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旨在回应一些极端无神论者对有神论者的批评,特别是部分人在浏览了我的博客后,主动针对我个人的信仰与认知的诋毁。内容可能会显得直接甚至强硬,但请理解,这并非出于个人的情绪,而是为了对这些片面与未经深思熟虑的诋毁作出反驳。我绝大多数的朋友,均是无神论者,并且他们都很友善,即使我最亲密的人也是无神论者。我尊重每个人的信仰与选择,并坚信信仰自由的权利。然而,信仰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贬低和攻击他人的信仰。对于那些以误解或无知为基础的批评,我认为有责任为自己的信仰与认知提供清晰的回应,我也做不到明确针对我个人的诋毁而视而不见。同时,我一直努力减少过于情绪化的文章出现在我博客的频率。
我成长在无神论的家庭中,我的有神论信仰是我自主选择的结果。这一选择源自我对世界的理解、直觉以及我所学习的知识,特别是通过学习哲学、心理学和神学等学科,甚至其他宗教的书籍和文献,以及不断自我质疑、反思、解构与重构后,形成了我独立的信仰体系。尽管这些领域的理解不能算得上精通,但我对其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掌握。我想对一些将自己信仰推向极端的人说,若是因为心理困扰或认知上的局限,应该寻求专业帮助,而非通过攻击他人信仰的方式发泄不满。认知的不足应通过学习和反思来弥补,而不是通过贬低他人的信仰,甚至是那些对自己有善意的人的信仰。
请注意:本文中的“上帝”或“神”一词,指的是世界起源、宇宙法则、真理、道、奇点之前的未知、罗各斯(Logos)等抽象概念,而非宗教中的人格化“造物主”。本文并非是宗教的宣传,而是从哲学角度为主针对有神论的科普性解释,所以尽可能用了通俗的概念去表述。
关于上帝的存在与否,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神学和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议题。可是,大部分站在反方立场的讨论,只是噪音与未经过深入思考的挑衅。很多反驳以一种几乎幼稚的方式,妄图用狭隘的逻辑和简化的思维去论证上帝的不存在,实在是对复杂问题的轻率处理。这些论证,犹如蚂蚁用微小的感官去否定人类的存在,充满了讽刺感,试图扭曲一个远远超越人类智慧的概念。最终所得到的,便是被自我满足和自我感动蒙蔽了双眼的虚妄。
极端的反对者总是热衷于讲述上帝不可能存在,理由无非是世界的起源、宇宙的规律或道德的设定等问题,又或者是思想实验如“让上帝去创造一个自己搬不动的石头”这类已经被说烂的全能悖论。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用的逻辑,正是被上帝,或更准确地说,是被真理与法则,所创造和维系的。他们所依赖的因果关系,空间与时间的框架,甚至他们所谓的“无神论”本身,都无一例外是建立在一个更为庞大的、超越人类理性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既然如此,上帝必然是跳脱于因果逻辑、定律、时间、空间、物质、能量、符号、言语、是否、对错、存在、虚无、人类意志、意识、自由意志、道德、情感、理性、符号、观念、命运、偶然、必然、善恶等一切人类能表述与感知的概念框架之外的存在(甚至“之内”“之外”一词来约束上帝都是一种错误的解释)。因为这些概念框架所指代的,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一种对“一切终极”其本身的符号化表述。但语言存在局限性,我只能如此“不准确”叙述。严格来说,无论如何用语言、概念、符号与逻辑等方式定义、描述上帝,都是对其的一种误读。
简而言之,如果这个“世界”不存在,那么连“虚无”本身也无法成立。而“虚无”何以为“虚无”呢?正是“存在”赋予了它定义。有人试图用“存在”来揭示万物背后的意义,而这一切,正是从“上帝”或“真理”这种存在的创造开始的。你无法用自己有限的认知框架,去否定一个超越所有框架的存在。所谓的“世界”,它不仅指的是你基于个人主观意识上能触摸、看到或计算的东西,它还包括所有你无法观测到的领域、维度,甚至是你根本无法想象的存在状态。上帝是那个超越一切理解的起点,唯有在这种存在中,才有可能有我们现今所称之为“存在”的一切。
于是,在这个层面上,所谓的反驳就显得有些可笑。你试图用自己有限的逻辑去否定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存在,是多么的荒谬。这不是哲学的对话,这更像是在拿铁丝网和沙粒来对抗汹涌的海潮。正如一只蚂蚁无法理解天空,微生物也无法洞察人类的思维一样,你无法理解超越你的存在。最终,通过理性和逻辑的论证,所谓“上帝不存在”的主张,实际上只是否定了一个被个体或人类所构建的“符号化上帝”,而不是指向任何超越人类认知的那个“终极存在”。
可以假设一个假设,假如真理本身——一个被许多人赋予各种不同名称的“上帝”——是整个世界的起源与根基。那么,是否“真理”能够自我创造或自我操作呢?如果真理没有能力产生真理,那它又如何能存在?但这样的问法,本身就揭示了问题的荒诞性。因为一旦我们承认“真理”存在,那么就可以推断出它不需要“创造”自己,因为它本身就是绝对的存在。我们常陷入对这些概念的死磕,但又忽视了一个问题:是否一切的“真理”,最终都源自某个“创造”的起点?而不应止步于争论某个特定真理的“创造”过程。
上帝的存在,或许并非仅局限于宗教上的“上帝”。我们可以换个更抽象的词,如“法则”、“真理”或“宇宙的秩序”。这些概念是否能脱离存在的框架,去反驳或否定自己呢?显然不能。很烧脑对不对?换句话说,你无法推翻一个定义并决定你所有可能性的根本存在。如果“法则”或“真理”是宇宙的根基,它们定义了我们的存在和理解的框架,那么你无法在这个框架之外去挑战它们,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基础。
某些反对者乐于将“上帝”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然后进行反驳,甚至用简单的人类主观标准,如“善恶”来进行评判。然而,这种人格化本身便是一种简化和矮化的过程。一旦将“上帝”视为具有人格的存在,许多相关的概念和特性便会出现不自洽的情况。就像试图论证“真理”是善还是恶一样,这种讨论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说真理是善的,那是因为它始终符合“自身法则”,是“自洽”的,是“正确”的;如果说真理是恶的,那是因为它有时表现得“无情”,不考虑人类的情感因素。然而,真理或“上帝”并不受限于人类的认知框架或逻辑推理,它超越了这些限制。人类的理性和理解能力,始终局限于法则和真理之内,无法定义或限制它们。这些就是宗教中所认为的“神格”。
接下来,我们要面对另一个令人弄不清楚的问题:到底上帝是什么?他是否真的是《圣经》中那个上帝?这的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宗教派别对上帝的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同一派别中,不同的神学家也有不同的观点。在《圣经》中,确实通过“人格化”的比喻和表述描述了“神格”的上帝。选择哪种教义的解释,遵守哪种教义的规定,是每个人自由的选择,我们无权干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上帝”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割裂。在宗教之外,上帝可能并非具有人格的神祇,它更可能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超越语言与文字的力量,它让一切发生,又让一切停止与终结。就像印度教中的梵天之梦,万象有始有终。正如不同人眼中的《哈姆雷特》各异,不同的文化、宗教和科学、哲学理论中也有不同的“上帝”,但它们最终都指向那同一个终极存在。
有人或许会说了,“你不是说你是基督徒吗,这个时候你怎么又不坚持自己的宗教观点了啊?” 熟悉我的人知道,我在多数基督徒看来,特别是极为保守的基督徒看来,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基督徒,甚至称不上是基督徒。为什么,我一直以来的第一身份一直只是一个有神论者,而非基督徒。我之所以被归类为基督徒,是因为我自己对“神”的理解,比较契合基督教的一些派别而已。比如基督教新教的自由主义派或者现代主义派,就有一些观点和我类似。所以我一直自称是“广义上的基督徒”,因此我对各种其他的信仰,有很高的包容度。
像是著名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他就提出了“道德神学”的概念,认为上帝的存在并非可以通过科学或哲学的逻辑推理直接证明,但作为道德生活的必要假设,上帝是不可或缺的。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要求有一个“终极的法则”和“至高的道德秩序”,这个秩序可以被理解为上帝或者绝对的道德理性。理性只能处理经验世界中的事物,而对超越经验的领域(例如上帝的存在、灵魂的永恒等问题),理性是无力的。而身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即使对宗教中的“神”的人格化嗤之以鼻,然而他相信存在造物主。在谈到神时,提到“宇宙的精神”或“宇宙秩序”,并且他推崇“斯宾诺莎式的神”(著名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认为神即是自然界的法则)。他认为,对宇宙的敬畏和对自然法则的理解就是对神的理解。
在这时,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些轻率宣称能够证明上帝不存在的人。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掌握了“真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站在自己的认知高地上,敲打着一副空洞的论调。以“证明上帝不存在”为目标的讨论,其实早已是哲学和神学中大量知名哲学家与神学家探讨过无数次的老生常谈。如果真的想反驳上帝的存在,首先要问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存在”是什么?是否了解自己所依赖的逻辑框架来自哪里?又是否清楚你所谓的“反驳”是否建立在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上?在反驳那些你不认同的观点时,你是否深入学习过对方领域的专业知识,还是仅仅通过网上激进的文章和所谓学者的言论来为自己的观点站台?如果是这样,这种盲目跟随的态度和迷信有何本质区别?如果这些问题没有答案,那么你的一切反驳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表演。
上帝是一个用理性和逻辑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存在。即使我是一个有神论者,我依然能够理解无神论者对世界的看法。无论信仰的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这都是个人的选择,信与不信,终究是主观决定,而非通过理性证明或证伪,更不是凭信仰去标榜自己高人一等。所有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上帝是否存在,而是你如何理解“存在”本身。对于那些过于自信地宣扬上帝不存在的人,我只能说,你的批判不过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狭隘冒险。想要质疑上帝,首先要了解自己所处的认知角度,是否有资格挑战一个超越所有理解框架的存在。否则就像是自我蒙蔽双眼的人,认为看不见就一定不存在。所以,这种极端无神论,究竟是长期环境影响下的被动选择,还是在自行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和理论后做出的自我选择?不妨问问自己:精神世界是否空虚?抑或是仅仅沉迷于物质至上的幻象?不满、愤懑、痛苦、虚无感、无意义感、恐惧的来源,无外乎于此。
如果你感到这些问题的困扰,或许可以参考无神论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对“存在”与“虚无”的探讨,在上帝这个角色缺失的情况下,理解人类如何面对没有外在意义来源的空虚与自由。萨特认为,面对这样一个没有预定答案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存在承担责任,创造自己的意义。或许能更清晰地看见,所谓的“虚无感”并非无解,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存在状态。而不是通过去攻击有神论者,来获得自己的优越感和满足感,逃避自己的内心空虚。
另外,欢迎去看我的另一篇文章《人类中心主义的崩塌》。如果讨厌一些极端的基督徒群体,请参考我的文章《我很怕遇见基督徒》。如果讨厌的是迷信的群体,请参考《理性与逃避现实的边界》《盲目崇拜是迷信》这两篇文章。如果你崇尚物质世界,精神空虚,请参考《精神富足与自我实现》以更全面的了解我的视角。
本文《针对极端无神论者浅薄论述的回应》版权由白熊阿丸所有,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如已授权转载,转载请备注文章来源链接: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A-Response-to-Shallow-Critiques-from-Extreme-Atheists.html
如果无法用人类的现有思维去讨论和认识,那就成了某种“房间里的大象”了,也就成了各说各话。科学不是一种信仰,科学更像是一种方法论。宗教鼓励给出答案,科学鼓励给出解释。宗教可能会把一些未知情况直接归因,科学则是追求可复现的逻辑链,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可靠传递。科学从未宣称自己能完全解释世界或者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永不止步。
是的,然而有的人却把科学当做了一种信仰,或者把一些已知的科学成果当成真理一般崇拜,这个在文末提到的《盲目崇拜是迷信》中有讲到。关于认识神的问题,这个需要补充一下:神不是不可认识,而是不可“完全”认识。如果把神等同为真理看待(这个比喻也不太对),科学也是一种认识神的手段,同样,各种宗教和哲学理论也是认识神的一种手段,区别在于手段的不同,认识上也都不完整,都有偏差。这种偏差也是各种争论的来源。
我在之前的回复中有提到人通过认识四维空间,需要将其投影到三维和二维去理解,这的确是能够认识到了四维空间,但是无法“完全”认识到,会因此产生偏差,大概这个概念。有一种可能是科学、哲学、各种宗教中对真理(或者神)的描述,都是有其合理性,但是都“不完全”表述。
四维空间其实更多的是数学性的抽象概念,本就是构建的概念。不如说人无法完全理解“爱”。当然我也同样认为“爱”是一种构建的概念。除了圣经和凡人手写的各种书籍文献,你是怎么认识神的呢?
我明白你的观点,爱作为一种存在,超越了我们完全理解的范围。但它并非仅是一个构建的概念,而是人类情感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真实的存在。每个人对爱的定义或许不同(因为它并非被构建,而是我们难以准确描述的内在感受所以才符号化表达),但它的普遍性和深远影响是无法忽视的。我们或许可以说,爱存在于我们与他人、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中,跨越了语言、文化,甚至时间的限制。关于爱的定义,我曾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尝试论述这一点。
四维空间在数学和物理中是我们所能构建出来的模型,虽然它是抽象的,但我们的认知并非完全脱离实际。我们无法直接感知高维空间,但通过数学推演和理论物理的研究,我们依然能够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换句话说,无法感知不代表不存在。我们构建这些模型是为了方便理解,这实际上是一种符号化和标签化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我们构建模型之前,所描述的对象就不存在。同理,无神论者的一个特点是,他们通常只承认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存在,而可能忽视了那些通过间接途径,例如理论推导或间接观察,所获得的知识和存在。
另外,我意识到有一些人有一个困惑的点(可能也是让自己异常纠结的原因):当自己试图从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时,仍然固守自己的认知框架,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要真正代入不同的视角,须放下当前的框架,而这并非易事。就像用A的世界观去理解B的世界观内容,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矛盾。如果真心想要理解,需要跳出A的框架,用B的视角去看待B的内容。如果做不到,强求自己理解反而会让自己更加迷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认识神的话题,实际上我并不是通过宗教认识的神。我说过我在无神论家庭长大,从小就直觉认为神存在,并且在学校教育和日常学习中不断反思和论证。各种宗教的教义和经典,只是用来丰富自己的世界观用的,而不是拿来作为信仰的材料。我从来都不是信仰某个特定宗教和特定教义的人,因为在我看来都是人对神的理解扭曲后的产物,我反而是会经常批判宗教的极端分子。只是我的信仰恰好和基督教的某些教派类似,但是这些类似的教派我也不是完全认同的,也会批判他们。同理,除基督教外,佛教、道教、神道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等,我都有认同的部分在内,但也有反对的内容。对我而言,宗教都存在对神的或多或少的扭曲理解。
换句话说,你并不是信神,或者可以不用传统的“有神论者”来形容。你可能是信仰一种抽象的万物之源、形而上的万物真理,如果称ta为神,就很容易被误会。
中文语境中的神,容易被人理解为是神仙的概念。如果说是上帝,又容易被认为是基督教人格化的耶和华。很无奈,这是中文中的“神”的翻译问题。但是中文中没有更好的词汇去表述了,就像是我文中一开始就已经加粗清楚的:
请注意:本文中的 “上帝” 或 “神” 一词,指的是世界起源、宇宙法则、真理、道、奇点之前的未知、罗各斯(Logos)等抽象概念,而非宗教中的人格化 “造物主”。
从定义上来看,我这种理解,依然会被划分为「有神论」中,即使中文中的神的概念翻译并不准确。
那我就清楚啦,其实我们两个观点也类似。我以为你的“有神”是基于宗教“有神”(即使不是人格化的)的增广,毕竟你仍称自己为“广义的基督徒”。
很高兴你的耐心回复。
我已经添加贵站的友链啦
你可以去了解一下我个人介绍提到的基督教新教的「自由派」或「现代派」,常常属于被传统基督徒(中国的家庭教会和海外的保守教会)认定为「非基督徒」。如果是科普性质的解释,你可以参考维基百科「自由主义神学」词条。中国合法承认的三自教会也常被家庭教会批判,认为其不是真正的基督教会,原因也是如此。你文章中的基督徒的一些言论吧,在我看来属于传统基督徒一类→_→,我的理解在他们看来多半会被喷吧
已经添加。
我跟过一年他们的礼拜,去过几次更大规模的活动。比如我,倒是不会喷我,只是会怜悯我,真诚为我祈祷。
以我的知识储备我是从来不信任何神学的,直到有一天午夜2点,我爸突发心衰我紧急开车去,在一个路口暴雨中看到一个老婆婆没有打伞站在路中间对着我笑,她浑身没有湿,我瞬间全身汗毛直竖!一周后我与路口一户人家聊天说到这件事,他告诉我那天夜里2点住路口50米处一户人家老婆婆去世了。
有许多事情是难以用理性和逻辑彻底解释清楚的,尽管我们可以强行通过科学的方式去解释,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勉强说得通,但这些解释终究只是基于科学的假设和推理,并不一定成立,更未必是真正的事实。因此,对于许多无法完全阐明的事物,尽管我不一定相信,但依然会保持最基本的“敬畏”。这种“敬畏”是对未知的尊重,承认科学的局限性,同时也认可人类智慧的不断进步。真正的智慧并不是完全的知识,而是承认未知和不确定性,并以此为动力去继续探索。
如果用科学的角度看待神学,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仰...
是的,毕竟两者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各自从自己的那套框架去看待,必然存在矛盾。
生活中大多数对“上帝”一词的定义都是“人格化”后狭义上的,以至于很多人听到“上帝”这个词就会想到部分极端教徒所做出的种种事情。其实无论是广义上的还是狭义上的,唯一不变的是那些凭信仰去标榜自己高人一等的人,这种人靠打压别人来获得成就感,某种程度上来说,所谓的“无神论”其实也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信”。
对于文中广义上的“上帝”,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存在的,就像⌈刀剑神域•爱丽丝篇⌋里爱丽丝在面对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时所说的:“我承认并接受各位Real World人是我们的创造者……,如果Real World也是被创造出来的世界的话,如果在那外侧还有创造者的话,如果某一天 你们的创造者现身,命令你们隶属他,你们会怎么做。”
是的,我在之前的评论的回复里也提到了刀剑神域的这个设定。世界外是否还有世界,而这个世界外是否还存在更上一层的世界,这个是无法证明的。也有点像是佛教中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本质上都是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未知。
正因如此,我才特别强调要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核心是弄清楚“存在”这一概念的含义。因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存在”的定义是模糊的。许多人认为,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算存在,那么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应被视作一种存在?这里我们不必急于讨论精神、意识、思想是否需要依赖物质才能独立存在,但无可否认的是,精神世界是确实存在的,即使它无法被直接观测到。
如果我们借用《人类中心主义》一文中的“克系”观点,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人类共同的认知扭曲所塑造的“虚幻”,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无论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还是理性推理,都只是人类的认知构建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的感知并不是直接接触到“真实”世界,而是通过我们有限的感官和思维模式将世界映射到我们的意识中。因此,所感知的世界很可能是一种认知的幻象,它无法完全代表真实的存在。那么基于此,人类的认知是否真的能代表所谓的“真实存在”?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到底算不算对“真实”的接触?
在哲学领域的现象学中指出: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是由我们的意识和感知构建出来的,甚至可以说我们的“世界”并不直接等同于外部的客观现实。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我们只能接触到“现象”(phenomena),即能被观察、观测到的事实,而这些现象并不等同于“物自体”(noumena),即独立于我们的感知和经验之外而确实存在的事物。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的感知是一种对现实的有限映射,而不是真正的接触到“物自体”。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感知可能永远无法完全代表外部世界的“真实”本质。
有关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我有些感同,但思考不多,只体现为「外星人都是人形生物未免也太没有想象力了!」这样的抱怨。
正好今天听完一期播客,是小说《白鲸》的导读,具体的人物名字记不清了,但其中有一位不信神也不信科学,仅仅是保留着对自然的敬畏,甚至是恐惧。某种程度上,自然就是他的信仰和神,与文中提到的「斯宾诺莎式的神」有些许类似。我之前也会感叹,世间万物不论以科学的角度解释、还是宗教的角度解释,能拼凑出丰富的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样美妙的巧合本身,就很值得敬畏。
感谢评论。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其中的克系作品,实际上并不是说“存在某种地球外的很厉害外星生物”,因为这种设定还是基于三维和人类认知基础上的。克系的作品,那种不可名状的恐怖存在,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不能用眼睛看(看了眼睛会瞎),不能用思维思考(思考了人会疯),因为这种存在本身就已经超过了人类的一切能够观察和思考的极限,会打破人的精神和人格存在。
在克系作品中,世界的一切,都是人类认知扭曲后的幻象,人类的认知处于低维度的级别,无论如何用手去触摸周围的世界,还是用眼睛看周围的世界,本质上都是被人类低维度认知所局限、所扭曲形成的一种虚幻世界。真实的世界实际上并非人类所观测的那样。有点像是恐怖游戏《沙耶之歌》那样的,认知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脱离的。
人之所以还“安全存在”,是因为人的低维度认知,还没能认知到“高维度生命体”,导致“高维度生命体”认为人类过于渺小,对人类并不感兴趣。而这种高维度的生命体,或许就在你我身边,只是人类的认知太低级了,无法认知到。而我们所认为的宇宙规律,世界法则,都可能只是被人类认知扭曲后的幻象。真实的世界,远远比人类认知的残酷与无情。但是我无论如何解释克系的恐惧,也很难描述清楚,得多读一些不同类型的克系作品才能体会到。
这个评论补充到《人类中心主义》一文的后记中了,我才意识到文章没说清楚克系的设定细节。
最近我装了ps模拟器,试了战神。
神存在的。没其他意思
战神就是把奥林匹斯的神一个一个干掉。
简单粗暴 ∠( ᐛ 」∠)_
相信上帝存在和相信上帝不存在和相信科学其实都是一回事,我们都在相信着无法被证明是绝对正确的真理。这些“真理”没有哪种更加高尚,所以那些把科学当作信仰并且居高临下批判上帝的人显的很可笑。
的确如此,这单纯是个人选择。知道的越多,越知道自己有更多的不知道。反而是那些知道的少的人,才会如此自信的批判别人,以获取优越感,表现出众人皆醉我独醒。(/ω\)
我内心的困惑其实一直都存在,与无神论有神论无关。
天文学,物理学发展了这么多年,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有时候我一直在想所谓的大爆炸说,那在大爆炸之前那个点外面是什么东西?如果宇宙一直是膨胀的,那么膨胀的边缘挤压的又是谁的空间?不管这个所谓的宇宙实在膨胀还是坍缩,宇宙外是不是总是有空间?那个空间里是什么东西?又是谁?
时间只能向前,时间这个东西又是怎么出现的?光具备了波粒二象性之后,很多的东西又变了。
科普来,科普去,我依然是那个迷惑的我。
我在研究宇宙学时,特别关注过你提到的这些问题,曾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注意:以下内容完全基于现有科学的推理和假设。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空间与时间本质上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时间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与空间相关。在特定条件下,时间和空间可以通过引力和运动的影响相互转换。而引力的形成,目前通常认为与时空弯曲有关。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和能量还影响着时间的流逝,物体沿时空弯曲的轨迹(或称为“世界线”)自由下落。这种时空的“弯曲”是引力的根源。
例如,地球和其他天体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发生弯曲(导致光线也会弯曲,比如日食现象时周围会有一圈光晕,又叫引力透镜效应),类似于将一个重物放在弹性的床单上,床单会向下凹陷。其他物体(比如卫星、月球等)会沿着这种弯曲的路径运动,从而形成我们所感知的引力效应。
在宇宙大膨胀之前,所谓的“奇点”状态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区分的状态,因此在那个时刻并不存在我们通常理解的时间概念。也就不存在奇点“之前”这个概念(起码没有人类认知中的之前概念),而且奇点是一种推理和假设,所以无法得知细节。
在讨论宇宙时,我们需要区分“可观测宇宙”和“不可观测宇宙”。可观测宇宙是指从地球出发,受光速限制和宇宙年龄影响形成的一个球形范围(这个范围可以通过观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来理解)。而不可观测宇宙则在这个范围之外,超出了我们目前能够探测的范围。
如果将三维宇宙类比为二维的面,宇宙的整体形状有三种可能的假设:球形、平坦(无限扩展的平面)和马鞍形(无限扩展的马鞍)。要确定宇宙的形状,需要通过测量空间的曲率来判断,这可以通过绘制足够大的三角形并计算其内角和来实现。空间的曲率有三种可能:正曲率(球形)、零曲率(平坦)和负曲率(马鞍形)。这些不同形态的宇宙取决于空间的曲率,而目前的观测数据显示,我们的宇宙似乎并没有明显的曲率(可能是我们测量尺度不够大导致),导致可能是一个近乎平坦的宇宙(即无限扩展的宇宙)。但是这种情况与我们的直觉理解不太一致。
如果宇宙是有限的,并且呈四维球形(即正曲率宇宙),我们可以将宇宙的三维空间想象成一个三维球体的“二维表面”,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分布在这个表面上。在这个这种宇宙模型下,宇宙的大膨胀过程可以理解为这个四维空间均匀扩展的过程。所有天体的相对距离在同步增加,但这并不表示着它们正在远离某个“外部”。在这种有限宇宙的假设中,宇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点,假如你沿着某个方向走下去,最终你会回到起点。
在这种模型下,宇宙并没有三维意义上的“外部”,因为宇宙的膨胀本质上是增加我们所理解的三维空间的尺寸(增加的是往一个同方向一直走再次循环到原点的距离)。可以说,宇宙的“外部空间”只存在于四维空间的层面上。所以在四维空间中,挤压的是谁的空间,这个属于很难假设的范畴,比如有猜想宇宙外还有宇宙等等,但这些都属于没有实证依据的纯粹推测。
注意,上述的四维空间是指几何学上的空间四维,而不是包含时间的四维时空。
具象化到我自身,我其实觉得存不存在,往往是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比如禅修和无神论,我都信。禅修多少带点佛学思想,往往大多时候我都会自省或者炼心,但你要问我妖魔鬼怪,神佛仙门存不存在,我浅薄的认知告诉,它又不存在。所以,矛盾也是真矛盾,迷糊也是真迷糊。
是的,是自己一念之间。说到底,这只是对“存在”的不同理解。有些人认为,世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必然有一个客观的终极存在,维系着这个世界一切概念的持续存在,因此这个终极存在必然存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世界的存在本身就是存在,不需要依赖某个终极存在来支撑,这种终极存在只是一个假设,我们无法认知它,所以它并不存在。无论坚持哪种,都是一种主观的选择而已,都是对不可知之物的猜想。
有意思的文章,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无神论者会要求通过科学和理性来解释一个现象。如果无法用理性解释,可能倾向于认为这个现象并不存在。这种立场可以看作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倾向,实际上在“存在”的定义上设置了限制,认为只有那些可以通过理性验证的事物才算“真实”存在,超越人类认知以外的事物不存在。
有神论者认为,即使某个现象无法通过理性解释,它依然是真实存在的,因为超自然的存在超越了人类的理性范畴。它们并不受限于人类的理性理解,认为存在本身不依赖于理性验证,而是通过信仰、经验或其他超越理性的方式来理解。
有个例子不知道恰不恰当。如果世界是一个拥有无限计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游戏,不会出现任何的bug。游戏中的NPC拥有了自我意识后,也无法认定游戏外还存在创造游戏的人类存在。此时无神论NPC会认为,世界外的人类不存在。而有神论NPC则认为,即使我们NPC无法确认游戏外存在创造世界的人类,但是人类是存在的。
的确,这正是我一直强调的“核心”问题——并非要讨论上帝是否存在,而是首先要弄清楚“存在”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无法厘清“存在”的本质,论证上帝是否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你提到的游戏比喻很有趣。就像《刀剑神域》那部动画里,有一季讲到游戏模拟世界中的虚拟人,他们拥有自我意识,但从未质疑过自己所处世界的本质,也没有考虑过游戏之外存在着创造他们的玩家。
游戏中的NPC们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来论证上帝的不存在,甚至通过“全能悖论”来得出结论。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全能”存在的概念。然而,作为游戏的创造者,我们却清楚地知道,我们在游戏中是全能的。我们能够做到任何事情,甚至能违背游戏中的法则和规律。
例如,我们可以在游戏里打破因果关系,篡改NPC对某些事物的看法,甚至完全重置整个世界而不留下任何痕迹。甚至改变时间流速、扭曲某些空间、删除某些历史、修改世界规律,且而让NPC无法察觉到。因为游戏中的世界法则与规律——即NPC通过科学工具所认知的所有定理——都是由我们编写的。我们拥有超越游戏规则的管理员权限,甚至可以随时可以关停游戏,即使在无意中因为操作失误让NPC察觉到“超自然”的现象时,我们也能轻松地“读档重来”,而NPC却无法察觉到这些变化。
当你观察游戏中的NPC还在争论上帝是什么、上帝否存在的时候,你只是笑而不语。因为他们终其一生,都无法从游戏中出来,窥探上帝所在的世界如何。
当然,作为比喻,它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和不严谨性。然而,通过这种比喻和假设,我们能暂时突破思维的限制,窥探一下超越我们认知范围的可能性,去思考那些我们通常无法触及的概念。
你的超级计算机例子我也用过。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