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nalytics
MENU

我和自己和解的一年——从药物依赖到自我审视与重塑

December 21, 2024 • Read: 197902 • 吐槽

快年底了,这一年对我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年。今年1月份,我就开始着手停药。到5月份时,精神科医生宣布我可以不再依赖药物生活,也不需要去医院复诊了,算是“正常”了。虽然仍有一些躯体化的症状残留,但我已经可以不依赖药物,主动克服这些问题。

可以说,上半年我基本上忙于调节自己的药物依赖,避免出现戒断反应。下半年则是想办法适应脱离医院、脱离药物后的正常生活,因为还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需要解决。也正因为治疗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我才有时间从过去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出来,用四年的时间,直面自己,反思自己,与自己和解,直面内心的心结,处理自己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这几年来,我接触了不少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神学、哲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此同时,他也从法学和哲学转向精神分析学,并以我为案例进行分析。我们两人常常会因某个具体观点,深度交流到半夜。在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也逐渐学会了与自己和解。没有他的陪伴,我也许无法坚持到现在。

到了第四季度(或许用Q4这种表述会更有社畜感),随着我的状态进一步好转,我决定将一些思考整理并写出来分享。这也是为什么最近有朋友通过各种渠道问我:“最近怎么这么高产?”的原因。频率最高时,我一天能写一篇大长文,因为除了睡觉和吃饭,我几乎都在电脑前写作。

写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帮助自己整理并释放内心的压力。我在《情绪释放的重要性》中也提到过这一点。对我而言,写作的动机大约有六成是为了从我所接触的知识中,结构化地整理思考、表达内心的想法,四成则是希望能让别人看到,与那些有相似想法的人产生共鸣,算是帮到别人,也很符合我的初心。正因如此,我的文章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

没想到的是,我的写作引发了不少共鸣,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冲突、人身攻击,甚至是黑客的长时间攻击。不过,这些都是必然的。人与人的思维本来就不完全相同,有些人会反对我的一部分观点,而有些人可能会全盘否定,这很正常。毕竟,这是我自己的思考,也是我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的分析。即便是专业的心理学家、哲学家的知名著作和论文,也会受到大量批评,更何况是我。我并不指望让所有人都喜欢我,甚至即使很多人讨厌我,我也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毕竟很多心理问题正是因为长期压抑导致的。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收到很多人的感谢。有的是在评论中,有的是私信或邮件,他们表达了感谢之情。其中不乏一些抑郁症患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生活困顿的人等等。我的文章也帮助一些人解开了多年的心结,重新振作起来,这让我感到非常开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实用性和科普性的文章,帮助了不少人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或者反思自己的信仰。这也证明了,我所做的这些与他人来说,也确实是有意义的。

实际上,我的很多文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内核有些是共通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表述。我通过对自我的一点点解构,逐渐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复杂的,当自己试图拆解自己时,它像一面镜子一样,把过去的每一个断裂、每一个失落都映射出来。人和人之间,虽然在生活的表层差异巨大,彼此之间有着无法填补的裂缝,但在深层的心理层面,仍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这种相似性不代表我们活得相同,而是我们面对同样的情感荒原时,都会走向相似的痛苦。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自我解构,能够引发如此多的共鸣。你以为我在讲我自己,但你却能在其中看到你自己。这样的共鸣可能会带来正面效果,例如解开某些心结;但也可能引发过度的负面反应,因为解构是一项危险的行为,它可能触及到一些人内心的伤疤,导致精神崩溃,并激发强烈的“防御机制”反应。伤疤我们可以选择忽视,但它永远存在,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或地雷,随时可能爆发。自己不能永远逃避这些内心的裂缝,它们会逐渐积压,变得越来越难以忽视。自己不想面对的那个阴影,总会找到一种方式回来。它可能以焦虑、抑郁、孤独或其他各种心理障碍的形式重新浮现,困扰着自己,使自己无法自拔。

对于我来说,自我解构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审视,更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人不可能完全割舍过去,也不能将它简单地放在一边。人的无意识是由过去的体验、未被消化的创伤构成的,特别是早期的家庭经历,会在自己的人格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无意识是意识之外的痛苦和恐惧的温床,这些难以面对的情感会不时被触发,影响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痛苦和创伤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散,反而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困扰着现在。

这种伤疤,被称为“未处理的创伤”,时刻提醒自己曾受过伤害。很多人并不愿意去面对这些伤疤,因为曾经的痛苦太深太重,足以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崩溃。而真正的心理健康,并不是通过压抑或者掩盖这些创伤来获得的。相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勇气,是面对这些伤疤并接受它们的一部分。自我解构,是在不断地直面这些未愈的创伤,逐步让这些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再是束缚自己前进的枷锁。这一过程,是理解自我和实现自我建构、个人重塑的关键步骤。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生活在一种异常的心理状态之中。社会的规范、文化的压迫与自我认同的混乱,容易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困境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我们活在一个以“常态”为标准的社会中,常态的定义在不断变化,但无论如何,任何超出常态的行为、思维或感受,都有可能被视为“异常”。特别是一些较为隐蔽的群体,比如性少数群体、低收入群体,或者与主流价值观冲突的人群,社会的压力容易让人无法真正表达内心的困苦,最终的痛苦只能在自我意识中不断积压。

通过这些年来的观察,我逐渐意识到,社会上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几乎无处不在,只是很多人没有察觉自己身处其中。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与排斥,很多人对于心理健康问题抱有偏见,认为是个人的缺点,“神经病”“精神病”等精神病污名化的词汇经常作为骂人词语来用。现在人们被诊断出精神问题的案例越来越多,其实只是因为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心理健康,意识到这些问题不该被忽视。只有通过不断地解构、审视自己,才能找到从迷宫中走出来的那条出路。

Archives QR Code Tip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
Leave a Comment

29 Comments
  1. 17 17

    新年快乐!

  2. 原生家庭不好的心理多多少少都有问题,我也是选择自己治愈自己,看了很多书然后去生活不要想什么意义才慢慢乐观起来(其实是悲观到了极点)只是只有我们自己才是唯一的光

  3. 祝好!

  4. 加油!

  5. 新年好 新年好

    精神分析这个工具也有其弊端,这个弊端并不是来自其独有的,而是来自西方哲学和现代科学的研究传统。就是过于注重“名”,非要用语言来定义范畴,派生概念,甚至做出定义等。对于人的行为和意识,总是要找到明确的原因和解释。这必定是片面的。这就类似于科学上的分类,命名,定义,公式,大一统之类的做法。思考自己和人生,除了西方哲学,再加点老庄掺着用效果更佳。如果哲学真的存在一个全集的话,语言漏掉的部分,这种由意象和语义团构成的东方哲学能做一些"补充"。

  6. 新年好 新年好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也经历过心理治疗。他的书我很喜欢。一般来说,真实的世界和理想差别很大。因为具体个体的生存环境,其和环境的交互,对个体三观的影响千奇八怪。三观没有标准答案就像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一样。能看到不同的文字还是很开心的。另外,莱拉这本书比禅与摩托车更适合心灵上有很大疑惑的人读。

  7. Huo Huo

    我一直都感觉你是那种特别文人的一类人,每篇博文都特别的有深度
    2025 健康 快乐 高兴每天一天
    做好自己,不必理会不该理会的事情与人

  8. 加油,希望能做更加自在的自己

  9. 每天过得开心、有意义就好。

  10. 我觉得你没病,比好多人都健康啊。有的人,看似健康,其实病入膏肓。你看似看病吃药,但那种态度和积极面对我觉得比很多人来的健康。真的!我觉得,人生漫长而又短暂,与自己和解很重要。海内存知己,大多都是平凡而又漂亮的,若有那些妖魔作祟,遗世而独立就很好。

  11. 阿丸圣诞节快乐。

  12. 我感觉吧 写作这玩意儿挺费神的 就想读书的时候让写作文 牛头不对马嘴的 算了 放弃了 写作生活白话文记录吧

  13. 把精神类疾病污名化是因为人们对这些东西的认知太少,现在精神类疾病成了普遍问题,人们开始细分各种情况和病症的时候才是文明的进步。

  14. 写作和读书真的很能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这种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

  15. “未处理的创伤”也让很多女孩子看起来泼赖、强硬。实际上她们内心是很脆弱、柔软的,只不过受了伤后,不愿意再展示出来。反而内心越脆弱,表现得就越坚强、越强硬。

  16. Qin Qin

    读书、散步、听歌是我缓解压力的方式∠( ᐛ 」∠)_

  17. 是的,当你开始真正了解它,并面对它的时候,它将不再“可怕”

  18. 做让自己开心的事。

    1. @大致谢谢~φ( ̄∇ ̄o)

  19. 精神疾病不是要终身吃药的么?不能自己好的,因为大脑已经损伤了。博主停药后一切安好?

    1. @小彦精神类疾病是否导致大脑永久性改变且需要永久服药这个需要视情况而定,一般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接受正确的治疗,通常是可以逐渐脱离药物依赖的,不会导致大脑的永久性改变。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可能会有大脑区域结构的变化,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一部分是需要终身服药的。大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使经历了某些负面影响,经过适当的治疗和康复,部分大脑功能仍有可能恢复。

  20. 多写写文章,就自愈了。
    写文章就是梳理,就是情绪管理,也没浪费时间。
    只不过现实中没有规矩,不按套路出牌的.多碰碰,不打不相识。熟悉了才能杀熟。
    另外之前看一个大学入学学生的检测精神,办法是刷题,按照我之前做题逻辑,是可以指定结果的。
    你本来就是正常的。

    1. @acevs的确,需要表达才能解开自己的心结。许多人就是不会表达,不被允许表达,或者是总是主动将话保留在自己心中,时间久了就容易出问题。你提到的量表,结果的确是可以控制的,特别是熟悉题目的人。所以一般诊断无法单靠量表判断,医生除了谈话外,还会观察言行举止,以及别人的评判也很重要。重度的情况是需要入院后进行长期跟踪判断的。

  21. 加油,您的文章非常有深度,您本来就很优秀!

    1. @博友圈谢谢支持(/ω\)

  22. 即将到来的2025,祝一切安好!
    冬至快乐!!!

    1. @Lvtu谢谢~冬至快乐

  23. 加油。药是你自己。

    1. @网友小宋的确,药物只能辅助治疗,最终到底是需要自己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