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nalytics
MENU

谈谈周围人对男同性恋存在的幻想与误解

April 18, 2024 • Read: 248 • 吐槽

我有一个认识了快四年的女性朋友,是在光遇手游音韵季期间认识的,直到现在还在保持联系,属于无话不谈的关系了。她目前还在上高中,也经常会给我分享一些自己的情感故事。而她作为一个腐女,喜欢揣测周围的同学哪些是「0」,并乐于给他们嗑CP。

但是有一件事非常奇怪,每次当她将怀疑是「0」的同学照片发给我让我用我的「基佬雷达」判断一下的时候,我的判断结果总是令她意外。她发给我的所有同学的照片,在我看来都不是Gay,而是纯纯的直男。直到这种事情发生了很多次之后,我和她才仔细讨论起了这个问题,经过一番讨论,才猛然发现我们之间存在很大的认知鸿沟。

当一般的腐女接触到同性恋文化时,通常是通过纯爱作品、耽美作品等渠道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部分人有机会真正接触同性恋群体。因此,每当我在光遇这个游戏中结交新朋友并在闲聊中告知我的性取向时,她们都会表现得异常激动。在她们看来,同性恋群体只存在于文化作品中,与她们的现实生活非常遥远。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她们对这个群体产生了大量幻想和误解。

这个误解不仅在腐女中普遍存在,而且在直男群体中也非常常见。举个例子,我有一个与我关系非常好的直男朋友,当他知道我的性取向后,经常会拿我开玩笑,称呼我为「老婆」,然后幻想自己和我这个「女性化」的形象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有时,他甚至会发一些直男刻意扮丑成女性后唱抚媚歌曲的视频,幻想这就是我,并发给我看。当我明显表现出抗拒时,他还会意外地反问我说「你终于恐同了?」我直接开玩笑似的回复「我恐直男」。幸好我知道他的本性不坏,关系也很好,所以根本不在意这种玩笑,要是不太熟的人对我这样,我多半就拉黑了吧。

对于许多普通群体来说,他们常常将「男同性恋」和「女性化男性」等同起来。实际上,上文中所提到的女性朋友曾经向我提出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她所遇到的都是「0」,那么「1」在哪里?(在她的认知中她将「0」定义为女性化的男性,并认为所有男同性恋都是女性化男性)。作为回应,我给她从网上找了几十张男同性恋(Gay)群体的公开照片,然而她却表示她没能看出其中有任何「男同性恋」,认为他们都是普通的直男。

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很容易看出,许多人似乎没有理解到「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概念。事实上,男同性恋并不会将自己幻想成女性。男同性恋在认同自己男性身份的同时,也只能对男性产生情感上的吸引而已。更不会因为自己喜欢男生,而表现出女性化的状态。

由于社会压力等因素,男同性恋往往擅于隐藏自己的性取向,以至于人们很难从外表判断出来。只有身为男同性恋的群体,才能凭借一种被称为「基佬雷达」的第六感来判断对方是否有可能与自己有相同的性取向。正因为同性恋群体善于隐藏自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对同性恋群体占总人口的3-5%这个比例感到难以置信。

我相信这种人口比例是相对可靠的。根据我所观察,在上学期间,我明确确认为同性恋的人几乎在每个班级都存在。近年来,有人认为同性恋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出柜),摒弃了伪装,导致了这种错觉。按照中国人口计算,估计有数千万人是同性恋者。至于那些被一般人怀疑为「男同性恋」的人,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是比较女性化的直男,另一部分可能是性别酷儿(Genderqueer,指的是不认同自身性别二元论的人或非顺性别群体)。

在男同性恋(Gay)群体中,「0」和「1」这种角色扮演的区分确实很难通过观察来判断,因为这只是一种性行为的偏好。这种角色扮演与「性别认知」和「性取向」没有直接的关联,「0」和「1」只是用来表达个人在性行为中的角色选择。举个例子,有些人更喜欢前列腺被刺激的感觉,可能会选择扮演「0」的角色,而有些人更享受被肉体包裹的感觉,更倾向于扮演「1」的角色。如果还不理解,可以举一个异性恋夫妻关系的例子,在某种情况中,有时女性也可能会扮演男性充当「1」的角色,而男性则充当「0」的角色,以获得一些特殊的体验。

同时在同性恋群体中,也的确存在一部分人并不认同「0」和「1」这种二元的角色区分,他们可能更倾向于「0.5」或者完全不区分这种角色。每个人对于自己在性行为中的角色偏好有不同的看法。举个例子,就像我自己,我可能更倾向于扮演「1」的角色,因为我对于扮演「0」并没有兴趣,也从未有过这样的幻想。然而,我并没有实际参与过「1」或「0」的行为,因为对我来说,这不是生活中必须关注的事情,我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关注。

在我上学的时候,每次新的班级中都会有一些男生可能比较女性化,他们经常会被其他人嘲笑为「娘娘腔」。或许是因为我自己也是性少数群体,所以在上学期间我对这些同学并不感到反感,反而成为了他们的好朋友。在与他们长期的交往中,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明显的同性恋倾向,而是将他们视为普通的直男朋友和他们相处。

在Gay群体中,也确实存在女性化的Gay,通常被称为「母」的一类人。这些人自我认同为Gay,因此常常被称为「母1」或「母0」等类似的称呼。相对应地,也有男性化的Gay,被称为「公1」和「公0」。在Gay群体中,「母」这个词往往带有贬义的意味,朋友之间常常用「你好母哦」之类的话来调侃对方。因为在一些Gay群体中,认为一个Gay如果过于女性化,容易引起自身的不适感。这一点也与一般人的认知存在冲突。

然而,在我看来需要区分比较女性化的Gay和性别酷儿(Genderqueer):前者在性别认同上通常是男性,只是在行为上较为女性化;而后者的性别认同并不是二元的男性或女性,是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因此这些人不应被归类为男同性恋(Gay)的范畴内。这也是为什么LGBT群体后来发展出了LGBTQ、LGBTQIA、LGBTQ+等概念的原因,以包容更广泛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

为了更好的阐释这段内容,引用一下GQ科普的部分段落:

谈论多元性别的时候很常讨论到“LGBT”,然而这个英文缩写是由“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组合而成的。而现在讨论性别平权的议题上也不仅只是LGBT,进入2010年代,更广泛的说法是“LGBTQIA”,即加入了“Q”Questioning对其性别认同感到疑惑的人;或Genderqueer/Queer拒绝接受传统性别二分法的“酷儿性别”、“I”intersex双性人、与“A”可指asexual无性或是straightallies支持同性恋的异性恋盟友。

然而由于人的性别认同真的十分多元,除了“顺性别”、“跨性别”跟“LGBT”的简单分类都还无法满足人类在性别认同上完全的分类(根据研究,人的性别认同超过50种以上),所以到了2020年代,更普遍的说法则为“LGBTQ+”(使用“+”表示其他更多的无限可能)。

很多人或许对酷儿(Queer)这个词很陌生,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通常,酷儿(Queer)是指那些性取向不是异性恋和性别认同不是二元性别或不是顺性别的人群的统称。换句话说,它包括了LGBT群体以及非二元性别或非顺性别的人。其中「顺性别」是指性别认同与出生时指定的性别相符的人,而「二元性别」则是指男性和女性这两个性别。

在酷儿(Queer)群体中,那些不认同二元性别的人通常被称为性别酷儿(Genderqueer)。其中大多数性别酷儿的性别认同与他们被指定的性别不同,即非顺性别人群和不认同二元性别的性别酷儿有很大的重叠。对于那些选择进行相关手术的重合人群来说,他们可以被认为是跨性别者(Transgender)。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性别酷儿和跨性别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性别酷儿虽然不认同二元性别,但是性别认同更偏向女性,并且生理上也是女性,那么他就不会被认为是跨性别者。性别认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其中还涉及到双性别(bigender)、泛性别(pangender)、无性别(agender)、流动性别(genderfluid)等等多种身份认同。

实际上,一部分直男群体中常常提及的「药娘」,可能属于性别酷儿(Genderqueer)群体的一部分。这些生理上的男性通常通过服用抗雄激素和雌激素等药物来实现男性性征向女性性征的转变。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性别酷儿注重的是心理上的性别认同,而不是生理性别。如果「药娘」基于自己的内心认同,认为自己不是二元性别的男性,那么他们应该被归类为性别酷儿。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内心性别认同更偏向女性,这类人群通常也可以被归类为非顺性别人群,进而成为跨性别者。然而,如果他们纯粹是因为家庭生活压力等其他原因而选择「逃避」成为「药娘」,而自己的性别认同仍然是男性,那么他们无法被归类为以上任何一类。

上述所有的判断均是基于其自我「性别认同」而并非「性取向」。据我所知部分「药娘」自我性别认知更偏向女性,所以才通过服药改变自己的性征,也就是性别酷儿中我们所认知的「跨性别女性」。即使他们喜欢男性,生理上也保留男性特征,但由于心理性别更偏向女性,那也不能被归类为同性恋的范畴,而是被算作异性恋。当然,其中也存在一部分「药娘」自我认同为女性但是性取向也是女性的,则有可能会被称为女同性恋群体。

回到男同性恋的话题:正是因为存在众多误解,许多人面临「出柜」时会感到极大的抵触和恐惧,同性恋群体在这种压力下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性取向,过着割裂的生活。即使对于我来说,面对同事、同学和亲戚时,也很难坦然表达自己的性取向。

目前我只有在认识新朋友时,才能够坦然地说出这些。之前在玩游戏时,我结识了三个一起玩的朋友。在一次聊天中,我公开了自己的取向。其中一个人得知后突然转变为敌对的态度,不断用恶言相向,并使用类似「恶心」「变态」等词来辱骂我。面对这种情况,尽管我已经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依然感到非常不舒服,最终选择了无视和沉默。我已经习惯了这种歧视,内心并没有特别的愤怒,因为我知道,无论我回骂与否,都无济于事。

而另外两个朋友则直接回骂了那个人,并一起将其拉黑。事后,他们安慰我说不要在意那个人的言论。这让我感到温暖的同时,也想到:如果能有更多像他们一样能够为性少数群体发声的人,那该多好。

男同性恋只能对同性产生感情和爱意,这是一种不可逆转、不可自主选择的取向,其本身不应成为受到批判的对象,LGBTQ+群体也应得到同样的尊重和包容。无论是否被传统观念、文化或宗教因素所接受,这些群体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既然都是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部分,自然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然而,由于存在歧视,无法真正正视这些现象,性少数群体只能被迫将这些事情「地下化」,选择将自己的真实性取向隐藏起来。这种情况导致了更多的悲剧发生:一些人因家庭或社会压力而隐瞒自己的性取向,并进行形婚或骗婚;由于双方关系的隐秘性,其中一方对同性伴侣不忠,最终导致HIV感染;「药娘」因为家人无法理解和歧视而陷入自暴自弃,采取不科学的方式服药并伤害自己的身体;还有一些同性恋群体因为家庭不接受而陷入抑郁甚至自杀等等。

这些悲剧的存在迫使大家需要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为性少数群体争取平等的权益,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选择和追求自己的人生。

Archives QR Code Tip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
Leave a Comment

4 Comments
  1. 很多人对男同性恋关系中“1”和“0”的误解太深了,甚至直接带入到异性关系的男和女,有这些误解的不仅是不了解同性恋群体的直男,很多同性恋自己也这么认为。

    然而,既然喜欢男人,当然更多人会喜欢男性特征明显的男人,但这种人通常被认为是“1”,所以如果我要喜欢“1”,我就得是“0”,而这些更勇于表达自己对同性喜爱的人通常也更容易被人知道他们的性取向。

    现在真的有很多伪直男,甚至已经结婚生子,但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对同性的爱慕。至少我知道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表示不太能接受10,但能接受口交。

    至于歧视,也许是人天然反感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吧,不仅是性取向,还包括文化认同、皮肤和头发的颜色、口音,以及许多方面,所谓的反歧视宣传并不能根除歧视,只是让表达歧视的代价变高了而已。

    1. @Soulizer这些和女性结婚的伪直男,一部分是屈服于家庭和社会压力的男同性恋,这也是文末中提到的骗婚一类,也是对女性的不负责。虽然能一定程度理解这种“无奈”的选择,但依然是要被批评的。

      另一部分的确是双性恋,这类人无论面对同性还是异性,都容易会被扣上「不忠」的标签,不受待见。如果和异性结婚了能管住自己还好,如果管不住自己瞒着另一半在外面和同性乱搞,结果可想而知。

  2. 的确很多人不过是感觉自己了解,而实际上根本不了解

    1. @obaby是啊,特别是当遇到有人拿自己的误解去调侃人,真的挺难受的。往小了说就只是开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往大了说真的挺膈应的,想去解释又很无力,要认真去解释也显得自己很不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