞。你在写自己的思想,却无法感知到自己可能犯的认知错误;你在表达个人观点,却永远无法看到那些从不同角度出发的观点和反驳。最终,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自恋”,甚至开始高估自己的智慧,认为自己所有的写作都无懈可击。

我当然理解,作为博客主,面对大量的垃圾评论和恶意攻击,大家都会有些情绪波动。坦白说,我也常常烦恼这些低级别的骚扰内容。但我始终相信,即使是最恶心的评论,也能够带来某种反思的契机。它们并不代表所有评论,而是提醒我们,在这个充满偏见和碎片化的世界里,我们的思考,依旧不够全面。

博客评论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为你的思想提供更广泛的反馈,也可能让你在面对挑战时感到被逼到角落。而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博主需要成长,评论者也在其中找到了发声的机会。正如某些不太得体的评论,或许不应被完全忽视,它们所代表的反向思维,也许是你无法自觉到的部分。

博客评论的真正重要性,正是在于它为你创造了一个不断纠正和自我超越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真正的自由,既来源于我们表达自我的权利,也来源于我们聆听他人批评的勇气。

Archives QR Code Tip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
Leave a Comment

50 Comments
  1. 本篇博文48条评论,看来博主的博客很活跃,博主的思维也更加活跃。

    1. @紫慕你的视角很新奇,不过这个数量得减半,因为一半是我的回复→_→

  2. 能来到我的博客,并在文章下留言,我都会感到非常荣幸,所以只要有人评论,我都尽可能的回访。

    1. @沉沦这正好涉及到我在“关于”页面里面提到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知道,给我留言的朋友,都是真心想和我沟通的。我会珍惜每一个在这里和我沟通的朋友。」
      所以我会直接把访客的博客都放在RSS订阅里,后期看到有兴趣的话题,就去留个言评论一下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3. 评论确实是把双刃剑。前期的新站可能是需要人气的积累,总想着多多益善而没有筛选认真筛选评论的内容,而当博客达到一定程度的稳定之后,可能经常来串门的总是那些固定的访友以及一些有缘的散客,相比于现在微信群、QQ群大家默不作声的情况,博客成为了站与站之间、尤其是经常互动的博主之间文化的交流技术、日常生活的交流平台,并且大家互动更加的默契,逐渐成为网络的一块圣地。

    1. @似水流年的确。所谓的“默契”与“文化”形成,不是因为话题本身有多特别,而是因为参与者之间的情感与认同不断积淀,最终塑造了一种集体的文化氛围。

  4. 评论才是让博客 “活” 起来的灵魂,赞同,不给他人交流的机会,那何不关起门来唱独角戏
    高质量的评论倒是不追求,博客圈相比较新媒体,例如抖音,bilibili,基于庞大的基数多少都能有人能看到,博客就很难,可以说是互联网进行大海捞针,我觉得有访客访问阅读,留下评论,给予博主反馈本身就挺好,总好过一堂死水,觉得没意思关站来的好

    1. @浮生是啊,高质量的评论还得是文章产生多大的共鸣,的确挺难的。没有互动也太难坚持下去了,自我欣赏给的正面反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消退,到头来还得是有交流才能促进博客的持续。

  5. 我知道你为什么痛苦了。你总是想得太多。至少我觉得博客在我的生活里并不重要,所以别人说什么也并不重要,甚至自己说了什么也不重要,能提供一时的情绪价值就够了。

    1. @大致你观察得很细致,但每个人心中博客的角色和地位各不相同。有些人将博客视为单纯的输出平台,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而有些人则把它看作一个沟通的桥梁,是与外界互动、探讨的渠道。我之所以感到痛苦,根源在于原生家庭环境的压抑,这种长期的情感禁锢使我无法自由表达自我。因此,我将博客视为与内心深处对话的载体,通过文字去探索和重构自我。我渴望通过获得他人的反馈,不仅在他人眼中看到自己,也借此反思自己的局限与偏见,从而完成心理和情感上的重建。

  6. 以前博客时代评论很重要,访客粘度好。现在看情况了,例如我那也就有老博友、网友来打个招呼就心满意足了。

    1. @zwwooooo确实,过去博客评论的互动让人感觉更有粘性和连接感,随着社交平台的多样化,互动的方式和频率发生了变化。虽然评论减少了,但我认为反馈在博客的写作中依然重要。正如我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外界的看法和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局限,还能促进自我重构,避免陷入自我合理化的陷阱。虽然互动形式不同,但反馈依然能带来成长和反思,正是这种互动让创作更有意义。

  7. 看到过不少博客:

    有的不开评论--这个我接受,也许博主只是想自己安静的记录下文字

    有的开评论但需要本地注册--这个我略微不太能接受,因为这次注册了,下次我就忘记账号了

    有的开评论又只允许Github或者Gitee账号登录--这种我最不能接受,难道为了留个言我还要去注册个账号再来?感觉纯装13

    有的就像这里,随便留言,这是我最喜欢的~

    1. @扶苏第三种可能是因为本身是技术类博客吧,想要用这种方式筛选一部分人。如果不是技术类的博客这么做,的确会很怪。第四种,哈哈哈,谢谢 (/ω\)

  8. 可能大多数的评论看着很水,但是有时候也是需要的,你很难要求每个或者大多数评论的人都发表真知灼见,也有可能文章本身也一般。如果能有不同意见,并很好的表达出来,那就真的非常不错了。

    1. @威言威语评论的质量的确和文章本身有关系,如果文章本身蕴含的情感少或者思想深度低,那么评论自然也就看起来比较“水”。但是如果文章写的过深、过于专业,也可能导致评论“水”甚至没有评论。

  9. 折腾,博客只要开了评论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奇怪的发言然后附上一个奇怪的链接,我一般会帮他把链接去掉&被骚扰多了也懒得计较了,大不了就是发一个我拉黑一个

    1. @klcdm你竟然还会帮忙去掉链接,这种一般都是机器发的吧。最好是配合一些反垃圾的插件,这样能节省不少事情,不过不能太严格了,不然容易误报。

  10. Huo Huo

    的确是这样的,感觉假如一个博客没有了评论就会特别的怪怪的,没有了生机,就好像是博主自己在自言自语一样。

    1. @Huo的确,一些博客,我觉得写挺不错的,往下一拉,发现没有评论框,嘎然而止,的确有点怪。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吧,不强求。

  11. eiskalt eiskalt

    我干脆不写博客了 只用社交媒体

    1. eiskalt eiskalt

      @eiskalt因为懒得折腾服务器 也写不出什么东西

  12. 评论挺好的,唠唠

    1. @keyle精辟,你的博客甚至直接把评论展示到了首页每条文章摘要下∠( ᐛ 」∠)_

  13. 评论确实让我受益良多,最近苦于未知来源的灌水,我也把博客评论改成了审查后公开的形式。如果真有评论让我感到冒犯,我会把它当作自己文章附带的补充与另一角度的思考,它们确实让博客更加生动立体了。

    1. @纸鹿本鹿感谢阅读。有灌水一定程度也说明自己的站点有价值 (/ω\)
      评论提交前的审查也能一定程度减少后期人工审查的压力,如果过于严格也可能误判就是了。

  14. 嘿,我那边的博文都很水,不及你这边万一~~

    现在加入了评论限制,很些个文章之评论就更水了,害~

    1. @Kevin刚注册了一下,很用心诶,自己搞了一套用户系统。博客本身也在很用心的在开发,体验上也很棒。
      而且你的博文不水呀,不仅有图,还有视频,不少东西都是很用心的在写。表达也未必一定得是文字,照片和视频也都是表达的形式。评论的话主要还是看文章本身的形式,像是一些技术分享、工具分享和日常生活分享,可能评论就不会特别深刻,但是也会有很多人的工作技巧、生活视角、以及情感表达。

    2. eiskalt eiskalt

      @白熊阿丸Wordpress本来就有用户系统

  15. 今天调用 artalk 的评论系统的 api 发现,它提供的邮箱是加密后的字符串;也就是说,网站主也不能直接看到评论者的邮箱地址;可以说是用心的产品了- -

    1. @道与这么描述的话看起来很不错诶,这样的话对于隐私考虑要求高的人,是很友好的解决方案了。

    2. eiskalt eiskalt

      @白熊阿丸会go就可以自己改Artalk 把加密去掉

  16. nkm nkm

    总感觉现在网络上的平台中发泄性的内容占据多数,而认真分析的文字却遭到“冷落”。我个人感觉,如果说技术类的文章最多引起普通的口水战,那么个人观点、思考之类的文章更容易引起关于非文章内容的吵架,也更易招引纯发泄性质的评论。
    有些网站,如果我看到起思考类乃至批判类的文章,会感觉有些慌,尤其是没看到评论区前;但如果那个网站给评论功能设置很多门槛,甚至不给评论,又觉得它“油盐不进”(也就是博主说的“一言堂”)……

    1. @nkm是这样的。不少社交平台由于门槛低,大数据擅长操控矛盾,引起群体对立,引发流量以此牟利,但也容易造成各种骂战。这类平台并不适合分析事实,只是情绪的发泄地。正因为如此,独立博客在互联网中非常重要,而且维护好一个博客更重要。特别是当博主能够通过事实、合理的逻辑叙述一件事,引导访客理性评论,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讨论氛围,同时还得容纳不同的观点。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是实际上做起来挺难的。在这个过程中间,需要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不断的去维持。写这个文章,不仅是我个人的反思,也是尽可能帮助其他有类似困惑的博主,更好的维护好这样的生态。

  17. 最近灵感爆发了吗,感觉偏偏文章都很丰富。

    1. @网友小宋大概是因为最近有一定的精力和表达欲,能够把一些之前攒了很久想说的点,整理好语言给一一表述出来。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次陷入更严重的emo的状态,到时候可能又得休息一段时间了吧。

  18. ONO ONO

    赞美也好、咒骂也罢,是因为你的“作品”足够有力量,才会让他们鼓掌欢呼和咬牙切齿。

    1. @ONO分析公众对某个观点的反应,也是很有意思的。人们对待某些观点的态度,很多时候不是单纯因为观点本身,而是触动了内心更深的恐惧、焦虑或自我认同的脆弱。有的时候,反应背后的背离也常比表面的赞同或反对更值得探究。

  19. 很喜欢阿丸的博客文章。 每次都能让我有所思考。 表达是一种自省,聆听表达也是一种自省,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保持人的底线。

    1. @Yawata谢谢你的关注!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想说的,只是困于之前的病情,总是难攒够精力进行合适的表达。趁着状态好,能写出来心里所想,并且让你获得一定的思考和共鸣,我也会很开心。

  20.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高质量评论确实不容易,熟读全文,知晓其意,绞尽脑汁,无话可说。
    只能找个细节留言了。

    1. @ACEVS哈哈哈,不必困扰在「高质量评论」这个点上。我认为引导大家思考,出现高质量的评论,是对博主的写作要求。当一篇文章写得好了,写的有思考价值,有深度,自然而然就会有一定质量的评论出现。对于读者来说,评论这件事随性即可,并不是什么考核点。如果把评论当作一种痛苦的任务,那就有种“为了做而做”的感觉了。

  21. 访问了好多次,终于进来了,不知道为啥,访问不了你的bxaw.name主页。
    大部分评论都是一句话,简单说说,除非遇到感同身受的文章,可能会有感而发多说几句,我感觉越是看中年人的博客,感触更深,虽说都是生活的分享录,但缺处处体现对家庭的关爱和责任,感觉自己正在步入或已步入这种感觉,心中难免引起共鸣

    1. @满心主页域名被反诈拦截了,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无法正常访问,没什么好办法。可能是有的内容有的人看的不爽吧。

  22. 兼听则明,能说,会说,能说好,这个要求看起来不高,但是要想做到不易。

    1. @obaby是这样的,这个过程的确很不容易,共勉~

  23. 正有此意 现在感觉好多博主去逛别人博客 看别的博主文章时 大多都是标题党 或者头尾扫码机器 中间的内容都带多看一眼就评论的

    1. @刘郎的确如此,特别是当博主很用心的写了很多之后,结果评论的人不看内容,会让人很沮丧。有的时候会怀疑是不是自己文笔不够好,不具有吸引力,又或者是内容过深,写得让人看不懂。

  24. 松易涅 松易涅

    感觉你最近爆发式更新。观点都很精彩。

    1. @松易涅我创作欲的规律我自己也没完全摸透,很多东西有灵感但是还处于草稿的阶段,真正能写好发出来还是挺花精力的。就像我之前创作欲那篇文章描述的一样,得趁着亢奋的时候把事给做了,回头等emo的时候又得消停一阵子了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