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由意志、痛苦与宗教,总有人喜欢站在一个方便又安全的立场,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一种舒适的偏见。宗教是坏的?因为极端主义、邪教和历史上的种种血腥。宗教是好的?因为爱人如己、平等博爱和救死扶伤。这种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看似坚决有力,实则是一种懒惰。人类世界的复杂,绝非几句标签就能概括。
先说痛苦。基督教教义中,神并不创造痛苦,痛苦的根源在于人。在于人的什么?在于人的自由意志。这话一听就让人不舒服,仿佛所有的苦难都该自己扛。可换个角度想:正因为人类拥有选择权,才有可能做错,才会为人类自己的恶行承担后果。这是一份令人胆寒的责任。自由意志是把双刃剑,它让人们能够爱他人,也让人们能伤害他人。问题不在于这把剑本身,而在于握剑的人。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被判定为自由,因此对一切行为负责。自由意志是一种无法逃避的诅咒,它让人类拥有选择权,也让我们必须为每一个选择承担后果。而宗教,只是这个复杂选择中的一个维度。当有人拿着这把剑做了恶,就开始有人怪剑不好了。宗教也一样,作为一种观念体系,本身是中性的。问题在于解读与实际操作。有人用宗教治愈创伤,有人用宗教制造创伤;有人在教义中找到包容与爱,有人用教义来排斥与仇恨。极端主义和邪教的产生,从来不是宗教本身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人性中的贪婪、自私、操控欲、对权力的渴望,这些才是歪曲信仰的根本。
举个例子。抗战时期,很多传教士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中国平民1。有人会说:这是为了传播西方价值观,是文化侵略。但这些人忘了一个基本事实:说这些话的人救过谁吗?在键盘上敲敲字、发表几句愤世嫉俗的批评,远比实际行动轻松得多。而这些传教士,不但救人,还把自己的生命置于险境。目的可以被怀疑,但行动本身却是赤裸裸的善。
再看宗教带来的正面成果。人人生而平等,这一基督教观念已成为现代人权的基石2。洛克在《政府论》中强调的自然权利观,与基督教教义中的“人皆按神的形象所造”密切相关。这种观念催生了启蒙运动,进而奠定了现代民主制度与人权理论。双休日的普及3、婚姻与爱的理念4、孤儿院制度化起源5、现代化医院的设立6、公元纪年的使用7、现代科学的起源8、甚至各种哲学思想和各种“主义”9——这些文化成果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却很少有人愿意承认其中的宗教根源。通识教育中的“去宗教化”更是让人不知道很多概念的起源为何,下意识会把“宗教”与“落后无知”强行绑定。享受着这些成果时,人们绝口不提其来源;但一提到宗教的负面事件,又恨不得把整套信仰体系打入冷宫。这种“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的行为,何其讽刺。
精神分析领域中,不同的学者对于宗教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佛洛依德认为宗教是一种集体的“幻想”,它起源于人类的原始冲动和对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的恐惧,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防御机制,是人类对焦虑、死亡以及对不可知的恐惧的一种补偿。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普遍的强迫神经症”,是人类通过“妄想性地重塑现实”来保护自己免受痛苦的大众妄想。但荣格认为,宗教不仅是冲动和冲突的投射,而且是人类心灵中的原型的表达。这些原型是我们心灵深层的普遍结构,宗教象征着这些原型的具象化,具有治愈和整合的功能,能够帮助个体通过与集体无意识的联系,最终达到心理的整合与自我实现。
拉康认为,宗教是一种将“大他者”(the Big Other)符号化的系统,通过法律、禁令和信仰体系来体现社会、文化和语言中支配个体存在的外部秩序和规范。这种符号化过程不仅限于宗教本身,还涉及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构建。作为象征性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关涉个体如何在语言和社会规范中确立自身位置。拉康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在符号世界中展开的,而宗教正是这一符号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是信仰体系,更是一种伦理实践,通过符号化将道德法则内化为个体的自我认同。
这种理解上的差异,正是说明了宗教与文化的复杂性。除此之外,宗教经典的解读也永远是多样的,区别在于你往“好”的方向解读,还是往“坏”的方向解读。正如我之前文章所说,语言的局限性与文本的开放性,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投射与偏见。
当然,我并不打算把宗教神圣化。宗教也曾被利用,成为压迫、战争和不公的工具,如同我在批评极端基督徒时文末所引用的那句话一样。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在承认这些黑暗的同时,也看到其光明?偏见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让人失去辨别力,把所有问题归咎于一个便利的靶子,而不去深究问题真正的根源。
自由意志带来了选择,也带来了责任。而正是这种责任,让人类社会显得如此复杂。宗教作为一种工具,能够激发人性中的善,也能够放大人性中的恶。那些将宗教简单归为善或恶的人,通常是逃避了复杂性的懒人。信仰的存在,不应成为人类推卸责任的借口,也不该被妖魔化成一切恶行的根源。最终人们不得不承认:痛苦源于人性,选择源于自由意志。宗教是工具,用于疗愈或伤害,取决于握住它的人。任何信仰体系都有被扭曲的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本身就该被否定。否定宗教,并不能消除人性的恶;承认宗教的善,也不意味着忽视其历史中的黑暗。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激烈的立场,而是更深刻的思考。
注释与参考资料
- 约翰马吉,美国圣公会牧师,传教士,南京大屠杀时期救助大量中国平民和伤兵,并拍摄胶片成为日军大屠杀铁证。雷鸣远,比利时籍天主教遣使会神父,1927年加入中国国籍,在中日战争初期,他组织救济团队,救治中国各地平民。彭永恩,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在徐州的38年中,他通过教会学校、医院等避护所,拯救了几千名徐州妇孺,被誉为“徐州拉贝”。饶家驹,法国籍耶稣会传教士,1937年在上海与上海市市长俞鸿钧合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难民安全区“饶家驹区”。艾伟德,山西阳城的女传教士,在战乱时期收留了94个孩子,并护送他们前往西安。艾得理牧师,在河南的英国传教士,独自一人镇守大门,保护中国人免遭日军杀害。英勇的传教士数量太多,本文无法一一列举。 ↩
- 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最初源自新教对《圣经》的解读。新教改革运动反对天主教对宗教的垄断,强调每个人都是神的创造,拥有与上帝之间的直接联系和平等地位。这一思想最早体现在美国《独立宣言》中,杰斐逊在宣言中使用的"造物主赋予"概念,本质上是新教自然神论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融合(至今美国总统在就职宣誓时依然会将一只手按在《圣经》上)。二战后,这一概念在各方的努力下,由美国32任总统罗斯福的妻子安娜·埃莉诺·罗斯福作为人权委员会的主席牵头,去除其宗教色彩,将条款世俗化,成为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中的核心内容,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 ↩
- 犹太教的安息日传统(即每周的第七天,通常是星期六)用来纪念上帝的创造和休息。然而,因为基督教的发展,基督徒逐渐将安息日的庆祝日从星期六转移到了星期天,认为这一天是耶稣复活的日子,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星期日(礼拜天)也成了固定礼拜的日子。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厂的运作变得越来越集中化,工人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逐渐受到关注。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基督教国家,许多基督教教会和社会运动开始提倡星期六和星期天作为休息日,给予工人更多的时间休息。1994年以前,中国的劳动法要求一周工作六天,为了与国际接轨,且双休也符合中国发展的需要,开始了双休制度。 ↩
- 参考《从历史文化与个人经历浅谈--究竟什么是爱》一文。 ↩
- 基督教强调对穷人、孤儿、寡妇和病弱者的关怀,早期基督教会的领袖和修道院就积极参与帮助社会中弱势群体。基督教圣经中的教义,如《圣经》中关于“爱人如己”的教导,促使基督教信徒积极开展慈善工作,包括为孤儿提供庇护和抚养。孤儿院的制度化起源于公元4世纪,与基督教合法化(313年《米兰敕令》)后教会慈善体系的完善密切相关。很多修道院开设了孤儿院,提供食物、住所和教育,帮助这些儿童成长。随着基督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孤儿院逐渐在欧洲和其他地区的教会和修道院中设立,成为对孤儿提供长期关爱和抚养的机构。在中国本土,古代也有类似孤儿院的救济设施,如唐朝武则天时期全国佛教寺院组织救济机构“悲田养病坊”,宋朝开始官家开办“慈幼局”。元代起废止官办的“慈幼局”,类似职能由民间组织继续承担。明清期间重设官办救济设施,但专业性不及宋代。晚清时期,基督教组织开始在华设立育婴堂、孤儿院,这些机构填补了晚清社会动荡中的救济缺口,如上海土山湾孤儿院为1864年由法国耶稣会建立。但当时的基督教孤儿院常因收养弃婴与本土习俗(如溺婴、重男轻女)冲突,也导致了这些机构有时遭遇文化和社会的抵制,部分机构被质疑“以慈善为名行传教之实”。民国时期,基督教依然承担着各种社会福利活动,如中华基督教会汕头区会曾接办并恢复了盐灶孤儿教养院等等。总体而言,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的视角下,宗教在孤儿院设立上贡献了不少的力量。虽然现代社会的福利体系逐渐由政府主导,但宗教组织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许多贫困和冲突地区最早提供援助的力量之一。在战乱、自然灾害以及经济困境的背景下,宗教慈善团体常常比政府先一步提供庇护、食物、教育等基本生存资源。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组织通过孤儿院、救济站、医疗设施等形式,帮助了无数无家可归的儿童和弱势群体。这种行动不仅在短期内缓解了困境,也在长期中对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即使是现代中国社会,宗教依然承担着很多社会服务活动,如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助残扶贫、助困资学、灾害救助、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一些地方性的基督教教会和个人也成立了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如上海基督教两会于2015年成立上海天爱公益基金会。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鼓励宗教界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强调税收减免、政府资助等政策支持。2017年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进一步强化了宗教团体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明确了其在扶贫济困、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方面的责任。我个人所认识的一些基督徒,其目前所在的教会也依然承担着抚养孤儿的责任。 ↩
- 现代化医院的设立与基督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特别是在基督教传统中的慈善精神和对病人、贫弱群体的关怀上。在基督教教义中,耶稣提倡对病人和弱者的关爱,认为照顾病人是神圣的任务。这种教义直接影响了基督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包括医院的设立。早期的欧洲的医院多由教会或修道院创办,主要承担病人的照料和护理工作。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医院逐渐转变为以医学为主导的专业机构,形成了目前的现代化医院。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讨论的是国际上现代化医院的起源,而非各国传统医院的起源。在中国本土,鸦片战争后,西医传入中国,教会医院开始在中国逐步设立。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了最早的中西医结合医院。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西医院“博济医院”。1869年,美国长老教会的传教士道济来到中国后,发现当时的接生方法非常落后,导致许多婴儿出生几天后就夭折,大哭一场,回到美国后花了8年时间在各地募款,最终为中国建立了一所妇产医院。医院于1880年秋季开始建设,并于1885年正式成立“妇婴专科医院”,1917年更名为“道济医院”。该医院是北京市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主要专注于妇产科。医院在推广现代接生方法、开展疫苗接种和培训中国医务人员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道济医院被北京市政府接管,并改为北京市第六医院。这些医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医院的起步。直到1949年,中国全国教会医院总数超过340所。1949年后,政府逐步接管教会医院,经历国有化、合并重组、更名升级等方式转型,如南京鼓楼医院(原基督医院/俗称马林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原协和医学堂)、四川华西医院(原四川红十字会福音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原博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原广慈医院/圣玛利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原山东基督教大学医科)、湘雅医院(原雅礼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原汉口仁济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博习医院)、北京市第六医院(原道济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公济医院)等等太多无法列举完。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最好的三甲医院”中,前身为教会医院的占比极高,例如“东齐鲁、西华西、北协和、南湘雅”四大名院均属此列。教会医院引入了现代西医体系,推动了中国医疗从传统“坐堂医”向制度化医院的转型,其建立的医学院校(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和护理教育体系,为新中国培养了首批专业医疗人才。 ↩
- 国务院官网“中国政府网”介绍公元纪年时直接用了“耶稣基督”的概念来说明,以下内容来自于中国政府网的介绍: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公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年)。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则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这种纪年体系开始在欧洲各国采用。 ↩
- 现代科学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基督教世界观的产物。在中世纪,基督教教义强调上帝创造了一个有序的宇宙,这一思想为后来的科学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统一的框架。当时的基督教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所有现象都遵循上帝设定的规律,这种观念促进了科学研究的普遍性和广泛性。通过将自然界视为上帝的创造物,而非神秘不可知的力量,这种自然观帮助科学家们摆脱了迷信,能够更加客观地研究自然现象。许多早期的科学家认为,揭示上帝所创造世界的奥秘,实际上也是理解上帝自身的方式。因此,探索自然界的规律成为他们的动力之一。在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许多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其信仰深受基督教影响。牛顿便坚信上帝创造了这个宇宙,并试图通过数学公式揭示上帝设计的宇宙法则。他的“自然神学”观念正是这一思潮的体现,科学被视为探寻上帝创造的工具。随着科学不断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科学逐渐脱离了宗教的框架,成为独立的、以实证为基础的学科。 ↩
- 典型的如资本主义,可参考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除此之外还有康德道德哲学、黑格尔历史哲学、存在主义、个人主义、普遍主义、平等主义等等均有很强的影响与关联。 ↩
本文《自由意志、痛苦与宗教》版权由白熊阿丸所有,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如已授权转载,转载请备注文章来源链接: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Free-Will-Suffering-and-Religion.html
非常凑巧,我刚梳理了和朋友关于基督教的一些浅显讨论,写了一些困惑和疑问。如果你有时间,可以移步来看一下我的梳理,也许也能给我一些建议和意见。我觉得好与不好都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其实没有过于较真的必要。
这个对话角度挺好的。我看完了,由于有500字限制,所以就在这里回复你。下面是我根据我自己的感受与所学进行的解释:
1、关于上帝的全知、全能与全善:上帝的“全知”源于祂是宇宙的创造者与维持者,所有人类所感知的事物与现象,都是在祂的掌控与设计之下,因此祂具备对一切事物的全知。“全能”则体现在祂创造并维持宇宙的所有规律,祂的能力无所不包,任何事情都在祂的能力范围内。若人类认为某些事情超出了上帝的能力,那是因为人类的认知有局限,未能理解上帝的全能。至于“全善”,这并非指人类常见的道德判断中的“善恶”概念,而是指作为真理的化身,上帝的每一行为都符合真理与正确,真理本身即是善。上帝不必去解决人类主观认知中的“恶”,因为人类的善恶判断是在上帝所设定的真理框架之内的,并不代表上帝行为中的任何失误或错误。
2、上帝的不可完全认知:上帝的本质超越了人类有限的认知范围,所有关于上帝的理解都必然受到人类主观经验的局限。我们对上帝的理解无法达到完全准确的层面,任何关于上帝的认识,都受到人类语言和认知结构的限制。至于为何上帝不解决某些看似“不合理”的事物,这些所谓的不合理、错误或邪恶,仅仅是基于人类的主观看法,并非上帝所认为的“恶”。信仰的核心在于人类承认上帝超越了自己的理解,无法简单从人类经验的角度去衡量或质疑上帝的行为。
3、圣经中上帝神格化到人格化的转变:在圣经中,上帝的形象从初期的神格化逐步转变为更加人格化的呈现,在《新约》中,耶稣基督的出现使得上帝的性格得以具象化,展现出愤怒、喜悦、怜悯等人类情感。即使如此,这些“人格化”的特征依然更多是修辞性的表达,是为了让信徒能够更容易理解上帝与人类的关系,而非表示上帝有与人类相同的本质。也就是说,这些情感描写应该被视为比喻与象征,而非字面上的人类情感。
4、自由意志与上帝的主权:在神学角度中看来,上帝赋予人类自由意志,使得人类能够在道德与思想上作出选择。这种自由意志是上帝创造的基础之一,然而上帝依然高于人类的自由意志,祂有能力干预或改变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但祂选择尊重人类的自由选择。上帝未强迫人类去做某些事,并不表示着祂无法做到这一点,而是祂的尊重和宽容体现了祂的至高主权。无需过多争论为何上帝选择不干预人类的选择,因为上帝赋予自由意志本身在人类角度看来就是一种爱,而这一点也表明了上帝并非仅为了控制世界而存在。
5、逻辑、事实与上帝的关系:逻辑与事实是人类理性层面所能感知与理解的概念,然而上帝的存在超越了人类的理性框架,正是如此,理性与逻辑并不足以证明或反驳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本质无法完全纳入人类的认知体系,所有关于上帝的比喻与推理,都只能以有限的视角进行表达,容易导致概念的扭曲。可以类比为人类通过二维或三维的投影来理解四维空间,这种方法有助于理解,但本质上它仍无法准确地传达四维的完整特征。同理,任何关于上帝的比喻和类比都是有限的、具有误导性的。
6、信仰的本质与经验:真实的信仰并非通过外部经验或证据来验证的,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确信,这种确信不是人人都有的,只有一部分人有。有这种确信的人,就像“人类相信自己存在”一样,非常自然,无需额外证明,也无法言语准确表明。信仰上帝是一种无法完全通过语言表达的内在认定,超越了理性证明的范畴。试图通过外部经验去验证上帝的存在,实际上是从内心否定了信仰上帝的本质。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真正信仰上帝时,这种信仰并非建立在对奇迹或特殊体验的依赖上,而是根植于对上帝存在的认定。因此,我并不试图向不信者证明上帝的存在,因为信仰本身是一种内在的体验,若上帝愿意让某些人相信(让人切实认知到),他们将自然而然地信仰上帝。对于那些主动寻求理解的非信徒,我愿意提供帮助。不信的人,我尊重,更不会强迫对方相信。
你好!
非常感谢你的耐心回答,总结的很棒!
1. 如你所说,上帝全知,却不完全告诉我们(很多人把科学未尽的事情归因在上帝的超验)。上帝全能,却不控制世界(给了我们自由意志并尊重我们的选择)。上帝全善,却只是体现真理(人类的善恶并不影响真理的体现)。“上帝不必去解决人类主观认知中的 “恶”,因为人类的善恶判断是在上帝所设定的真理框架之内的,并不代表上帝行为中的任何失误或错误“。这才是细思极恐的地方,我们信仰这样一位上帝与不信仰还有什么区别呢?
2. 既然上帝甚至远远大于超验,ta就事实上上成了“房间里的大象”,成了人人都可以宣称的事情。
3. “人格化”确实像是一种妥协。如果有的话,上帝必然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如果是抽象的存在,我们就来到了第1点的问题。上帝全知全能全善,且不像慈爱老爷爷那样在乎和干涉我们的幸福与痛苦,那信仰与不信仰好像也没有什么区别。
4. 同样的,自由意志的存在意味着上帝给我们自由,同样是第1点和第3点里的问题。
5. 既然人类的理性和逻辑都不能认识上帝,问题就来到第2点,除了圣经里的“宣称”,我们无法认识上帝。
6. 无意冒犯,既然如此,如果某个人看不到我宣称的房间里的大象,我是不是同样可以认为,并不是大象不存在,而只是他从“内心否定了相信有大象”。
所以,你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开始坚定信仰”上帝"的呢?
ps, 有什么办法放开 twikoo 评论的字数限制吗? 0.0
祝,开心顺利~
Mioz
感谢回复,问题有点多我一个个回答:
1. 我们信仰这样一位上帝与不信仰还有什么区别呢?
回答:信仰不是一种功利性的行为,而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如果因为信仰后获得某些好处,才去选择“相信”,这不是真正的信仰,如同求佛烧香求保佑等迷信活动一般。一个人天生就认为神存在(或者相信存在某一个造物主),那这是刻在内心里根深蒂固的认知,也就不存在“选择”的问题。这就像是坚定的异性恋者不会考虑去和同性在一起生活一样,如果个人存在“选择”是否和同性交往,就代表其不是真的异性恋,而是双性恋或者深柜的同性恋。所以我不认同某些基督徒,是为了死后去天堂而选择相信上帝存在,这种信仰我认为是“假信”。也因此更反对有人说“不信就下地狱”这种言论,通过“恐吓”得到的信仰,不是真的信仰。
2. 既然上帝甚至远远大于超验,ta 就事实上上成了 “房间里的大象”,成了人人都可以宣称的事情。
回答:这个问题涉及对上帝的不同定义和理解。从信仰上帝的人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存在和宇宙的存在本身就是上帝存在的真实证明。在这种观点中,世界并非由无数极小概率的巧合事件产生,而是在某种无法完全表述的规律或未知力量下必然形成。因此,神的存在为宇宙和一切事物赋予了意义。对于信仰者而言,若上帝不存在,宇宙和一切事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所有的存在将陷入虚无。因此,神的存在被视为无可置疑且无所不在的基础。在有神论者看来,上帝的存在无需进一步证明,因为信仰者认为不信者只是“看不见”或者“选择性忽视”这一事实。
然而,无神论者则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我们所感知和接触的现象与存在,都是自然而然、没有外部神性起源的。对于无神论者而言,存在本身即为终极的现实,不需要借助神的存在来赋予其意义和解释。在这一立场下,宇宙和一切事物的存在被视为无源之源,客观且独立于神的存在之外。然而,无神论者也面临着如何解释这些事物“为什么存在”以及“因何而存在”的问题。一些人将这一现象归结为巧合和概率,认为宇宙的运行和存在可以通过自然法则和随机事件来解释。
3. “人格化” 确实像是一种妥协。如果有的话,上帝必然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如果是抽象的存在,我们就来到了第 1 点的问题。上帝全知全能全善,且不像慈爱老爷爷那样在乎和干涉我们的幸福与痛苦,那信仰与不信仰好像也没有什么区别。
回答:将上帝“人格化”是一种常见的解读方式,但它实际上直接导致大量“非信徒”对信仰的误解。如你所说将上帝视为一个“慈爱老爷爷”,认为祂“关心并干涉我们的幸福与痛苦”,但这种看法其实反映了对信仰的一种偏见。
例如,在旧约中,上帝展现出一种不同于“慈爱老爷爷”的形象。祂因为“愤怒”而发洪水毁灭世界,或因不满而用灾难毁灭某些城镇。从这些故事中看,神的行为似乎显得残酷和无情,但如果我们从更抽象的角度看待这些故事,把上帝的行为理解为自然灾害或更大层面的法则力量干预,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正因为如此,我一直反对过度人格化的上帝解读。人格化的上帝是人类投射的“美好错觉”,是我们试图通过人类化的比喻和拟人化的语言来理解无法用人类经验完全表达的神性。圣经和其他宗教经典中也使用了“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使人类能够在有限的认知范围内理解神的行为,但这也直接导致大量误解。我认为应该谨慎地看待将上帝过度人格化的倾向,以免把有限的认知投射到无限的神性上。
关于你说的“信仰与不信仰好像也没有什么区别”,回到我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这里不重复叙述。
4. 同样的,自由意志的存在意味着上帝给我们自由,同样是第 1 点和第 3 点里的问题。
略,无需回答,前文提到了。
5. 既然人类的理性和逻辑都不能认识上帝,问题就来到第 2 点,除了圣经里的 “宣称”,我们无法认识上帝。
回答:回到第2点的回答,不重复叙述。
6. 无意冒犯,既然如此,如果某个人看不到我宣称的房间里的大象,我是不是同样可以认为,并不是大象不存在,而只是他从 “内心否定了相信有大象”。
回答:虽然有一点意思get到了,但是这个比喻并不恰当。因为大象作为一个具体的生命体,它独立于你和我之外存在,并不高于你,也不掌控你,并不会影响或决定我们的存在。而上帝作为信仰中的存在,被认为是决定和支撑我们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存在的根源和意义。在这种意义上,上帝的存在不是单纯依赖于人的认知或是否“相信”,而是某种决定性的、内在于一切事物的存在。所以在信徒看来,神明明在这,在你所及所感所触的一切范围内,不是你看不见,而是你选择不去看。世界万物存在、宇宙定理存在、真理存在就是神的直接证明。所以神并非是“你房间里的大象”,而是你身在屋内,却否认“屋子存在”,因为你无法从外部看到这个屋子,你在屋子里面就宣称屋子不存在。有点类似于“不识庐山真面目,此缘生在此山中”的含义。
你应当举例出有类似的概念,一个未知的存在,是决定了你的存在,且是你存在的基础,你如何去反驳其存在的问题。你提到的“房间里的大象”比喻更像是对某种独立于自身之外具体存在的怀疑或否定,但上帝的存在与其不同。信仰者认为,神并不仅是外在的存在,而是与我们的存在紧密相连,并赋予一切意义。如果某人否认神的存在,这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他“内心否定了相信”,因为在宗教信仰中,神的存在不仅是信仰的结果,而是现实的一部分,神不存在,世界就不存在,人也不存在。与之不同的是,大象作为具体、可感知的存在,是否被某个人看到或否认,完全是基于该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能力。
因此,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是否能看见“房间里的大象”,而是在于对上帝存在的理解:上帝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不完全依赖于个人的看见与否,而是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存在,赋予宇宙和生命意义。
另外补充说明,神的定义也是很多样的。一种常见的理解认为,神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造物主,祂创造并维持宇宙的运作,是否具备意识则取决于不同的信仰体系。神被视为超越一切存在的存在,是宇宙的起源和法则的制定者。
也有一些信仰认为神无处不在,渗透于每个事物、每个物体和每个人之中,甚至认为每个生命体本身都是神的一部分。神不仅是外在的创造者,而且是融入并赋予一切事物生命与意义,成为宇宙的一种内在力量。
还有人认为宇宙的定理和自然法则本身就是神的一部分,神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实体,而是宇宙和自然法则的体现,是万物秩序和存在的根基。
我个人不偏向于上述任何一种解释,我只认定其存在。
所以,你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开始坚定信仰“上帝”的呢?
回答:我的信仰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原因”。从小开始,我就自然地接受并认同上帝的存在。这种认知就像人类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那种感觉一样,神的存在对我来说是与生俱来的直觉。我并没有经历过某种特殊事件或推理过程,而是本能地感觉到神的存在。至于这个神是否就是特定宗教中所描述的那位神,这一点我并不确定,因此仍然有许多疑问和探索。信仰的核心对于我来说,更多是对某种超越力量的直觉认同,而不是基于某种外部论证或经历。
ps, 有什么办法放开 twikoo 评论的字数限制吗? 0.0
回答:我没用过诶,不清楚
感谢你的一一回复。
我简单理解,你信仰的神更偏向于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为万物因、又以万物为刍狗的至高法则、抽象存在,是吗?
1. “我们信仰这样一位上帝与不信仰还有什么区别呢?”
我这里并不是在讨论功利性。我是在讨论信仰的必要性。我信和不信又有什么区别,于神又有什么区别呢?不信神,物质世界不会坍塌,物理规律不会错乱,人类也不会道德崩坏。
2. “因此,神的存在被视为无可置疑且无所不在的基础。在有神论者看来,上帝的存在无需进一步证明“
其实这个并没有回答我的疑惑。既然对于有神论者看来,上帝的存在无需进一步证明。如果我现在宣称我是有神论,且神以某种方式感召我,告诉了一个数字,“42”。你怎么看我说的这个事情呢?你知道,我无需证明我这个宣称。
3. 这一点我其实也是在以“有神的必要性”来回应你的回答。或许那句有名的“如非必要,勿增实体”可以表达一二。如果神和我们互不影响,信神的存在和不信神的存在又有什么分别呢?
6. “房间里的大象”只是一种简化举例,想表达你无法向任何人说明神的任何存在痕迹。你可以会说,世界万物都是神存在的痕迹,我也可以说世界万物都和神没有关系。关键就在这里,如果”世界万物和神没有关系“这种观点也是完全可行的(以某种科学的解释),你又怎么说明”世界万物都是神存在的痕迹“这种观点的必要性呢?
我的举例不在于能不能看见,这是个抽象的举例。关键在与“有神”这个知识没有办法可靠传递。
“这种认知就像人类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那种感觉一样,神的存在对我来说是与生俱来的直觉。”
如你所说,“这是与生俱来的直觉”,同样的,如果我告诉你,我也是与生俱来的直觉,神告诉我ta就是“42”,世间万物的本质是“42”。我该怎么把这个知识传递给你呢?你相信吗?
问:我简单理解,你信仰的神更偏向于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为万物因、又以万物为刍狗的至高法则、抽象存在,是吗?
回答:是的,但刍狗概念很怪,不建议如此表述。
问:我这里并不是在讨论功利性。我是在讨论信仰的必要性。我信和不信又有什么区别,于神又有什么区别呢?不信神,物质世界不会坍塌,物理规律不会错乱,人类也不会道德崩坏。
回答:谈一个东西是否必要,本身就是有功利性偏好的行为,即使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如果不觉得有问题,那么这句话反过来说,没有必要就不去信,这不是很怪吗?认为神存在的人看来,神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不是其认为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而是其确确实实能切身感知到的存在。只是不信的人看不到、感知不到、或者选择不去看,具体如何理解每个人有自己的差异。在有神论者看来,一个客观事实摆在眼前,无神论者却告诉你“你所信仰的神不存在”,这本身就是很怪的事情。就像有人宣称,精神世界不存在、人的思维不存在一样,在B看来,的确A的精神世界不存在,因为B看来A的思维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A自己是确实知道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维“的的确确存在“的。
问:其实这个并没有回答我的疑惑。既然对于有神论者看来,上帝的存在无需进一步证明。如果我现在宣称我是有神论,且神以某种方式感召我,告诉了一个数字,“42”。你怎么看我说的这个事情呢?你知道,我无需证明我这个宣称。
回答:我不会认同这种莫名其妙、无法解读、神神秘秘的神迹。如果神迹确实来自于神,它应该具备某种明确性,使人能够理解或至少有一种方式去理解,而不是让人感到困惑或模棱两可。毕竟,假如神的目的是传达某种信息或者启示,神迹应该是有意图的,不应让人陷入迷茫,反而应该帮助人更接近真理或信仰的理解。如果我遇到了这种模棱两可无法解读的神迹,我会优先就医,我会认为我精神出现了问题。如果是他人遇到了,他自己也无法解读,并因此困扰,我也会优先让其就医。当然,如果所谓的神迹不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实质性的危害,无需管他。
问:这一点我其实也是在以 “有神的必要性” 来回应你的回答。或许那句有名的 “如非必要,勿增实体” 可以表达一二。如果神和我们互不影响,信神的存在和不信神的存在又有什么分别呢?
回答: “如非必要,勿增实体”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物质世界的简化解释,特别在科学理论中,它是一种追求简洁性和最少假设的原则,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然而,在信仰层面,这一原则并不适用,因为信仰关乎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无法简单地通过物质世界的简化来判断其必要性。当我们只关注物质世界时,的确容易认为信神与不信神不会影响物质世界的存在,因此认为信仰不具有“必要性”。但这种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视角,它过于关注物质层面的得失,忽视了信仰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影响。对于有神论者来说,神的存在不仅关乎物质世界的运作,更是一种与个人的精神寄托、道德准则、内心认同和生命意义密切相关。神的存在赋予信徒生活的意义和方向,这种意义超越了物质世界的规律,影响的是信徒的精神和行为。世界的存在并不因个人信仰的改变而改变,但对有神论者而言,神的存在是客观的,区别在于是否选择相信这一客观现实。无神论者通常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世界由物质组成并受其支配;而有神论者则认为,物质只是人类认知的“表象”或“低层次”存在,真正的“高层次”是精神世界、看不见的力量,甚至是神的存在,如真理、法则等等,都位于高层次精神世界。这些概念存在,但是在物质世界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很重要,决定了物质世界。
问:“房间里的大象” 只是一种简化举例,想表达你无法向任何人说明神的任何存在痕迹。你可以会说,世界万物都是神存在的痕迹,我也可以说世界万物都和神没有关系。关键就在这里,如果” 世界万物和神没有关系 “这种观点也是完全可行的(以某种科学的解释),你又怎么说明” 世界万物都是神存在的痕迹 “这种观点的必要性呢?
回答:为什么要假设“有神论者一定要去证明神的存在”呢?如果你仔细看过我的文章,你会发现,我从来没有试图证明神是否存在。我的文章更多的是在“描述”我的内心世界。我一直强调,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无法用语言完全证明神的存在或不存在。我所描述的“神的存在”,是一种内在的直觉,这种感受虽然对我来说是切实的,却无法通过语言和逻辑完全传达给他人。它是一种高维度的感知,无法被简单表达(我过去的文章提到过语言的局限性)。每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感知,难道不也是一种精神世界的探索和直觉吗?我的表述并非为了“说服”无神论者接受“神存在”,而是为了让无神论者对有神论者保持“尊重”,不带偏见去评价和否定。这是一种“描述性”的表达,代表的是我内心的信念,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去“证明”神的存在与否。不必过于纠结于此,过度执着于辩论只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问:我的举例不在于能不能看见,这是个抽象的举例。关键在与 “有神” 这个知识没有办法可靠传递。
回答:不需要“传递”,因为我一直认为,信神的人本来就相信神的存在,而不信的人本来就不信。无法通过语言和论证让别人从不信转变为信,或者从信转变为不信。如果有人声称自己从信变为不信,或者从不信变为信,那可能有两个原因:1、他们本质是信的,但是对神的定义不清晰导致不信,2、他们的信仰变动是出于功利性的考虑,比如信仰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物质上的得失,这种本质是一种不信。
问:如你所说,“这是与生俱来的直觉”,同样的,如果我告诉你,我也是与生俱来的直觉,神告诉我 ta 就是 “42”,世间万物的本质是 “42”。我该怎么把这个知识传递给你呢?你相信吗?
回答:我相信你也是与生俱来的直觉,因此我认为“相信”本身不需要传递。所以我很厌恶信神的人对坚定的不信者传教这种行为(甚至我最近拉黑了好几个强制传教的人,因为我觉得魔怔了),也厌恶坚定的不信者对信神的人传达贬低对方的观念。如上一条所说,不信就是不信,信就是信,区别在于是真信还是假信。以我为例,如果有人对信仰感兴趣,找我问了,我可以去提供帮助。我周围的人,如果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那我半句话都不会主动说。我写文章只是为了消除“偏见”,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而非是“传教”,更不是让人去相信我所说的一切。即使不理解,但需要保持尊重。
感谢你的耐心回复。
虽然我自觉自己的问题依然没有结论,但是我想我理解了你的表达。
既然关于你的“神”的“信息”无法由你传递给我,我其实无法真正准确理解到你的“神”。
即使有一天,“神”启示了我,我也无法验证ta是不是现在你相信的那个“神”。想必这个讨论已经结束了。
再次感谢你的耐心回复。
由衷希望你闪闪发光,顺顺利利~|
而且不需要和有偏见的人作认真讨论。无论你相信什么,都希望你闪闪发光,顺顺利利呀~
是的,我在另一篇文章《认知的冲击与改变》也谈了这个话题。我说归说,别人有偏见,看不看是对方的事,我问心无愧即可。
非常凑巧哎,我刚梳理了一下和朋友关于基督教的讨论,今天就偶然看到了你的文章。我感觉吧,自由意志在宗教里主要是用来规避“全能”的bug的。至于好与不好,我理解都只是价值判断。我其实挺多疑惑的。也许你有空可以看看我的梳理,然后给我一些建议。
关于自由意志和规避全能bug,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误解。在神学讨论中,一种常见的看法是,全能并不表示着强制控制每个细节,而是代表着上帝的能力无限,祂的选择是“自愿不干预”自由意志,而不是缺乏能力。至于为什么上帝不干预,这个人类无法认知和判断,但是不代表做不到。这并不削弱全能,而是体现了上帝对人类的爱与尊重。相关话题在上述回复的第四点中也提及了。即使在全本圣经中的描述,上帝也一直都没有“直接”干涉人的“自由意志”,而是通过一些启示、引导,让人“自由”选择是否相信,所以自由意志是从圣经推导出来的,而不是刻意给宗教打的补丁(当初我没有阅读其他的神学文献,只是阅读全本圣经,也自然而然得出了上帝“自愿不干预”自由意志这个结论)。
非黑即白之思 偏狭难释世象之繁 自由意志予人择权 亦赋人责 此论发聩振聋
谢谢认可~|´・ω・)ノ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在某种意义上其实跟搞政治的那帮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的确如此,宗教和政治在历史上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在权力的行使和影响力的扩展上。宗教和政治都曾被用作支配和控制他人行为的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社会结构的建构和秩序的维持。
但是宗教的核心与政治的核心有一些根本的不同。政治的目标是为了建立和维护某种特定的社会秩序或权力结构,甚至可能通过压迫和控制来实现。宗教尽管历史上也有过被滥用的情况,特别是当宗教参与政治、或者政治人物利用宗教,但它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内心、信仰和道德追求,更多是为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指引。
正如我在文章中提到的,宗教的解读和使用决定了它会带来善或恶的影响。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宗教和政治是否相同,而在于人们如何理解和使用他们。
读了挺治愈的。
如果人有选择,那么就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果没有选择,绝路一条,那么人可以不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说对了,标签太多,是懒于思考的一种范式。
但是,生活太复杂,许多时候,我们都说的过于笼统。
是这样的,各种标签和偏见,是懒于思考的一种范式。责任的界定并非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具体的情境来看。如果一个人确实面临“绝路一条”的境地,那么他的责任就需要在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外部环境、机会以及个人所能掌控的部分都应被考虑在内。所以,在极端情况下,责任感不应只是对选择结果的单纯评判,而是需要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所谓的belief,更多的是一种 hopeful
是这样的(/ω\)
(ó﹏ò。)
怎么了?
我身边好多人都是无信仰
现在无宗教信仰的居多,习惯了(/ω\)
才发现我只在一些国外的影视作品看到过基督教、圣经这些名字,对于宗教的了解也停留在知道名字 #(想一想)
那挺好,没被一些狂热信徒给“骚扰”也不错。我最近一直被一些奇怪的信徒骚扰,有的极端到和邪教似的。
看了一些小说里面都有宗教,吴摩西
你信教起源是啥?
我挺好奇。
我只是一个坚定的有神论者,但不信具体的、特定的宗教的宗教教义,因为教义很多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我只信自己。但是我的理解恰好和基督教新教的自由主义类似,所以会被归类进去。很多不同的宗教的核心实际上都有共通之处,所以我都能一定程度理解。
我好像都不崇尚这些,不过会保留该有的敬畏和尊重
是的,尊重即可。
现今很多中国主流平台不能说宗教有好处,因为说了不是被骂就是被举报删帖,理由是“宣扬宗教”。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宗教有关联,就拿博主你介绍的医院来说,国内这些技术很强的知名医院最初大多是由教会创办的。
现在年轻人的关注点全在邪教和一些偏激的宗教信仰者身上,通过这些人的事情来反对整个宗教的合理性,说宗教是社会毒瘤,对宗教对社会的贡献视而不见,本质上的确是你所说的“无知”和“偏见”带来的后果。这些“无知”的人反而认为自己懂得很多,好像就自己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上过大学,有宗教信仰的人没上过大学没考过研似的,即使是科学家、哲学家、各种知识分子信仰宗教的又如何解释?有点偏激的角度说,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才是社会“毒瘤”。
这下找到怼他们的有力理由了
可惜一部分有偏见的人依然会有偏见,因为会选择性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