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改变,是件极其痛苦的事。或许你和我一样,都能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对某些人、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看法,而一旦这些看法被挑战,便会涌上来一种莫名的焦虑与抵触情绪。毕竟,改变认知等同于重塑自我,谁会愿意轻易放弃那种熟悉且安全的自我形象呢?
“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揭示了一个事实:现代人身处的信息爆炸的世界,充满了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认知。人们只挑自己能接受的、符合自己既定信念的信息,像是一个自设的过滤器,主动屏蔽掉那些令自己不舒服的内容。这与其说是懒惰,倒不如说是保护机制。因为当个体试图挑战自己的认知时,就相当于在挑战自己曾经引以为豪的“真理”,这让人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那种被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世界观崩塌的感觉。
就像ONO喜欢在自己的博客做的那样,一些复杂的问题他常用与文章核心不符的标题,加粗容易错误理解文章核心的句子,来判断读者是否仔细阅读。这种“社会实验”虽然看起来恶趣味,但是的确能看出一些问题。虽然我没有这么做,但是我也能看出,有哪些人仔细看了我的文章,哪些人只是简单扫了一眼。因为我的文章经常很长,内容也很抽象和复杂,论述过程虽然逻辑上相对通畅,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理解。如果不仔细阅读我的论证过程,也容易误解我想表达的意思。再者我写文章努力不讲废话,导致即使有加粗的内容,未加粗的内容有时也很重要。即使使用某些工具总结,也未必能抓住我论述的核心。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想要批判读者的这种行为,因为这很正常,毕竟每个人的时间有限。所以如果产生误解了,我也经常会详细解释,这种不同观点的交流也是乐趣所在。
立场坚定≠独立思考,也可能是迷信权威
我能想象,在阅读我的文章时,有些人可能会反驳:“你也未必全对吧,你的观点也可能是错的。” 这点我不会否认,我也知道我的认知可能存在漏洞,或者某些地方并不完美。正如每个人都会犯错,认知也是一个逐步修正的过程。但是,我的观点从来不是凭空捏造,在我的角度,我“对得起”我写的文字,而不是我一时的情绪发泄。在写文章选题涉及的内容时,除了基于日常阅读的各种书籍和文献所总结出的知识外,我还会花费大量时间查阅其他关联文献进行核对和佐证,以尽可能确保我的思考不仅局限于个人的片面看法。我的博客,更像是一个思维的实验室,记录我的思索过程。在我看来,正是通过自我质疑与反思,我才能突破固有的认知框架,逐渐接近更真实的理解。
在不了解一个领域时,我一般不发表观点。因为我知道,我发表出来的可能在熟知某些领域的人看来很幼稚或可笑,因为这样的言论必然夹杂着大量不专业的理解和无知带来的刻板印象,同时也会给阅读的人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在互联网各公开平台的评论区中,很多人不具备这种自我反思的能力。一旦了解了一点皮毛的知识,他们就急于发表意见,热衷于宣扬或反对,而不去深究自己的立场是否充分和准确。对于一个不了解的事情,个人虽然有权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但却无法做到相对客观、全面的评价。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假装自己很懂,进行所谓的理性和客观分析,那除了自欺欺人外,毫无意义。
在一些互联网社交平台中,一些人常用“我觉得你这个不对”这类非常主观的表达为自己辩解,或者引用看似简洁、深刻但已经滥用的陈词滥调。还有人转载那些表面有力、实则片面、主观且激进的文章,随便复制粘贴一通,作为自己的“武器”。他们自以为理解了一切,藐视不同意见的人。实际上,这背后经常缺乏深度思考或学术理论的支持。发表立场时,甚至连术语的准确定义都没搞清楚,只是根据术语的字面意思加上自创的解释,自以为是的开始站队。结果一番自我陶醉的解释后,立场的真相立刻暴露,因为从解释中明显可以看出,他们不了解自己所提立场的真实含义,更没有深度思考和了解、学习过相关的领域。
这类人并不是真的在思考,而是迷信某些权威或主流观点。又或者将长期被周围环境被动灌输的刻板印象披上了“个人观点”的外衣,却不是自行学习研究和反思的结果。试问一下自己,发表各种言论之前,是否自行阅读过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文献,还是说只接受了家庭教育、学校义务教育、网络上的零碎信息流的推送,外加个人的臆想、捏造和拼凑?这种认知就像是封闭的小圈子,外面有世界的广阔,而自己却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在他们看来“为何要去接触复杂的思想?面对陌生的挑战,真的是太麻烦了”,待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多舒服。信息茧房的舒适感,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如同“大赦”一般。
在这场信息的“冲击”中,我并不期望每个人都认同我的观点。但至少,我希望别人能够深入审视我的观点,而不是仅停留在“我觉得”这样的主观看法上进行批判。毕竟,“我觉得”只是个人认知的表述,而非用来反驳他人的工具。在批判一件事物时,应当优先依靠理性和逻辑推理主导,否则只是纯粹的释放情绪垃圾。这样做的人多了,互联网自然成了情绪的“垃圾桶”,各大平台的“公厕”外号也因此产生,例如某些平台被称作“男厕”,有些平台被称为“女厕”,甚至还有充斥大量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的“童厕”。人无法凭借个人经验去定义整个世界,需要有勇气面对那些不愿承认的“真相”,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改变认知,意味着接受自我解构的痛苦,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一个全新的自我。
认知改变的痛苦与自我欺骗的短期安慰
认知的改变就像是与自己深埋在内心的偏见、恐惧做斗争的过程。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这个痛苦的过程,哪怕这个过程能带来更深的自我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而这,正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网络世界中,总是看到那些坚守自己偏见的人,他们活得像是穿着“认知盔甲”的战士,不允许任何破坏自己舒适区的东西闯入。
当然,是否选择改变自己的认知是个人的选择。如果当前的认知偏差让自己感到舒适,那不改变也无可厚非,毕竟这是个人的决定,只要不去影响他人、强迫他人的意愿即可。如果坚持自己的偏见并强迫他人,“网暴”就会产生。但矛盾的是,很多时候,当一个人意识到认知偏差已经给自己带来长期的痛苦,却仍然不愿意改变时,便会陷入一种“既想摆脱痛苦,又不愿改变认知”的冲突。这种内心的矛盾加剧了焦虑与困扰,同时他们也常将问题归咎于外界这个“大他者”,尤其是他人。继而产生一种“自己痛苦的根源都是别人和社会的错,自己完全没有错”的“错觉”。为了获得心理安慰,他们会寻求更多和自己一样存在认知偏差的人的共鸣,也是我们常说的同温层效应or回声室效应。然而,这样的安慰其实是自欺欺人的短期逃避,最终仍然无法解决“既要又要”的困境。
在研究某些领域时,尽管我可能极度不认同某本学术书的观点,但我仍然会努力坚持读下去(即使不免有把作者从书里拉出来揍一顿的冲动),并试图分析作者持有这些观点背后的环境和历史因素,而不是一味忽视或排斥。扔掉这本书,两眼一闭就当不存在这固然简单,然而也让自己丧失了获得不同角度观点的可能。
直面自我的不完美,抛弃伪装
我也理解有些人看不惯我的观点,觉得我不够“友好”,或者说得不够“讨喜”。我完全可以迎合大家的喜爱,去发一些喜闻乐见的东西,然而这从来不是这个博客的初衷。正如我过去一贯所说的,如果我不表达真实的自己,那么我的博客的灵魂就死了——变成了一个取悦他人的工具,而不是一个表达思想的场所。做一个“讨喜”的人,必然不能说真话,又或者真话只说一半,有一部分只好不说。而说真话的人,必然在一些人看来会“不讨喜”。然而现实社交中,大家都说客套的“假话”,表演成别人喜闻乐见的人,难道到了网上,还希望见到这样的人吗?对我个人来说,真话永远比空洞的客套话更有价值。谁都可以在社交场合上装作完美的人,然而在这里,我选择面对自己的不完美,选择直面那些让人不愿触碰的痛点。
如果我的文章引发争议,我并不反感。争论本质上是沟通,是思想碰撞的过程,特别是当我对自己的观点有足够信心时,我相信它能经得起考验。如果我的观点存在不足,可能会有更专业的声音提出批评,这正是我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因此,即使是争议较高的话题,我坚持不关闭评论区,因为我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底气面对质疑。然而这也不代表我需要接受不专业、过度情绪化的指责,因为指责的内容是否经过了理性上的深思熟虑,还是基于偏见、无知与刻板印象,是很容易区分出来的。
认知改变的痛苦与抗拒并不是个例,它是普遍的现象。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那面看不见的茧房,阻止着我们触及那些深刻的自我反思。而这厚厚的茧房,正是我们不断维护自己的认知舒适区的代价。而那些勇于质疑、敢于改变的人,才有可能走得更远,走向那个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自我。
本文《认知的冲击与改变——敢于面对自我的不完美》版权由白熊阿丸所有,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如已授权转载,转载请备注文章来源链接: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The-Impact-and-Transformation-of-Cognition-The-Courage-to-Confront-the-Imperfections-of-the-Self.html
B站就是未成年厕所 但我却有大会员.
你太直接了哈哈哈哈(/ω\)
独立思考挺难的,由其是现在这个网络环境
是的,所以如果自己舒服到无所谓。如果因为放弃独立思考,因为认知偏差产生了困扰,那就得自己选择跳出,去努力接触不一样的内容。
现在时代好啊!多接触接触人,认知会不断地增加,视野才能宽。
是的。也看接触哪些人,就像是楼下的大爷大妈们一般不会混入年轻人群体,思维也自然被局限在里面。这个举例或许有点过了哈哈哈哈。
都有智者哈,有时候聊聊经历还是挺不错的。
一些人有认知偏差还去批判别人,真的很讨厌,说什么都油盐不进。管好自己不好吗,非要出来评判别人。
是的,这就很烦人。这两天我也恰好遇到有人到处宣传什么反对女性平权,一天给我发几十条私信,说女性得寸进尺竟然妄图获得与男性一样的权利,说什么女性天生就应该听男性的,应该好好养家遵守妇德,无语至极。
很多人要的不是真相,也不是直面自己,这些都太需要勇气了。
是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可厚非,只要别用自己有问题的那一套逼迫别人就行。
期待下一个作品!
谢谢来访~
这个话题不好说感觉
但是我感觉只能改变自己,放弃改变任何人,包括以后如果有了小孩子。只能大方向不那么偏就行。
改变的话就是适应环境形式等等,不然不在社会中才能真我。
的确如此。所以我阐述我是如何约束我自己的,别人的话有认知偏差如果自我感觉良好也行,关键是有人自己认知有问题非要去管别人、逼迫他人、攻击他人。除此之外,正如文章我所说,还有人因为认知偏差导致生活在痛苦里,但是不愿意去改变,却想要脱离痛苦,既要又要的心态也挺矛盾的。
认清自己的不完美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不夸大其辞 不浮夸 做个坦坦荡荡的人 挺好
是这样的,问心无愧就行。
早晨好,根据我博文的评论您可是凌晨4点左右完成这篇稿件的哈。佩服您的毅力,博文我看完后再来评论。
祝您开心、顺心、舒心。
谢谢来访,睡得晚醒的也晚,习惯了|´・ω・)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