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无法触碰的角落,那里藏着未曾愈合的伤口,像是一个默默蠕动的黑洞,时不时地露出尖锐的獠牙。人们习惯性地回避它,把自己锁在无形的牢笼中,甚至把痛苦当作理所当然。尤其是当这些伤口与心灵的其它痛苦交错时,人们最常做的事,就是寻求他人的共情,寻求慰藉。人们常陷入这种反射性逃避,像是溺水的人紧紧抓住漂浮的木板,认为自己可以因此重生。可惜,真相是,这种逃避不过是自我安慰的遮掩,无法抚平内心的创伤。共情从来只是暂时的庇护,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
认知——痛苦的根源与解药
痛苦的本质,究其根源,正是认知与现实之间的裂缝。人感受到的痛苦,并非外部世界无情的压迫,而是自己的认知、自己对现实的解读与其实际状态之间的落差。每一个深陷痛苦的人,背后都有一套自我解释的机制,这些解释扭曲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把简单的事件变得沉重,把轻微的压力变成无法承受的负担。之所以痛苦,正是因为个体与自我的认知形成了某种病态的共谋。个体的脑海中不断放大那些恐惧、羞耻与愤怒,它们像是无形的枷锁,越是想挣脱,它们就越是死死缠绕。
而这些认知的改变,非但不能一蹴而就,还要求个体抛开虚假的安慰,去勇敢地直面那些从未触及的内心恐惧。正如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时,药物治疗主要是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的负面情绪,当药物缓解了PTSD患者的负面情绪后,认知会更理性,减少出现创伤性画面的可能。然而只能缓解,很难彻底根治,属于治标不治本,一旦脱离药物,可能状况会继续复发。想要进一步治疗,则需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等额外的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包括了认知重建和暴露疗法等,除此之外还有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EMDR)。在认知重建时,心理治疗师会引导患者察觉到一些对自己创伤事件的扭曲认知,治疗师会与患者深入沟通,寻找到患者的扭曲认知,引导对方用更加理性、积极的认知取代。暴露疗法属于行为疗法的范畴,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面对恐惧,而不是逃避,从而打破其对心理的束缚。这几项疗法目前被证实是很有效去解决PTSD的治疗方案。然而PTSD患者,因为治疗过程痛苦,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暴露疗法脱失率高,往往会选择逃避治疗。
依赖他人共情,逃避自我
然而,面对痛苦时,人们容易选择逃避自我,寻求别人的共情、理解和认同。人们渴望别人的理解、认同、他人的同情,认为这能为自己带来片刻的慰藉。很少有人愿意承认,寻求他人共情的背后,只是一种自我回避的本能。个体通过向他人倾诉来寻求共鸣,仿佛能从外界获得救赎。然而,无论他人如何理解自己,说各种安慰的话语,这份共情总会在某一时刻消失,回归到原本空洞的内心。共情无法填补真正的裂缝,它仅是缓解痛苦的表面工作。深层的自我修复,必须由内而外,必须由自己来完成。
正如我之前的一文《受害者与加害者》中,我提到:
自我救赎与情感独立——斩断 “魔咒”:人们时常误以为,从父母身上找到救赎和理解才是解决痛苦的唯一途径。然而,真正的救赎,并不来自于他们的过错是否得到了弥补,而是来自于我们如何与自己的过去告别。断裂,可能是最健康的选择。我们无需期待父母给我们爱、给我们认同,特别是在他们无法给出时。很多人对亲情有着过度理想化的期待,认为父母应该是我们情感的支柱,应该是我们的 “精神导师”。痛苦是无法完全被 “继承” 的,因为每一代人都拥有选择走出这一切的能力。
在该文的一条评论的回复中,我也提到:
原生家庭作为个体出生后长大所在的家庭,对一个人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具体自己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是个人选择,如我文中所说,每个人都有斩断 “魔咒” 的可能,如果一味的逃避,将所有的责任全归咎为原生家庭,那就是完全否定了自己的自主选择。
在这篇文章中,过于寻求父母的认同,认为父母必须与自己一样感同身受,本质上是一种“逃避”,也是在否定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拥有独立选择的可能。同理在本文中,过于寻求他人的共情与认同也是如此。寻求外在共情与认同本身无法解决问题,只能麻痹自己。过于追求认同与共情,实质上是将造成目前一切结果的责任均抛给“大他者”(the big Other),责任全部“外化”,却无视了自己应当承担的那一份责任。
让我们不妨稍微打破一下理想化的心理治疗幻想。很多人以为,只要得到他人的陪伴和理解,就能从深渊中走出来。但这种想法,正如那些饱受创伤的患者依赖药物而忽视了更重要的治疗过程。情感共情固然重要,但它的作用不过是临时的应急反应,像是为了减轻外伤的疼痛而缠上的绷带。“我能感同身受”、“你辛苦了,这么久了真不容易”、“加油,我们支持你”这类话语,对于情绪激动的人或许能短暂的缓解伤痛,但终究只是短暂的,无法实质解决问题的麻醉剂。
真正的治愈,来自于自己内心的重建,是一种自我觉察的过程,而非依赖外界的感同身受。这一点我以我自己亲身经历,记录在了《从药物依赖到自我审视与重塑》,来解释了如何自我重建。所有的心理疗法,都是在引导你去直面那个痛苦的核心,而不是一味逃避。
真正的自救,来自自我觉察与改变
那些寻求外界理解的人,忽略了一个根本的事实:只有在自己内心找到出口,才能真正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依赖他人共情,只会让自己在情感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最终失去自救的机会。真正的自救,是敢于直面内心的黑暗,敢于剖析自己的每一寸认知,敢于面对那个自己不愿面对的真相。它需要你去摒弃所有自我安慰的念头,去拥抱那些痛苦的自我认知,去重新塑造自己的世界观。在心理学中,认知重构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自我挑战与深刻反思,而这些,正是自救的核心。
自我疗愈并不轻松。它不是一种情绪的释放,而是一场深入骨髓的内心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我们不断质疑自己。不是质疑自己做的不够好,而是挑战那些已根深蒂固的认知模式。每一次的质疑与否定,都是一次自我拯救的机会。当你站在黑暗中,敢于对自己说出“我会走出这片迷雾”时,治愈的种子才会在心底发芽。真正的治愈,来自你内心的蜕变,而不是他人温柔的宽慰。自我认知改变,才是痛苦的终结。
自救之路,孤独而漫长
当自己在无助和迷茫中挣扎时,别再期盼外界的安慰和共情,不要再在他人的理解与认同中寻找安宁。真正的自救,是勇敢地走入自己的内心,承认痛苦,理解痛苦,直面痛苦,并最终打破它。这是一条孤独而漫长的路,但唯有在这条路上,自己才能摆脱外界的虚假安慰,迎接内心的真正解脱。
本文《寻求共情只是逃避现实的麻醉剂——从外界依赖中解救自己》版权由白熊阿丸所有,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如已授权转载,转载请备注文章来源链接: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Seeking-Empathy-Is-Just-a-Sedative-for-Escaping-Reality-Liberating-Yourself-from-External-Dependence.html
痛苦的本质,也可以理解为对自我的不自知以及对外界的过高期许吧
的确可以这样理解。很多情况下是对自我认知的缺乏以及对外界过高期许的矛盾产生痛苦。当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接纳自己的缺点和局限,同时降低对外界的过高期许,一般能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https://www.riseforever.cn/800.html
态度坚决,自救了。
感谢阿丸,是你给了我勇气和底气。
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好,孩子一味的逃避和妥协,家长也不容易意识到问题。
很多家庭出现问题貌似都是因为钱的问题,有的因为房贷,有的因为好赌成性等,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物质导致出现各种问题。
的确,在这种金钱至上的社会,家庭矛盾中不少一部分是因为物质导致的问题。你说的是一部分的原因,但也不一定是因为物质缺乏,有钱人家同样有恶劣的原生家庭,这类我也接触过不少。不少有钱家庭存在亲情淡薄,金钱至上,家人之间也是用钱或者利益衡量,子女成了传宗接代继承家产的工具,也容易出问题,这也算是物质导致的问题。当然还有不少是因为父母本身存在精神问题或者缺陷,导致无法好好的教育孩子,用相对畸形的心理对待下一代,不断的PUA下一代。甚至有的家庭生子后,夫妻双方才意识到不爱对方或者价值观存在巨大鸿沟,婚姻矛盾频发、闹离婚等等。
共情是创可贴,自我认知重构才是缝合伤口的针线 ------真正治愈永远来自内生觉醒的钝痛。
是的,比喻的很形象(/ω\)
其实人还是需要从外界获取支持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否则就像熵增一样人就会越来越混乱,最后变得不像人,成为碎片。
是的,从“依赖外部的共情”变成“主动获取外部的支持”,关键在于自己主动去改变。像是有心理问题,不应该一直去逃避寻找共情,而是应该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医生的治疗,同时自己也得自我改变。我见过有人有了心理问题后自己不想改变,却期望别人能够帮他改变,然后不断恶性循环下去,以为自我逃避会自然变好。
吾于钱财之欲 如旱苗盼雨 炽盛难息 切望有一鲐背富妪 慈悲垂怜 拯吾出潦倒之境
我想到了快乐球的梗 φ( ̄∇ ̄o)
正如文章中所说的那样,绝大多数心理创伤都需要直面它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向他人倾诉并被“理解”的确能短暂缓解内心的苦痛。但鲜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更不必说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于是在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内心的伤口只会变得更深,进一步觉得自己孤立无援。
认知已经陷入扭曲的人很难仅靠自己就完成自我救赎,别人的劝说亦无用,因为“你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他们需要更专业的心理医生来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我虽不知国外心理治疗的普遍水平怎么样,但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真的很不尽人意。坐在医院里的心理医生完全是忙不过来的状态,每个病人的时间极其有限,每次谈话的帮助微乎其微。且完整治疗的费用高昂,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负担的。还有部分医生,根本不愿倾听患者的讲述,草草开药了事,职业素养和水平真的要打上一个问号。
因此在这种条件下,直面自己的内心就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毅力。也不得不说,能在博客这片天地中有限地展示一下自我,真的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精神科医生只是开药机器,甚至有可能是反精神病学主义者,指望他们能看好病很难的。
的确如此。专业的医生也只是辅助治疗,关键根本在于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如果患者自己“装睡”,外界谁都帮不了,所以患者自身的认知改变很重要。
关于医生专业性问题,如果去更加专业的大医院,会区分出心理咨询门诊和精神科门诊两个不同的门诊。心理咨询门诊不负责开药,而是谈话治疗,会用各种心理疗法,需要提前预约时间,一次谈话40-60分钟左右,费用不低,不能走医保报销。精神科门诊不负责谈话治疗,只会通过观察你的动作、表情与询问情况确定病情,只负责开药,主打药物治疗。后者是有处方权的,前者未必会有(有的有有的没有),两者的专攻领域也不同。
并不存在真正的共情,感同身受必须是处于完全相同的境地。我更愿意称之为理解别人的一些困境,人和人面相的环境和具体问题不一样,换一个环境再理解同一件事就天差地别。
所以人如果真正期盼别人共情认同自己,是挺矛盾的,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认可本身就是一种问题。人总渴望别人认可评价自己,那就会陷入怪圈,在原生家庭中被强迫压制,然后转身进入社会讨好别人认可自己。
人只有自尊自爱才能真正的获得平静,先爱自己。然后再爱他人,如果自己不尊重自己,那就会陷入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尊重所有人骄傲自大狂妄而不自知,第二种是内心极度空虚,始终认为别人不尊重自己,陷入一种对社会恐惧的状态,然后脱离社会。
原生家庭的痛苦想要治愈,应该非常难。但是也有很多人能够正确的理解过去那些经历,最难的不是说离开原生家庭的人,最难的是有的人明明成年了,还生活在原生家庭的范围内,不停的被负面消耗,那才是可怕,但凡能脱离出来的,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只能靠自己去慢慢恢复到一个合理的精神状态。
不自爱是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常见的问题,他们希望的是别人爱自己,但是唯独自己不爱自己。我接触过不少案例,工作了依然似乎为了父母而活,父母不爱自己、或者看不起自己,就不想活了。似乎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在于他人的认可,如果别人不认可自己,自己就没有了意义。
的确有不少人成年了工作了,依然在自己糟糕的原生家庭环境里,为了父母而活,但也被父母折磨。这是个死循环,这种情况下的人,我曾建议过可以尝试先独立出来居住。但是对方也总是迈不出这一步,怕父母生气,怕自己没有了父母情感支持会崩溃。本质上就是不愿意自己面对这一切,一直在拖延和逃避现实。
我习惯称这种成年了有工作、生理上成熟、但是物质和精神都没独立的人“没长大”。他们奢求外力能够帮自己解决这一切问题,但是自己却不愿意去主动解决,只能不断的找人诉苦,寻求安慰和共情,然而寻求了很多年,问题越来越严重。
自洽,最融洽。
自助者天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道家的内圣外王
诶嘿,你这总结还真行。不自救的人谁都救不了。
有日子没来,感觉是不是换了主题了。
我是一个愿意独处的人,至少目前看来是这样,我也不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聊得来就多接触,聊不来,就少接触,甚至不接触,感觉这方面和自己性格也有很大关系。
主题没变哈,可能是banner图经常换吧。不在意别人看法挺好,不少有心理问题的太在意别人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