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nalytics
MENU

语言与现实的错位:无法通过符号完全表达的世界

December 18, 2024 • Read: 654 • 吐槽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主要工具。它让我们能够描述我们的感受、思想和行为,也让我们能够与他人分享我们所经历的种种。如果你仔细思考过会发现,语言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能够完美地表达我们的内心世界,也总是无法完全触及到那个“真理”的核心。我们常说“言犹未尽”,其实这背后是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在作祟。

语言的“任意性”

语言的局限性来源于其“任意性”。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对象之间没有内在的自然联系,而是通过社会约定形成的。

或许你曾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当你试图描述一种情感,比如孤独或焦虑,甚至是爱情。找了半天词语,甚至换了好几种表达方式,结果仍然觉得这些表述都不够准确。那种情感虽如影随形,但却怎么也抓不住本质。我们拿某些概念去比拟,去解释,但始终差了那么一点。你可以说“我很孤独”,来表达自己没有说的上话的好朋友,但在另一位听者的眼中,这个词可能只是一个表面上的标签,认为你一个人生活而已,它并不完全等同于你内心的孤独感。即使对方理解了你是内心孤独,也无法亲自感受到你的那份孤独感,因为语言只是作为一个符号替代了你的情感,而并非是你所感受到的情感本身。

虽然语言由各种各样的符号(文字、词汇、语法结构)构成,每个符号都与某些特定的意义相联系。然而,这些符号与其所指代的实际事物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而是通过社会约定形成的。例如,英文中的“dog”这个词与四条腿的动物联系在一起,但如果我们用“table”来形容这只动物,虽然在逻辑上完全不通,但在意义的层面,我们依然可以通过隐喻或联想理解这个比喻。某位诗人可能将“dog”比作“table”,以强调它作为一种稳定、可靠的存在。这种情况下,“dog”和“table”之间的联系,并非是基于它们的物理特性,而是通过语言的灵活性和任意性建立的。

或许有些人会说:“等一下,英文的例子不适用,我们讲的是中文。”好的,那我们用中文举个例子。比如,“沙发”这个词,大家一听就会想到那种软乎乎的、适合躺着的家具。但是,“沙发”这个词本身并没有与那个物品有必然的联系,它只是在我们接受外来文化中形成的翻译上的约定。如果我们把它叫做“软椅”,它仍然可以表达相似的意义,依然可以代表那种舒适的座位。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在于,不同的符号可以代表相同的事物,而这些符号并非基于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是文化中约定俗成的共识。就像父母给孩子起名字,无论起什么名字,都只是一种替代符号,无法替代孩子本身存在。在一个不了解这个人的外人看来,只知道:“哦,这个词语(名字)大概是指一个人,至于是男是女还得猜下。” 即使你用除了名字外的一堆的言语,各个角度描述这个人,那也无法清楚描述这个人的本质。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这种无论如何都描述不清楚一个物品的本质的情形,就像我们拿着一张模糊的照片去试图还原一整个场景——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最终只能看到一个不完全的影像。所以,语言本质上有种“任意性”,它只能模糊反映近似的现实,而不能完美呈现它的本质。

语言的边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的边界”理论中阐述了“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的概念。在他看来,语言的功能不仅是传达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当我们用语言来描述一个思想时,实际上是通过已知的符号与结构去逼近那个思想,而这个过程本身就让我们无法完全呈现它的全部内涵。当你试图用词汇去描述某件事时,你会发现这件事本身是一个立体的、复杂的存在,词汇无法完整包裹它。就像你试图用语言拼凑出一张照片,但这张照片永远有缺角。语言无法表达一切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它永远只能无限“接近”某个事实,却永远无法抵达它。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讲述了语言与世界的同构关系,他认为语言通过逻辑结构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符号世界”,即一个超出逻辑运作范围的系统。同时,他也意识到许多哲学问题实际上源于对语言的误解。许多困扰我们的问题超出了“世界”的界限,区分了“可说的”和所有超出理性范畴、属于纯粹“可展示”领域的事物,无论是通过可说之事的编织,还是通过沉默。其中沉默对维特根斯坦来说,是表达不可言说之物的形式。因此哲学的任务在于界定可言说的界限,而不是试图解决那些无法言说的问题。

或许有点绕,换一种形式表述。你只能通过语言去表达你所理解的世界,但如果你超越了这些边界,你就进入了语言的空白地带——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无话可说”或“无法表达”。这一点在艺术和哲学领域很明显。在这些领域里,某些思想的表达仅能通过隐喻、象征或非语言的方式来实现,否则就会被简化或误解。这是因为一些最深沉的情感、最复杂的概念是无法通过简单的文字去完全传达的。你试图用理性分析去解释某种直觉上的感知时,总会觉得自己在抹去它的精髓。

哈贝马斯与语言的“社会局限性”

语言的局限性仅仅是个体层面的限制吗?事实上,语言的局限性也体现在社会交往中。于尔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则指出,语言不仅是个人传递信息的工具,还是一种社会行为,是社会成员达成共识的桥梁。语言的真正作用,不是为了传达单纯的事实,而是为了通过沟通实现理解与认同。在理想的情况下,语言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彼此,克服差异,达成共识。

可是,现实中的语言交流却常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无法达到理想状态。成功的言语行为需要满足“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等要求,并促使交往主体在沟通关系的两个层面上进行沟通,从而达成共识和理解。

在主体间性层面,言说者与听众通过语言行为建立起相互理解和达成共识的人际关系。言语行为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过程,还涉及人与人之间如何通过语言建立信任、互相尊重、理解对方的立场。而在命题陈述内容层面,关注的是言语行为中的语法正确性和命题的内容。在这个层面,言说者与听众之间交换的内容是基于某些事实或命题的真实陈述,要求这些命题必须符合逻辑和事实的正确性。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是因为沟通双方通过命题陈述内容建立了符合各自身份的角色关系。

而语言沟通的“误解”与“异化”,恰恰源自于每个人不同的社会背景、权力关系以及文化经验。换句话说,语言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中立工具,它本身带有社会烙印,充满了权力差异和意识形态的色彩。即使我们有心沟通,也会在语言的使用中产生偏差、误解和冲突。

比如,如果我们讨论“效率”这个词,虽然它在字面上有着清晰的定义,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会大相径庭。对于一位企业家来说,“效率”意味着工作时间的最大化利用和成本的最小化;而对于一位社会学家来说,提到“效率”,更多的是指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这里,虽然“效率”这个词在字面上是一样的,但由于文化背景和身份的差异,它的理解方式却截然不同。这种语言理解上的差异正是上文提到的“误解”和“异化”的体现。

在这一点上,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是相辅相成的。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的边界决定了我们思考的界限,而哈贝马斯则说明语言不仅受到个人思维的局限,还深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即便我们想通过交流达成“理想中的共识”,语言中的“误解”与“权力”的作用依然存在,会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认同变得极为复杂。

语言的误差与无尽逼近

我们说语言总是在接近真理,却永远无法到达,是因为语言本质上只是一个有限的工具,它无法完美包容那个真实世界。像一块破碎的镜子,能映出世界的一部分,却永远不能完全还原它的全貌。有人可能认为,随着知识的发展,语言会越来越准确,能够越来越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思想。但实际上,我们的语言永远无法达到完美,因为它的运作离不开文化、历史、情感和社会背景的制约。

我们再看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每一次写下某个词语,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世界的妥协。你试图让一段复杂的思维经过精密的结构包装后呈现出来,但这种包装永远无法完美还原你内心的每一个细节。每个字、每个句子,都在被某种外部力量(社会、文化、语境)重塑和限制。我们语言的局限性,也正是由这些限制所决定。你总是在不自觉地压缩你想表达的范围,以便让它能够被理解,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避免误解。这种“压缩”是必然的,它与言语本身的局限性息息相关。

而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语言更是让这一现象愈加剧烈。人们开始使用更加简化、碎片化的词汇来交流,表达的深度和精细度显著降低。而这种使用方式,也进一步压缩了词语的意义,使它与原本的情感逐渐脱节。

语言本身是充满“差异”的,我们无法通过一个词汇来完整传达某种现实。每个词汇的含义都依赖于它与其他词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流动的、变化的。你今天理解的某个词和你明天理解的可能完全不同,因为语言和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在生成和解构的过程中形成。文本的意义是“开放”的,取决于读者的解读和上下文。任何语言符号的组成要素都不是自足的,而是与周围其他成分有着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使我们无法通过一个固定的参考点来理解和感知所谓的“现实”。

语言与文本的“开放性”

而这种语言的“差异”和“开放性”也体现在文本的创作与解读过程中。当一个文本创作完成并公之于众时,它就不再只是作者初衷的延续,而进入了一个由读者共同塑造的领域。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提出,文本一旦发表进入公共领域,它便脱离了原作者的控制,成为一个可以由多方解读、讨论和建构的空间。读者的解读可以自由发挥,文本的意义并不局限于作者的原始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文本成为了一个“开放”的结构,它不仅表达了某种固有的思想或情感,而是通过不断的解读和重构,给了每一个读者独特的体验。

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例,这部作品自诞生以来,无论在各个历史时期还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被无数个读者、评论家和剧作家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哈姆雷特》不仅是一部关于复仇的悲剧,更是关于人性、道德、死亡、心理冲突等多重主题的探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为其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每一代读者或观众对于《哈姆雷特》的解读都充满了差异性,这种“开放性”正是这部作品持久魅力的来源之一。

再如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自诞生以来,便成为了一个文本解读的宝库。曹雪芹的“原意”或许难以完全捕捉,但不同的解读却为这部作品赋予了不同的面貌。一些读者将《红楼梦》视为封建社会阶层和家庭制度的批判,另一些则着重于其对爱情与命运的哲学思考。再者,近些年一些女性主义者的解读把焦点集中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关系上,指出《红楼梦》不仅是对传统社会的描绘,更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正因为如此,《红楼梦》的意义远超出了曹雪芹的个人意图,成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本,不断被后来的读者和学者所“重构”。

超越语言的思考

说了这么多,语言本质是一个工具,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但也永远不可能完美展现这个世界的全部。就像一个镜子,无论你如何打磨,终究只能映照出一个“近似”的人影,而不是那个真实的自我。所以语言的局限性不仅是它的弱点,更是它的存在方式。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工具完成超出其功能的使命,语言也是如此。

而语言的局限性本身也正是它最具魅力的地方。它永远不完美,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我们在其中找到了不断突破自我、接近真理的动力。这种局限性赋予了我们表达与思考的空间,让我们能够通过不断接近、不断探索来领悟超越语言的思想。或许真正的理解不在于你能用多少字去描述一个事物,而在于你如何通过语言的“缺陷”去思考去理解它的背后含义。语言中的“误解”与“异化”也正是社会交往的一部分,让我们在相互理解中不断进步。每一次误解,都是一次思想的深化。其自身的“误差”与“边界”,是我们思想和沟通的起点,而非终点。我们永远处在“接近”的状态,但这种接近,正是理解世界的过程。

Archives QR Code Tip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
Leave a Comment

18 Comments
  1. 看到阿丸这篇文章讨论语言,就想到里面会不会提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边界。 在现在的语言世界,突破边界与表述边界的情况很少,但是符号错配的情况越来越多,让人说话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生怕自己所表述的内容被对方当作另外的意思。

    1. @Yawata符号错配确实是个问题,特别是在情绪激动时,说话容易不经推敲,可能导致更大的理解差异。一旦说出口,事后如何解释都于事无补。但是,如果自己是在正常论述,没有过于情绪化表达,措辞合理,而对方仍然误解,那也不必过于自责,因为这不是自己的问题。语言本身就存在局限性,有时会超出了我们能控制的范围。这中间的平衡取舍,又得回到我之前的《自我表达与人设的矛盾》了。

  2. 很多人其实应该都有这样一种情景,面对面说话的时候,有些话说不完整,也表达不清楚,或者因为思考时间不足,表达的也差强人意。但是,如果是独立独自的去表述,或者给于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整理,我们是可以把一个事情或者一种表述,做到足够好。有没有可能,这种情况并不是我们能力不够,亦或者心态不好。但是语言本身就需要“组织性”,没有组织的语言,其实是凌乱的。也可以说就是“任意性”,但语言,本身强大的地方在于成长,同一个词语,或者句子,它都可以用更好的文字去表述,就像白话文,文言文,诗词。。这些文字的差异性,也是需要的进阶性,成长性带来的。当然,以上都是屁话,因为,字打得多,证明我话多,

    1. @bosir我理解你的感受。也无需在意评论较长,我的博客评论长的挺多。


      通过组织语言,我们确实可以通过大量的语句、文章,甚至一本书,去描述和概括一个事物,试图捕捉其各个层面。但这种概括始终是有限的。无论我们如何修正、完善,语言始终只能充当事物的“符号化替代”,它无法真正触及事物的本质。语言通过其固有的逻辑结构,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符号世界”。无论我们如何表述,这些描述始终仅仅是在“符号世界”内,构建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似的影像,而无法真正替代被描述事物的核心。

      就像是用语言去描述你是如何的一个人,想要囊括你的所有外貌和内心细节。无论你写了多少自传,或者别人如何描写你,都无法真正替代你作为一个人所具备的一切本质。所有的文字都只是在符号世界中不断拼凑,构成一个模糊且相似的“你”,而不能完全还原你这个人的全部真实。

      语言的“符号本质”决定了它无法完全包裹或传达事物的内在结构。即使我们不断修正和细化语言,事物的本质依然会在符号的层面上“逃逸”,始终无法被完美捕捉。这种局限性在描绘更复杂的对象时尤为明显。当我们试图描述一个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存在,一个可以被观测和体验的事物时,语言的“逃逸”现象已经相当显著。更不用说在面对人的情感、抽象概念或理论时,语言的表达则显得更加困难。

      对于这一点,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如果你对这一概念的思考感兴趣,不妨参考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与著作。在文中,我也提到了一些这些学者的理论,若你愿意,可以进一步查阅。(/ω\)

      另外,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这并非我个人发明的概念,而是语言符号学中的专有术语,指的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结合是任意的。这里并不是指语言的符号组织表达是随机的,而是说符号与其所代表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并非自然必然,而是约定俗成的。由于文章如果涉及较深的术语讨论,许多人可能难以直接理解,所以我尽量用更易理解的方式进行了复述。

  3. 年轻的时候我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沟通过,但是现在我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

    Tf2 Team Fortress2 GIFfrom Tf2 GIFs

    1. @石樱灯笼哈哈哈,我也是,太难了∠( ᐛ 」∠)_

  4. wys wys

    是哈,语言只是现实的冰山一角,所以,线上交流,往往没有见面聊天的成效大。

    1. @wys是的,毕竟人的其他维度的感知同样很重要。

  5. 所以图表多的PPT才是好PPT。

    1. @大致在某种理解上,不同形式的展示的确能构建更好的表述φ( ̄∇ ̄o)

  6. 被误解是常态,所以有了理解万岁。
    不过也是,我自己都不那么了解自己。

    1. @ACEVS谁都不能说自己完全了解自己,对自我的探索是很复杂的。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并非完全自觉,许多潜意识的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自我认知不是静止的,它随着时间、环境和经验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重构。每一次自我反思,都是对自我的再发现,而这一过程永远没有尽头。

  7. 我自己对任何东西都有点兴趣的 哈哈 记得高中的时候 课间无聊 和同班同学学习她们的方言(完全听不懂) 然后又是自学韩语 日语 粤语 现在多多少少能听懂一些吧 但不会写 这也许就是语言的魅力吧

    1. @刘郎按照维特根斯坦的 “语言的边界” 理论,多学几门外语真的能拓展自己的世界认知,我们的语言能力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范围,语言对于自己感知世界影响很大的。(/ω\)

  8. 可以用《娱乐至死》里的观点来理解,「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实际上就是「真理」的一部分。真理没办法脱离媒介存在。在一种媒介(语言)里成立的真理,放在另一个媒介里,可能就是错误的。这是从认识论的就角度来理解。

    文章的内容可能更接近马克思主义对真理的描述,即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内容的唯一性和形式的多元性。正因为形式多元(也就是你说的“任意性”),所以真理几乎无法被准确描述。除了在表达时无限逼近真理,学会在阅读时将真理拆解为内容和形式也是很重要的,要在阅读时看到作者想要讲的内容,而不是拘泥于形式。

    1. @Eltrac确实,从某种角度来看,语言并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它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正如你所说,这也与我在文章中提到的“语言的符号本质”相契合。每一种媒介,都在其局限性中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真理”,这使得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系统中的真理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我在文中提到的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的边界”理论,他认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也就是说,我们的语言能力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范围,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我们世界观的构建者。福柯认为“语言”和“话语”不仅是描述世界的工具,也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并且这种理解受到历史、社会和权力关系的影响。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媒介,也参与了世界的建构。

      挺有趣的。

  9. 这么看来,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也跟语言的局限性有点儿关系。

    1. @沉沦严格来说,“眼见”和“耳听”同样是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方式,尽管它们受到我们的感官、经验和语言结构的局限。所以,按这种理解,什么都是“虚”的,毕竟我们无法完全脱离感知的限制来看待“真相”。∠( ᐛ 」∠)_

      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它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实”的。因为我们的感知确实是我们接触世界的一部分,无论它们是否完全精准,都代表了我们对世界的某种“实在”的感知。换句话说,“虚”与“实”是相对的,得看你如何定义这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