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nalytics
MENU

受害者与加害者:原生家庭痛苦的代际传承

February 25, 2025 • Read: 913 • 吐槽

在社会的普遍认知中,家庭是每个人最初的“庇护所”。这是一个理应为人提供最初的支持、关怀和归属感的地方。当家庭成为伤害的源头,这个原本安稳的港湾便转变为一个无形的牢笼。但是在家庭关系中,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角色不如表面上那么明确。人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希望你明白,父母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似乎温情,却让父母的过错得以合理化,更让子女的痛苦无处可诉。

家中的长辈,无论是父母,还是更远的祖辈,在情感上受到过创伤,甚至未必有意识地承认这一点,却以某种“合理”的方式,将这种创伤施加到下一代身上。它不一定是身体上的虐待,也不一定是显而易见的言辞暴力,经常是在一种看似温和、日常化的家庭互动中,以隐性压迫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隐形”暴力,更具破坏力。

在这种家庭关系中,父母将自己的精神困境、情感压抑投射到孩子身上。父母或许并非出于恶意,他们也许只是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痛苦与焦虑。甚至从未意识到,他们自身的行为模式就是一种加害。无意中,他们将这种无法言说的伤害传递给下一代。孩子们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不仅要面对父母的期望和情感缺失,还需要承受“原生家庭”所赋予的负担,这种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难以摆脱。

这时候,受害者与加害者的角色就变得模糊了。我们看似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但我们可能正逐渐成为对下一代或者他人的“加害者”。我们习惯了从父母身上获得自我认同,习惯了他们的情感需求与期待,最终,我们的身份也被这种“需求”所绑架。当我们自己成为父母时,也可能无意识地复制了他们的情感模式,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将那些未解的创伤继续传递给自己的孩子或者他人。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加害”,也是一种代际间的情感“遗产”。如同我之前的《精神富足与自我实现》一文中,那位年入千万的女性案例一般。

代际传承是一种看不见的链条

“遗传”一词,在许多人眼中总与基因、血脉相关。然而,情感的遗传却是一种比基因传递更为深刻、更为潜移默化的现象。当我们谈论原生家庭时,会忽略情感与心理上的代际传递。父母所经历的痛苦、失败和未能愈合的伤口,容易无声地传递给孩子。你以为自己只是无意中继承了他们的“个性”,但实际上,更多的是继承了他们未能处理好的情结(未竟事宜)和心理模式。

抑郁症焦虑症,甚至更复杂的情感障碍,不是单纯的生理或心理因素,更多的是家庭中的痛苦模式所造成的影响。父母的情感空虚、逃避责任、冷漠甚至暴力,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他们不需要言辞去传递这些“遗产”,孩子们就已经感知并深受其害。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种代际的痛苦传递不仅是精神或情感的“遗传”,它是一种“生活模式”的继承,是一种无形的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的观念代际转移。

在莫比乌斯的《艺术家的诅咒》一文中,我也如此评论:

「抑郁会遗传」这一说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其合理性。不过,这种“遗传”并不是基因传递,更像是原生家庭环境中的一种情感和心理模式的延续。例如,抑郁症的孩子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可能父母一方或双方就存在精神层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是源自于他们自己的原生家庭背景。这样的问题会在不知不觉中代际传递,形成一种情感上的继承。

责任的模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力失衡

社会普遍期待孩子理解父母的辛劳,并且原谅父母的过错。在中国,家庭结构中常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权力不对称。父母通过“养育”子女来获取道德上的高地,他们的牺牲、付出几乎是无可辩驳的正当性。在这种语境下,子女不敢反抗,甚至开始不自觉地接受这种不平等的负担。父母的伤痛被不断放大,转化成一种“父母为人不易”的情感,父母的过错也变得模糊不清,似乎所有的痛苦最终都指向一个目的:让孩子感恩。

问题在于,孩子并不是“为父母好”的唯一工具,特别是在父母已经无法承担起他们应负的责任时。我们没有足够的文化认知去反思:在无形中,这种亲子关系中的责任错位,可能会加剧父母对孩子的伤害,而孩子则被迫在这种责任感的牢笼中自我压抑。父母的情感未愈合的伤口,最终往往会在孩子的生命中不断被重演,成为一种无形的负担。

代际传承的影响,从家庭到社会

不过,这种代际传承并非仅限于家庭内部。在更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家庭中传递的痛苦和创伤会影响到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个人与社会互动的基础模式。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情感冷漠、心理压迫,或者无力感的培养,那么他在社会中也许会继续延续这种情感模式,逐步影响到他与他人,特别是与同龄人的关系。被原生家庭伤害的人们,会用自己从父母那边“传承”下来的“个性”,伤害周围的人,甚至包括关心他们的人。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代际传承甚至通过文化、教育等社会力量得以进一步放大,造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这一点,正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现象:当社会上充斥着焦虑、无力感、冷漠和疏离时,那背后隐藏的是什么?这一切,是否与每个家庭的“原生创伤”有关?不止是个人,整个社会的情感气候,都在不断地传递着上代人的心理创伤。而这种创伤,甚至在许多情况下是无法追溯的,因为它没有明确的历史和记忆,甚至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它是隐形的,是潜移默化的,却又如此强大,以至于几乎无处不在。

扭曲的救赎与责任的归属

最为讽刺的是,虽然每一代人都身处在这种无形的压迫和伤痛中,但却无法意识到,这种痛苦与他们的“责任”紧密相连。很多时候,人们容易会陷入“父母给了我们创伤,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治愈”的误区。人们希望在父母的期待中找到自我认同,努力去弥补他们的遗憾,试图用自己的“善意”去解救他们。然而,这种“救赎”的过程是自我牺牲的,甚至是自我毁灭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创伤是无法由下一代来治愈的。

在这种情感的负担和扭曲的责任感中,很容易迷失。于是开始将自己的人生与父母的需求捆绑在一起,努力填补他们的空缺,却忽视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直到有一天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被救赎”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真正需要救赎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自我救赎与情感独立——斩断“魔咒”

最令人痛心的,并非父母的过错本身,而是父母将这些过错投射到孩子身上时,带来的无尽内疚感与责任感。当我们还在努力理解父母的痛苦时,我们已经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入了同样的漩涡。这种情感上的“投射”,让许多孩子即便已经成年,仍然被父母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所左右,深陷于无法自拔的负罪感中。在《究竟什么是爱》一文中,我就分享过我的母亲,在几十年的中如何被我外公外婆用各种方式威胁与掌控。

真正的解脱,并非从父母那里寻求理解或拯救,而是从自我开始。当我们逐渐意识到,父母虽然曾为我们做出了种种牺牲,但他们并不完美,他们的痛苦并不完全是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时,我们才有可能挣脱这条情感链条。人们时常误以为,从父母身上找到救赎和理解才是解决痛苦的唯一途径。然而,真正的救赎,并不来自于他们的过错是否得到了弥补,而是来自于我们如何与自己的过去告别。

断裂,可能是最健康的选择。我们无需期待父母给我们爱、给我们认同,特别是在他们无法给出时。很多人对亲情有着过度理想化的期待,认为父母应该是我们情感的支柱,应该是我们的“精神导师”。然而,现实是,父母不能也不应当承担这一角色。他们的伤痛未愈,我们更不应该替他们疗伤。真正的自由,不是在父母的阴影下努力理解他们,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走向独立和成熟。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意识到我们并没有责任去“治愈”父母,也没有义务承担他们未曾解决的情感负担。我们需要学会从自我认同的角度出发,打破家庭中的情感依赖模式,独立于他人的期待之外,去寻求自己的解救。这不仅是对自我的解放,也是对父母的“放手”。

如同我在桜庭夜的文章《我究竟该如何长大?》一文中的评论:

能把这些内心的烦闷写出来是很好的,你做的很棒。
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孩子可以解决的了的。父母这种关系,当初在一起,是父母的错,他们做为成年人,理应自行承担后果。
我作为从一个原生家庭脱离的人,在阅读你的文字时,也想哭。
你作为后辈,在他们看来与他们并不平等,你很难去干涉他们并解决他们的问题。
他们通过有意无意的,将这种责任甩给你,是他们自己不负责的表现,你也没有任何义务去独立承担这种事情。
不少父母自己性格和认知的问题,也是他们在自己扭曲的原生家庭长大中导致的,他们也应该自己救赎自己,而不是靠孩子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可能找机会脱离于这种痛苦的家庭,走到远方,过自己的生活。
无论是独自生活,又或者是和真正相爱的人在一起,不要变成和父母一样的人,斩断这种“魔咒”。
很多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不一定要奢求从父母身上得到救赎和爱,最爱自己的是自己本身,其次是爱你的另一半。

桜庭夜也对我的评论做了如下回复:

的确,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家庭“遗传”,他们会将冷漠、暴戾、虚伪、小气带到自己的人生中,并继续戕害他人和自己的下一代。我也希望我能使这些残酷的事情从我这隔绝。希望能成为一个温柔的人。
我并没有从父母身上奢求救赎和爱,我从小就体会了很多他们冷漠无情的话语。然而我也感恩他们对我的养育,所以我由衷希望他们和家庭能过得更好。但是显然我目前并没有能力解决问题 hhh
谢谢白熊阿丸的评论,你的评论让我感受到力量。——桜庭夜

从更广义的层面看,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一代代情感创伤背后的根源,并通过自我觉醒和反思去打破这种无形的传递,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治愈”。走出这一切,也许我们并不需要父母的“救赎”,更不需要他们给予的爱与责任。最爱自己的是自己,真正能够治愈我们的是我们自身的觉察和力量。

痛苦是无法完全被“继承”的,因为每一代人都拥有选择走出这一切的能力。而走出痛苦,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放下那种负担,放下父母未曾完成的“任务”,活出自己的样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

Archives QR Code Tip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
Leave a Comment

26 Comments
  1. 原生家庭这个词套到中国时情况要复杂很多。不只有核心家庭,还有三代同堂、四世同堂,宗族大家庭和血缘为中心的传统家族纽带等传统组织形式,以及生产队、家属院、工矿企业大院等围绕生产形成的组织形式,另外还有大量在最近二三十年冒出的隔代留守家庭。即便是父母与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受历史和文化惯性影响,家庭关系的处理也往往不局限在内部,很大程度还要受传统社会关系制约。特别是礼教那套等级秩序,在当代中国方方面面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自然而然也会带入家庭关系中。脱离这些环境单纯讨论父母和子女关系是很难的。比如有时候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父母对回老家盖房子那么执着,明明在城市居住更加便利,但还是要回农村建个没人住的房,这些本质上都不是家庭内部关系冲突,而是外在关系对家庭关系的侵入,挡也挡不住,强行挡住也容易制造更大裂痕。

    1. @Lawtee是这样的。然而对于已经身处于糟糕的原生家庭的孩子来说,个人是很难去改变这一切的。只能在自己工作了、物质独立后,先从家里搬出去住。如果精神没有独立,那么需要主动自我改变。等精神和物质都独立了之后,再去考虑如何去一点点改变家庭关系的现状,进而改变整体社会的观念。如果物质和精神依然依赖父母或者长辈,孩子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这个问题无解。

  2. ONO ONO

    前段时间,跟好几个准备生育的夫妻聊了聊「为什么生孩子」这件事,聊来聊去,他们表面上都用了一个「我要用我自己的方式去创造一个区别于自己原生家庭的家庭」,来作为一种摆脱原生家庭束缚的方式。但这个表象被一个世纪的问题拆解之后,他们都沉默了——「如果这个孩子无法接受你认为的好的教育路径,怎么办?」

    其实网上有句话我还蛮赞同的,其实我们养的第一个孩子,是我们自己。是成年之后,我们将那些童年没有得到的满足都在自己身上重新构建。这件事不是说生个孩子,就能解套的。

    1. @ONO的确。恶劣的原生家庭环境,通常是父母将自己的未竟事宜寄托给现有的新家庭,将这种想法强加给了下一代。如你的案例中「我要用我自己的方式去创造一个区别于自己原生家庭的家庭」本质也是如此,并没有脱离这个循环。

  3. 很无力,我周末有长达8小时的时间都在上辅导班。而我的家长根本不愿意做出任何妥协,即使我已消极对待。
    他们始终持有一种“辅导班的课比学校好”的心态,强迫我坐在电脑前和教室里,乐此不疲。

    1. @Riseforever这又涉及到教育内卷和无效学习等问题了,很复杂,这种社会氛围也促使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逼成鸡娃。孩子越消极,父母可能会认为越需要更多的补习,否则会与其他人落下差距,进一步会认为孩子以后找不到好工作,然后饿死巴拉巴拉无限遐想。

  4. eiskalt eiskalt

    不生小孩不就行了

    1. ONO ONO

      @eiskalt你别说,还真的是这个原因。生育不仅仅是因为会创造一个全新的「原生家庭」,更重要的是生育这件事本身,会对母体、家庭关系里的父亲都带来激素水平的重大影响。夫妻双方的产后抑郁都算是很初级的事情了。

  5. 孩子嘛,只能尽可能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而不是父母的替代品

    1. @zwwooooo是这样的,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看待,而不是所有物,更不是替代品。

  6. 我是理解不了为什么会单单出现原生家庭这个词的。在我看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家庭都是幸福且美满的,但即使再幸福美满的家庭也不是完美的。干脆不如人一出生就与生生父母分开,由整个社会来养育。

    1. @沉沦感谢评论,我能理解很多人对这个词的不理解。实际上“原生家庭”作为一个概念本身并不带有任何负面或积极的色彩,而是一个中性词汇,它指的是一个人在出生后的早期生活中所依赖的家庭环境。原生家庭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极大地影响着其性格、情感以及世界观等方面。与原生家庭相对的概念,则是指当个体成年后根据自己的选择所组成的家庭,例如婚姻所组建的家庭或独立生活的家庭,也是我们常称的新家庭。

      关于“大部分人的原生家庭都是幸福的,即使不完美”这一观点,“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那些生活在和睦家庭中的个体,容易倾向于将这一经验普遍化,因此有这方面认知偏差的人是幸福的。然而,很多原生家庭并非如此和睦,甚至可能存在潜在的冲突、冷漠或情感虐待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复杂的影响。某些家庭即便外表看似和谐,内里也可能存在未被察觉或未公开的矛盾,也是我们常说的“家丑不可外扬”。如果原生家庭在情感支持或心理健康方面做得不够好,个体在成人后可能难以有效应对由此遗留的创伤,例如,抑郁症的高发率和其他心理障碍,经常可以追溯到个体早期家庭生活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这是一个心理学层面的问题了。

  7. 这领悟太深奥了 我只知道 不论做什么 不论想做什么 在做时候专心做好每件事 认真做好每件事 尽心尽力足矣

    1. @刘郎哈哈哈哈,的确,尽心尽力足以。

  8. wys wys

    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场所)是一个人完成社会化必经的三个重要的场景,其中最最重要的是“家庭”,尤其是原生家庭,如果家庭社会化是正面的,那对孩子影响自然好。如果是负面的,那真可能形成代际传递了。
    解决办法,让父母保持学习,让父母的继续社会化尽量跟上子女的比较科学合理的社会化质量与节奏;其二是,进行逆向社会化。

    1. @wys的确如此,前者需要父母有很高的觉悟,然而很多家庭挺难做到。后者需要孩子精神独立,拥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认知,去促使父母的成长和改变,这点更难了,起码得等孩子长大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独立才可能一点点改变父母。如果物质依赖父母,精神上也依赖父母,跟父母之间不对等,很难促使父母改变。

  9. 之前公司内网有人讨论这个问题,很多同事童年阴影一直走不出来,哎

    1. @HIPVOGUE有童年创伤的人太多了,很多人不愿意说或者不自知,导致容易产生一个错觉,认为别人的家庭都是完美家庭。

  10.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应该是原生家庭的一些表述吧。其实原生家庭并不是贬义,只不过太多的过错归咎于原生家庭。好多个人或者媒体也好,渲染了所谓原生家庭对个体的伤害,故而导致很多人对自身的错误都归责于出生在原生家庭。也有部分确实是因为家庭环境原因导致个人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很难说,虎毒不食子,但也真有些狼心狗肺的父母。不过不管怎样,我希望所有人都是快乐的,幸福的,虽然不可能,但真希望大家都好。

    1. @Bosir的确如此,所以有心理问题最好是找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判断到底问题出自哪里。原生家庭作为个体出生后长大所在的家庭,对一个人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具体自己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是个人选择,如我文中所说,每个人都有斩断“魔咒”的可能,如果一味的逃避,将所有的责任全归咎为原生家庭,那就是完全否定了自己的自主选择。正好我最近正在写的文章也涉及了这个话题,这些天应该会发出来。

  11. 我在想传承的是什么?
    巴菲特大儿子是农民+摄影师
    小儿子是音乐家作曲家

    现实中
    如果不在一个城市生活
    感觉没啥影响了,每次视频感觉总想帮助一下家里的长辈亲戚,方方面面,可是有的人又说他没老,他不愿接受帮助.

    当每年里所发生的大多数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决定而且能决定的时候。包括大事比如结婚啥的,比如各种仪式自己能掌控的时候。比如过年哪都不去拜年可以的。开始支付赡养费的时候。还有其它,你觉得担子重了,但是感觉还自由了一点,精神上。

    估计我离开故乡来上大学四年没回家,就已经精神独立了,只是搞钱能力差,还得让家里补贴点生活费,每个月300,其实可以用1到2个月。

    1. @ACEVS的确如此,不在一个地方生活能减少不少父母的影响。我工作后是独立生活和经济独立,也就是“物质独立”,然而也不免被我父母各方面的PUA,将自己的各种焦虑传递给我,互相吵架都通过聊天软件、电话给我告状,甚至跑到我的城市闹到半夜,把我搞崩溃。所以除了远离父母生活外(物质独立外),拥有一个不被父母pua(甚至远程pua)的“精神独立”很重要。

  12. 道德绑架是父母常用的手段,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一句“为了你,我又怎么怎么着,多么的苦难。”就轻易的让很多所谓的不合理的事情变得合理的。
    为了摆脱原生家庭的困扰,与我而然就是足够的叛逆和特立独行,当我意识到自己被pua 了之后,我会保护自己,而不是为了成全或者治愈他们去委屈自己。
    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我发现父母也会 pua 自己的孩子。我妈有时候常对我的宝子说,你看为了给你留着,姥姥都舍不得吃。这种话如果我听到了,我就会直接对宝子说,是你姥姥不想吃,不用有心里压力。母亲的这种说法,无疑给孩子造成了一种感觉:为了给你留着,我自己不舍得吃吃不到。
    之前因为教育孩子也好多次跟父母起冲突,那种没苦硬吃,自我折磨式的付出,真的很令人不适。周末的时候,带宝子去打球回来的路上说想吃烤鱼,想到她们都在家,于是定了烤鱼外卖回家吃。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妈又说了:“我都好久没吃过烤鱼了”。这么一听似乎是我不管她们,然而事实上呢?就在之前的一个周末,我带宝子出去吃饭也是同一家店,叫他们一起。老妈,各种理由:不想动、我又不吃蒜,烤鱼里面放蒜了(之前因为出去吃饭,不吃蒜的问题,每次都得折腾半天,跟服务员各种叮嘱;)、等会儿你爸回来,我们在家随便吃点吧。
    我的想法是带着他一起接着我爸去,给我爸打电话也是说,我不去,等会儿回家跟你妈一起吃点吧。
    于是我就带着宝子,我们一家三口去了。
    有时候,听到这种莫名其妙的 pua 的话,真的挺让人上火的(送来的外卖,没有任何备注,就是之前的 u做法,肯定是有大蒜的,她也吃了不少。)。不过作为父母,我一般也不吱声,也不说什么,她们在咋说咋说吧。
    如果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自己要摆脱,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摆脱。
    虽然我家宝子有时候说话挺气人的(很直白),其实我内心还是高兴的,毕竟,没有受到 pua 的影响,即使我想 pua 她,她也不认。

    1. @obaby你做的太棒了,是很理想的家庭环境了。很多父母根本意识不到这点,会把自己父母的那套无形中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不接受长辈的pua,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接触过很多抑郁或者心理问题的孩子,包括我,都太在乎父母的看法了,父母批评一下像是天塌了。这种“听父母话”的孩子,也是过去教育中常常被认为的“好孩子”,特别是各种愧疚式教育下,孩子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然而出现心理问题的,也经常是这些所谓的“好孩子”。

  13. 很多人对我“不结婚、不要后代”的想法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一种不成熟,认为这种想法伴随着我的年龄增长一定会改变。但他们不知道我的想法是认真的,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因为我的家庭在我看来,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也给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即使现在有所改观,但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修复的。我无法保证在与他人相处时,我的精神创伤不会影响到他人。

    我虽渴望深厚的友谊,但依旧克制。因为身为一个“病人”,我可能无法给他人带给他人足够的积极情绪。所以不让身边的人、甚至是后代被我的精神创伤所影响,是我能做出的最微不足道,却又最拼尽全力的努力。

    1. @白雾林能意识到这些并做出行动已经很棒了。的确,不需要对自己苛求太多,力所能及即可。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建议有精神创伤的人互相倾诉自己的原因,因为可能存在互相伤害。同理,那些对你的想法嗤之以鼻的人,或许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家庭环境,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去理解你,所以一些言论不管他时有意还是无心的都会对你造成二次伤害。

      不过,通过自己不断的分析自己、理解自己,一点点做出改变,是能够很大程度的缓解自己的创伤,所以无论遇到啥事,只要好好活着就会有希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