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曾发布过一些强调尊重、权利保障、正义等相关话题的文章,主要关注点在于对弱势、少数群体的关怀。这种话题自然也会引起不少人士的不满和愤怒,这也是常事了。不过在一些包含了人身攻击的谩骂声中,其中有一句话让我有点了兴趣,正好与近期多篇文章涉及到的自我话题有关,所以展开讲讲。
有一位朋友(姑且认为是朋友吧,我尽可能如此看待对方)在无情怒斥我时,提出:
人不自我为中心,难道还天天围着别人转?
这句话乍一看简单粗暴,听起来充满了理性和力量,展现出了一副捍卫“自我”的“战士”形象,像是在宣告个人主义的胜利。但仔细想想,这句话的背后,或许隐含着对内心脆弱的掩饰,或许是对复杂人际关系的逃避,或许是一种对自我认同的恐惧,更可能是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想的完美体现。
如果坚定地认为“自我为中心”是人类生而为之的自然法则,那么未免过度高估了“自我”的力量,也低估了“他人”对自我认同的影响。一些人常说“我就是我”,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真的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吗?我们每一个人的“我”,都离不开他人。自我的成长、完善、认同,都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互惠交换,而是不断地塑造与挑战自己的一面镜子。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愿看那面镜子,那么这个人的自我又会是怎样的呢?
二元对立的简化思维
所谓“二元对立”,即将复杂的现象强行压缩成非黑即白的对立形式。典型的例子如“自我与他人”、“自由与束缚”、“独立与依赖”,这些问题被简化成了“非此即彼”的选择,好像只要自己选了一个极端的方向,便能给自己的一生一个明确的答案。这种“二极管式”的思维方式极具诱惑力,因为它让一切问题都看起来简单明了,但这种简化,实质上是对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压抑与否定,源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压力与复杂性带来的认知焦虑。
“自我为中心”与“关心尊重他人”在这种视角下就成了这样的二元对立。那些坚持“自我为中心”的人,喜欢站在一个看似理性的立场上,认为如果不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置于首位,那人就注定会迷失,甚至被别人利用和侵蚀。反之,那些倡导与他人共情,强调社会责任的人,则被认为是“软弱”的,是在“失去自我”。这种极度简化的观点是对人性复杂性的误解,也是社会化过程中对个体成长的扼杀。
而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源,正是现代社会里长期存在的“二极管思想”。这是一种对复杂性丧失耐心的心态,将每一个议题都拉入非黑即白的框架中,把对立双方的立场和情感简化为绝对对错、好坏的单一维度。这限制了个体理解世界,也使我们与他人沟通的可能性变得窄小。因为在社会结构不稳定的世界里,个体很难找到一种稳定的思想框架来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与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寻求简化的方式来做出选择,尤其是在面对“自我”与“他人”这种问题时,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在社交媒体的虚拟世界里,也常看到一些人一边高喊:“我就是我,保持独特的个性,不需要别人的评判”,一边却又在暗自寻求他人的认可与关注。这种悖论式的现象正是“二元对立”思维的产物。自我肯定和他人认同之间的矛盾,使得许多人在表面上宣扬“自我为中心”,而在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他人评价的依赖和恐惧。最终,个人的自我形象被社会的评价标准所塑造,反而成为了他人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影像。
“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知问题
“自我为中心”看似是“我”对自己的坚定立场,也可能是一种认知的停滞。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正常的个体会经历从“以自我为中心”到“兼顾他人感受”的转变。在某种意义上,“自我为中心”这种思维模式与幼儿期的心理发展阶段是相似的。在心理学中,儿童在成长初期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这是因为他们尚未学会区分自己的感受与他人的需求。他们的世界观狭窄,关注点几乎完全在自己的需求上,这种天生的自我中心性其实是发展中的一部分,一种为了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机制。但是,随着社会化过程的推进,个体通常需要逐渐克服这种狭隘的“自我至上”观念,学会理解和接纳他人的情感、需求和视角,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被称为“换位思考”或“同理心”,才能建立起更为复杂和成熟的社会关系,逐步走向情感的成熟。
但是如果个体一生都停留在这个“儿童期”的认知阶段,不断强调“我的感受最重要”,那么他的情感和认知发展便会受到限制,成为那个“永远不长大的孩子”。严重情况的个体在医学中可能会被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NPD)”。这种病理状态的个体在面对他人时,总是无法跳出自己的视角,无法理解他人的痛苦与需求,所有的互动都只是为了强化自己的自我认同,甚至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别人变成了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或背景。
那些喊着“自我为中心”毫不客气的人,也许并未意识到,他们其实是坚持一种精神上的“原始状态”,这种状态限制了他们的情感发展,也让他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充满了冲突和摩擦。这种所谓的“自我为中心”,并非真正的自我觉醒,而是情感上的一种“懒惰”,不愿去理解他人,甚至不愿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复杂。
“自我为中心”是逃避,并非“活得真实”
很多人对“自我为中心”的理解,实际上是基于一种对独立性和个人主义的误解。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有时会被神化,被认为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仿佛唯有“自我为中心”,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和不公。仔细审视这种观点,我们会发现,它并不是“活得真实”的表现,更不是自信,反而更像是一种潜藏的不安全感的表现。
那些过分强调“自我为中心”的人,是在用自我构筑一座高墙,将自己和他人隔绝开来,从而防止自己被伤害。这些人在面对外界复杂的需求和期待时,选择缩进自己的小小堡垒,将自我与他人划清界限,以为这样可以保全自己。这种做法并不是强者的表现,而是一种防御机制,是通过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来避免面对他人的期望、社会的规范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
由佛洛依德提出、由其女儿完善补充的“防御机制”理论表明,人在面对内心的需求、恐惧、无力感和外界的压力(来自本我和超我的压力)时,会采取各种方式来保护自我。而“自我为中心”正是这种防御机制的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一种认知上的封闭,是情感上的疏离。那些总是强调“我的感受最重要”的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外界的需求和他人的声音永远不过是对自己需求的补充,而不是独立的存在。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通过强化自我来抵挡来自他人的情感和期望,并非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是“过度自我保护”。一个成熟的个体,不会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简化成非黑即白的对立,而是能够接纳复杂的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妥协。
“围着别人转”,并非丧失自我
那么,反过来讲,所谓的“围着别人转”是否真的就意味着失去自我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说法本身就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浅薄理解。如果我们放下“非黑即白”的视角后会发现,“以他人为中心”并非是“丧失自我”的等价物。在人类的社会性生存中,我们不仅是独立个体的集合体,还是通过互动、合作和互助来共同构建意义的。真正的“自我”,从来不是通过完全隔绝他人来维持,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反思、改进并不断丰富,这是个体情感成熟与社会性发展的表现。真正能够在他人面前保持独立、自主性的人,是能够看到他人需求,并做出恰当回应的人。
我们也常听到“要先爱自己,才能爱他人”的说法或相关学术理论,然而爱自己并不表示着封闭自我,忽视他人。只有当你能够真诚地关心他人的需求时,你才会发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从中获得自我的成长和满足。如果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感受,站在自己狭隘的视野中做决定,根本不考虑他人的存在与价值,将造成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破裂。我们不仅要有自我,还要学会在与他人相互依赖中成长、在差异中找到共识。
那么,为什么在涉及少数群体的权益问题时,仍然会有人站出来对这些观点嗤之以鼻呢?背后有个更复杂的心理机制:恐惧与认知闭塞。那些激烈反对理解和尊重他人差异的声音,源自对“改变”的恐惧。在他们的心中,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每个人都开始“围着别人转”,那这个社会的秩序就会被打乱。而这种秩序的打乱,不是因为人们无法共处,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舒适区受到了威胁。对“少数群体”权益的认同,是对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挑战。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自我为中心”的另一种隐形捍卫。那些习惯于将自己的意见和信念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害怕面对社会的多元性,害怕在自己偏狭的世界观中被撞破。他们对于“围着别人转”这种行为的反感,正是因为这种行为让他们无法继续享受那种自我优越感的假象。
逃避不了的共同体
回到最初的那句话:“人不自我为中心,难道还天天围着别人转?” 其实是现代社会中二元对立思维的缩影,让人忽略了人生的复杂与丰富,陷入了对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单一解读。如果能够跳出这种非黑即白的框架,就能看到更为细腻和多维的世界。我们不应当将“自我”与“他人”割裂开来,而应该在彼此的互动中找到平衡。自由并不来自于对自我利益的“无限”膨胀,而是兼顾对他人需求的理解与尊重。这并不会消解个体的独立性,反而能让人找到更为强大的自我存在感。真正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理解与尊重中成长。
要想看到世界的真正面貌,不妨暂时放下“自我为中心”的偏见,去倾听那些不曾被听见的声音,去理解那些被忽视的存在。这样做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是为了让自己的认知变得更加宽阔与具有深度。毕竟,真正的自由,源自于理解他人,不是固守在自我的牢笼中。试图让自己活得只围绕自我转的逻辑,是一种不敢面对复杂性的逃避,让人无法触及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本文《逃离“自我为中心”的陷阱——社会互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平衡》版权由白熊阿丸所有,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如已授权转载,转载请备注文章来源链接: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Escaping-the-Trap-of-Self-Centeredness-Achieving-Balance-Between-Self-and-Others-in-Social-Interactions.html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围绕着别人转"的人也只是在践行自己的价值观而已,所以也可称为是广义的“自我为中心”的人。无论是人实际做了是利他还是利己的事情,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开心",或者说为了自己认可的价值和意义。我在读了一些西方哲学后,最后还是回到了老庄的哲学。用来做讨论,“名”名是有功用的,但是每个人自己感受的时候,相同词语的意涵相差还是很多的。
终于知道该怎么形容这件事了:当守序善良遭遇混乱中立。或者说就是守序遭遇了混乱。
从标签到自我独特性》一文中的表述了。 诶嘿,下次找个时间写写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好了。谢谢你提供思路。
不愧是你,用游戏概念非常直观了属实。不过,这种将人标签化的方式,便于理解,也容易忽视人类行为和态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点类似于基于荣格理论发展出的16型人格(MBTI),将所有人的复杂内心归入16种类型。正是因为这种简单粗暴的分类方式,荣格的理论在学界饱受诟病,而MBTI也未被学术界广泛认可,但是因为其简单方便,得以在个人娱乐圈广泛传播。所以MBTI这种东西,有点像是给自己贴标签,然后暗示自己就是这个标签中的人格,并让自己往标签的极端化和社会期待方面发展,这就又回到了《没有以后了。我将不会参与你这里任何形而上话题的讨论。
理解你的观点,但我认为这里有些误解需要澄清。我的讨论并非空洞的形而上学思辨,不少是基于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和经验数据。很多心理学的分类和理论,是基于大量的临床试验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虽然它们有哲学背景,但也经过了实践验证。虽然哲学的确有一些领域(如形而上学)没有直接的实证验证,但现代哲学中的许多观点也可以通过实际实验和数据来验证,特别是那些与心理学相交叉的部分,也能够通过实验和数据来获得支持。所以,我的文章主要是对一些学界普遍认可的学者理论进行整合与表述,背后有依据可供查证,并非我个人的“自创”。把心理学理论和哲学应用的讨论直接归为形而上学的范畴,会忽略其中的实证和实践层面。
本来想说的是,你说的对,但没必要说。但在另外一边看到你的一个定位是科普,那就没事了。
我要说的又都被我咽回来吞了。还得上班。@(你懂的)
人不能一直以自我为中心,但也不能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是的,维持一个适当的平衡很重要,往任何一个极端走都是容易出问题的。
让我想到了某些女拳:精神是独立的,金钱是依赖的
不然怎么能叫女拳,二极管思维毕竟简单易传播。
二极管,能让很多问题简化掉。
是的,毕竟简单又方便。但是代价是容易变得极端和放弃思考。
可以颁发个心理学的证了,哈哈。
那还早着呢,需要学习的很多(/ω\)
最近高产呐,感觉有点哲学文的味道
哈哈哈,最近不少人都这么说,毕竟最近表达欲比较强。
是啊,自我总是不断变化的,源于与他人互动的变化?也可能源于一些事情的反馈和反思?只能尝试平衡他们了
最近也有遇到差不多的被自我为目的爬上道德制高点的无情怒斥(
但我没办法,没法反驳,只能自我数落和表示尊重的离开这段友情(┬﹏┬)
或许重要的还是日后平复这段关系的想法了
抑郁的时候很容易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给自己,也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在自己还没有充足的准备下去面对这样的人,远离是最恰当的。按照你现在的精神状态,还是尽可能避免这样的接触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