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平台上,尤其是“小破站”,一些人总爱用“理中客”的身份,把科学和神学放在一起,进行所谓的“碰瓷”。他们其中的一种解释是:“某些著名科学家晚年钻研神学,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基督徒。”又或者:“国内那些说自己相信有造物主存在的科学家,其实他们说的‘造物主’根本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 我不想去考究他们的信仰背后事实究竟如何,因为在我看来这种解释很多余。这些人是不是觉得,科学家们就不能有信仰,不能信神?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基础的傲慢吗?
科学家信什么,这是他们自己的自由。这种强行解读别人的信仰,就是在强迫别人穿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服装”。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信仰,科学家不是明星,根本不需要为“科学人设”而活。甚至可以说,这种过分关注某个科学家信仰的人,本身就是对特定科学家自身的盲目崇拜,生怕科学家的人设“塌房”,这点和“脑残粉”没差,更和迷信也没差。把科学家的个人信仰硬套上一层道德的标签,这种行为本身就像迷信一样可笑。科学研究本来是通过实验和理论来探索世界的奥秘,不是为了给攻击宗教信仰提供论据。把两者混为一谈,岂不是让本来严谨的科学研究,陷入一个无休止的意识形态的泥潭?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理性”的讨论者,他们一边高喊科学与神学不能混淆,另一边却不自觉地加入了一些“伪理性”分析,试图用所谓的“科学观点”来支配其他人的信仰。这种用科学的名义去“碰瓷”神学的行为,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有预设立场的理性”来定义什么是合理,什么是不合理。可这种行为已经远远脱离了真正的理性,变成了一种隐形的道德绑架。
更有意思的是,环球时报、人民网等官方媒体也曾发表过类似的文章《环球时报:科学崇拜也是一种迷信》,其中提到:
但追求真相的只是少数科学家,大多数公众只是被动接受科学教育或使用科技成果,科学家与公众的这种分离使科学崇拜有了产生土壤。科学崇拜,就是把一切科学成果或打着科学旗号的事物当成绝对真理而深信不疑,从而心甘情愿将决定权完全交给科学专家。
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反映了事实。科学对于大众的吸引力,已经变成了某种形式的“盲目崇拜”。许多人并不真正理解科学的深层次原理,却宁愿选择接受简单的结论,把这些结论当做唯一的真理。把科学的成果当做无可争议的绝对真理,这种态度和盲目迷信几乎没有区别。很多人甚至把某些科学家捧上了“神坛”,这背后的心理,无非就是对权威和智慧的盲目崇拜。而信仰、宗教信仰、迷信这三者之间本质的区别,这点我在文章《从信仰到迷信》中有过详细论述,就不展开了。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人把科学与信仰这么简单地对立起来呢?他们或许觉得,科学成果代表着“真理的唯一性”,而宗教理论则是一种“落后的、非理性的信仰”。但如果真的这样看待世界,那我们就应该仔细审视一下“科学”发展的过去。科学发展本身的历史充满了盲目、错误和失败,曾经被奉为“真理”的很多科学理论,后来都因为新的发现而被推翻或修正。就拿诺贝尔奖历史上的几个经典案例来说,192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菲比格,因发现“螺旋体癌”而获奖,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所谓的“肿瘤”竟然是维生素A缺乏引发的胃部病变。这种基于实验设计缺陷的错误,反映了早期肿瘤研究的粗糙性。类似的历史污点还有很多,比如1948年穆勒因发现DDT的杀虫功效而获奖,直到几十年后,人们才发现DDT的环境毒性(包括致癌性),这些问题才被揭露出来。
再拿1949年获奖的莫尼斯来说,他因为提出脑前额叶切除术治疗精神疾病而获得了奖项,但这一手术后来却导致了大量患者的智力退化、行为能力丧失,甚至死亡,最终被医学界彻底废弃。这些历史事件和“科学真理”背后的丑陋,实在让人不敢轻易高呼“科学成果是绝对真理”。
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而是通过实验和理论不断完善、纠正与进步的过程。在讨论科学时,我们需要区分科学发现与科学手段;而谈论神学时,也应该区分神学理论与神学手段。这些都不能混为一谈。每一个时代的科学发现,都只是对当时技术和认知的最合理解释,而这种“合理解释”并不等同于“真理”。科学成果是某一阶段人类通过实践证明的方式认知世界的最高智慧结晶,而不是给无限的未知世界进行“盖棺定论”,因为人的认知总有局限性。如果我们无法认识到人的认知终将是局限的,坚信人类未来会战胜一切,终将陷入我之前文章《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
我们用科学理论,并不是因为它一定是“真理”,而是因为它在当时能够帮助我们合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然而科学的成果并没有固定性,也不是不可质疑的。就拿进化论来说,曾经被许多人认为是“假设”,即便今天它被广泛接受,并且得到了很多间接证据的支持,如考古和基因技术的发展等,但它依然无法达到“事实”或“真理”的标准。我们无法直接亲眼见证物种进化的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上亿年的时间,而我们个人的生命不过短短几十年,有可解读的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也才几千年。正因为如此,进化论仍然是一种“极为可靠的假设”,却没有谁能证明它是“绝对真理”。然而这也为某些盲目崇拜特定神学观点的人,攻击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突破口。
很有趣的是,“盲目崇拜特定科学理论”和“盲目崇拜特定神学观点”这两个极端人群,正是通过各自的信仰体系去“捍卫”他们认为的“真理”,却忽略了科学、信仰、神学的真正价值都在于探索和理解,而非盲目崇拜。对我而言,即便未来某一天进化论被证明是真理,这与神学的冲突依然微乎其微。为什么?因为科学与神学的研究领域并不完全重合。科学探讨的是物质世界的规律,而神学则关注精神世界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科学解释的“物种进化”同样可以视作神学中的“神的工作”,两者并不会发生冲突。
科学的“真理”从来不是绝对的。牛顿力学曾经被视为“真理”,但后来发现它在微观世界中并不适用,量子力学的出现也彻底颠覆了许多我们以为是真理的观念。相对论、量子理论等,都是基于某些假设提出的,而这些假设从来没有被绝对验证过。科学本身就应该保持一种怀疑精神,永远对自己的结果提出质疑。科学与神学并非不可调和,两者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必为了站队而让彼此产生冲突。无论是哪个学科,其真正价值,在于它们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将我们推向对立的边缘。
本文《科学是工具,信仰是选择,盲目崇拜是迷信》版权由白熊阿丸所有,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如已授权转载,转载请备注文章来源链接: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Science-is-a-Tool-Faith-is-a-Choice-Blind-Worship-is-Superstition.html
举个亲身经历的相关例子吧。我对中医的看法,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医作为一种经验医学,应当通过科学的方式现代化」,具体到治疗手段,我对中药基本是嗤之以鼻的,对理疗则还算接受。
而转折点则是我妈,在当了几十年医生以后,选择自学中医,并自费报名中医院的中医课程(正规课程,学习完可以开中药处方,但不能以中医身份行医)。这种中医学习名额,在不少医院都是免费拉人都难,但我妈却选择交钱也要学,还会通宵背书考试。本来在一开始,看到我妈买了一堆中药熬汤喝、拉住我去中医院看病的时候,我还觉得只是她人老了开始搞迷信了,直到我开始思考。
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我有什么资格,来认为一个当了几十年医生,还会偶尔去任教医学生的人,她学习中医就是「封建迷信」?我自己又有什么资格,来认为中医是「迷信」?我对中医是「迷信」的认知,来源于网络上各种评论、文章对中医、中药的攻击,但我自己又有多少了解中医呢?我只有对中医是「迷信」的认知,却对这些认知的来源没有足够的了解,这不就是「迷信科学」吗?
感谢你分享自己的经历,也让我认识到了更多。
如同之前我和其他人讨论的那样,知道得越多,反而越能意识到自己有很多不知道。反观,知道的少的人,反而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知道了很多,并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有严重的刻板印象。每个人都很容易进入这个怪圈,我也不例外。
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在评判一件事物之前,尽可能的去查询相关专业资料,去学习、去了解。虽然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和深入,也无法确保自己一定理性客观,但是通过一些与他人的沟通,也总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意识到交流很重要,只有和他人的沟通,而不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才能知道自己还有哪里有欠缺。
每次文章的发出,都是一种对自己的认知检验的过程,同时也能得到不同的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所想,这是非常珍贵的,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
我觉得信仰就是无条件接纳的东西,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他们的基础都是一些我们无法证明,只能选择相信东西。
比如科学就是相信规律,宗教就是相信上帝和教义。但本质上,我们既不能证明规律的事物就是真理,也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
造成他们对立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因为,上帝存在这件事听起来简单易懂,很容易反驳,而作为“科学的信仰”,规律是否是真理则没那么显而易见被发现,也就没那么多人去反驳了。
很多人坚持的还是“眼见为实”,科学的理论很容易通过一些现实的实验证明其确实存在,即使这个理论不一定绝对正确。但是宗教的很多东西属于哲学领域、精神层面、超验的存在,无法通过一些简单可见的实验证明。现代生活的确通过科学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导致科学在直观上更加可靠和足以依赖。但是在强物质刺激下生活的人们,精神世界是否还过去的人们那般充裕,这就很复杂了,例如消费主义的兴起与精神空虚有很大的关联。
确实如此,越是简单的、直接的、有用的,就越容易被人接受。
谈起“科学”和“宗教”,在当下的社会里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伪科学和邪教--而绝大多数人不了解正经的宗教信仰是什么,这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宗教和邪教有共同点”的结论。个人理解下,正经的宗教信仰是符合科学的精神寄托,科学的严谨性使得它不触及宗教。
而B站的低龄化和日益降低难度的入站考试使得奇葩越来越多........
大体上可以这样理解。
国内的宗教环境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信徒将宗教信仰视为逃避生活困境的工具,甚至有些做法明显偏离了核心教义。先不谈中国本土宗教,西方一神教(犹太、基督、伊斯兰)这类宗教在历史上,也确实犯过不少错误,即使至今依然很多教会反对我这类少数人群,但也不能忽略它在社会和文化上的积极贡献。宗教对艺术(天主教擅长产手办bushi)、伦理(例如爱人如己)、教育(创办学校、孤儿院)、医疗(创办医院)等领域的影响很深。而且对现代社会的形态与精神层面也有塑造作用。例如,周末休息制度(起源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公元纪年(基督教)、资本主义(尤其是基督新教的影响)、以及“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源自基督教)等,都是宗教影响的体现。而犹太人(与基督教同源)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尽管其民族有很多争议,但他们为世界带来了许多重要成就。
甚至现代科学本身其实是基督教世界观的产物。在中世纪,基督教教义主张上帝创造了有序的宇宙,这一思想为后来的科学探索提供了一个基础。使得许多早期的科学家认为,了解上帝创造的世界也是理解上帝的一种方式。这点成为了科学家们进行自然界研究的动机之一,探索和理解上帝创造的规律。在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很多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他们的信仰深受基督教影响。牛顿就相信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并试图通过数学公式揭示上帝设计的宇宙法则。只是后期科学的发展中,脱离了宗教的框架而已。
宗教的负面影响却更容易被记住,特别是当人们缺乏了解时,容易产生刻板印象,认为是一群愚昧无知还极端的人。科学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有其负面一面,毕竟没有任何领域是完美的,但它的成果却作为基础知识贯穿于义务教育中,这让它在人们的认知中占据主导地位。科学与宗教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但二者不必对立,关键是如何理性看待并有效区分与融合。
科学 神学 都是学,得学,都能有所作为,秀场不同受众不同而已。
的确如此。两者的确可以互补,而非对立。科学帮助了解自然界的规律,神学则帮助思考人类存在和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虽然“秀场”不同,受众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在各自领域内作出贡献。科学通过理性和实证探究世界,而神学则通过信仰、启示和内省探索宇宙和人类的终极问题。两者可以共存,并在不同层面上对人的世界观产生影响。
我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家里奶奶信神。她现在特别喜欢念叨以前的事,说她的婆家人对她不好,经常搞区别对待,幸亏她信了神。信了以后她的“主”拯救了她,指导她如何对待人际关系,貌似都是忍气吞声。她平时在客厅就喜欢自己嘟囔以前的事情,说别人怎么怎么坏,神怎么怎么好,有的时候家里人听了就要跟他闹不愉快。以前也是,天天出门去聚会,家里人都说家里活没人看,我小时候都没人看,都是我爷看的,导致现在我奶一直不被家里人看好。
感谢你分享你家人的经历。不过有一些需要补充:
基督教的教义确实明确强调,不应当指责他人。在《马太福音》7:1中,耶稣说过:“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作为信徒,不应以自己的标准去批评或判断他人,而是应当抱有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其次,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就是要关爱他人,尤其是家人和邻居。在《马太福音》22:39中,耶稣说:“要爱人如己。”在家庭中,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推给他人。
你奶奶的信仰,确实存在一定的迷信成分,这与正统的基督教神学思想有较大的区别。虽然奶奶通过信仰找到了心灵的安慰,但是本质上是在逃避现实。基督教强调的是与神的个人关系,信仰应该是建立在对神的敬畏和爱他人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努力去解决现实问题,而神给予的是自己坚持解决问题的信心,而不是通过迷信或仪式来寻求解脱。具体的我在《从信仰到迷信》有过论述,有兴趣可以看看,希望能一定程度缓解你家人与你奶奶的关系。
我就经常忽略《马太福音》里的句子 例如“要爱你的仇敌”
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关键在于是否能意识到这些不足,并且愿意去改进或避免它们。୧(๑•̀⌄•́๑)૭
科学也是有局限的
确实如此,科学受到人类能力的限制,因此它并不试图解答所有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涉及哲学和价值层面的深刻问题。虽然科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象并揭示因果关系,但它并不能全面阐释整个世界的意义或存在的终极目的。
小破站是B站么,哈哈哈哈哈
被你发现了 (/ω\)
哈哈,我是俗人,就信仰money
没什么问题,追求物质是决定一切的基础。一个人需要先物质富足(最起码得能身体健康的活下去)才有精力去考虑更高层次的需求。否则一切都是白谈。
想起有次听见系里的几个教授在私底下讨论是否相信世界上有鬼魂存在。然后讨论了半天,几位教授(某种意义上也是“科学家”)都表示他们相信世界上有类似的存在,虽然不确定是不是认知里的那种“鬼魂”。几个头发花白的男人在一本正经地探讨这种话题,只觉得十分有趣。我想越是研究科学的人,常常越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敬畏,哪怕年近半百,身上仍会散发出一种孩童般的烂漫感。
很有趣,感谢分享。这或许就是达克效应:无知者无畏,知道得越多,反而越能意识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从另一个角度看,恐惧未知、恐惧无法掌控的事物,是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原始反应。面对这种未知,许多人需要依赖一个充满权威与智慧的群体,来平衡内心的焦虑和恐惧。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人定胜天”的意识,而这种思想在极端化时,正是之前文章中提到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
我只相信一切实际都归于人民币 人民币就是真理 拥有人民币了 理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想 其他都是扯蛋
的确,现实生活中,经济基础对于实现理想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个人的梦想还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和物质支持。只是,如果将“人民币”视为唯一的真理,会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与价值。纯物质主义会让人迷失在短期的欲望和即时的满足中,只能不断的靠赚钱来短期刺激自己的精神,类似于烟酒造成的短期愉悦,刺激过后依然是空虚,就需要更多的刺激来填补。也因此忽略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价值,如精神上的成长与富足或者对他人的关爱与贡献。当然,在物质基础未满足的情况下,追求财富和物质是可以理解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平衡,确实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之前我在《社会化的背后》一文中提到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在讲这个的,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后可以谈谈。
张祥前 这个人你知道吗,说遇到外星人了,然后外星人给他传授了统一场论
民科内总是有一些不好评价的群魔乱舞,不过也不能一杆子打死。前两年我看的《宇宙探索编辑部》这部电影就不错,讲了类似的内容,民科也是有价值的。
好耶,博主又更新啦@(笑眼)
好耶,你又回复啦#(傻笑)
是的。我的家长信仰神学,而我更多的是信仰科学。因此在发现一些自身认知以外的现象时,我们俩总是会一个试图用神学来解释,一个试图用科学来解释。进而促使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不愉快产生。
对于社会上那些“不允许科学家有个人信仰”的群体,也正如文章中所解释,他们大多极端地信仰科学,认为科学家就是“绝对的权威”、“自己的救世主”。他们心里容不得“救世主”也去信仰其它宗教&学派。说白了,就是自己的“救世主”必须站在顶端,处于一个绝对的垄断领导地位。这也很像你曾写过的“人类中心主义”——“救世主”不处于顶端会让他们感受到恐惧。
我非常佩服博主的文笔。我的生活中很少有人正面讨论过『神学与科学』这个话题,这篇文章算是为我的疑惑找到了个出口。谢谢!
感谢夸奖,毕竟即使在中文环境下,有宗教信仰的年轻人又或者有宗教信仰但又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中年人还是占少数,特别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多数还是以“功利性”和“迷信”为主的中老年人为主。而这些年轻人中,又少有一些人愿意出来给大家分享自己的这方面的认知。导致这是一条小众的赛道(bushi
普罗大众不用说科学,其实连基本常识很多人都不理解。
所以多数人也没什么素养,认知能力自然也有限。
的确如此,迷信并未消失,而是转移。从盲目崇拜牛鬼蛇神转而对科学家自身和特定科学理论的盲目崇拜。
科学家作为一个专业人士,确实有权拥有自己的宗教观念或哲学立场,这并不影响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时保持客观和理性。混淆科学与个人信仰,特别是用科学去评判或定义神学,确实可能让讨论脱离了其初衷,陷入非理性和道德绑架的困境。
小小的说吧;
真正的理性应该是开放和包容的,尊重每个人对自己世界观的理解,而不是试图强加一种“科学标签”。科学与神学可以并存,保持对话和尊重是更为明智和成熟的讨论态度。
的确如此,科学家的信仰、宗教信仰和个人世界观并不妨碍他们在科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和理性,正如每个人在思想上都拥有多样性。混淆科学与个人信仰,用科学去评判神学,的确容易导致讨论失去理性,陷入道德绑架和非理性的死循环。
互联网的许多讨论中,容易看到一种类似“饭圈文化”的现象逐渐渗透到科学领域。这种现象以情感化、极端化的方式进行辩论,忽视了科学讨论应有的理性、开放与包容。饭圈文化注重对某一立场的“捍卫”与“攻击”,这使得本应基于理性与事实的科学讨论,反而变得像是某些科学理论或科学家的粉丝间的“忠诚”对抗。而这种讨论也因此容易被扭曲,被情感和群体意识主导。
我之前写过一篇《科学的无知信徒》,认为大众对“科学”的信仰和他们所鄙夷的神学信仰没有本质区别,观点有部分重合。
「科学是工具」的观点很有意思,因为我之前认为科学是一种世界观,但现在想想,作为世界观的“科学”不过是大众用科学工具建立起来的不完善哲学框架,并不能完整阐释世界的运作方式。世界观的问题,兴许还是得交给哲学。
的确,我认为科学作为工具,其根本作用是解决具体问题并提供实践指导,而非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世界观。科学受限于人类总体的能力水平,因此它并不试图回答所有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哲学性、价值导向的深层问题。科学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对现象的理解和因果关系的描述,但它并不能涵盖整个世界的意义或存在的终极目的。
如你所说,世界观的问题最终应交给哲学来探讨。科学提供的是方法论上的指引,而哲学则为我们提供了框架,帮助人们理解存在的深层次意义。科学与哲学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应当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