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最「不可理喻」的情绪之一,大概就是自卑。它不合理、不讲理、不通情达理,却能统治一个人的全部判断。自卑的情绪让人看世界的每一扇窗都染上一层灰,你说它不是病,它却能让人终日惶惶如丧家之犬;你说它是病,它却没有诊断标准、没有药,甚至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有。
自卑是怎样炼成的?从不被夸奖的童年开始,从「别人家的孩子」中走来,从老师偏心、父母沉默、社会冷漠中长大。它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殖民,吞噬掉一个人对世界的信任,只剩下「我肯定哪里不够好」,和「他们一定在针对我」。
某部国际电影大片到了中国市场,更换了一张更本地化的海报——换了个更亲民的风格、更熟悉的角色安排,这在营销上的文化适配,因为看重该地区的市场,所以单独定制了海报,是种合情合理的商业行为。然而,总有人非要仰着头看这张海报,硬生生看出「歧视」的轮廓,说这是「你看不起我们中国人」,说这是「西方在羞辱我们审美」。这种逻辑就像在说:你要是对我一视同仁,就是不尊重差异;你要是考虑到我的文化,就是在区分我和「你们」,还是不尊重。归根结底,是无法被尊重的心理,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连尊重自己都做不到。
自卑者眼中的世界,是一面永不干净的镜子。别人做什么,都会映照出他心中最不想面对的自己。
这不是对个体的羞辱,而是对一种普遍病态的描述。整个社会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并逐渐将自卑制度化,集体合理化:用民族主义包装,用「反歧视」化妆,用各种「我们也行」的鸡汤语录鼓起勇气,然后在评论区里疯狂寻找一点「我们是世界的中心」的证据,宛如一个对着镜子反复大喊「我很好看」的人,越喊越虚。
这种情绪被养得越来越大,以至于自己不能和它争辩。自己一旦指出「这可能不是歧视」,就会被按头成为「洗地狗」;一说「也许只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就会被质问「你是不是已经不爱国了」。
那些说「你这样对我,是不是歧视我」的人,未必真的是在追问公平。更可能是他们活在一场长年累月的战栗中:怕被看不起,怕自己不够格,怕这世界不欢迎自己。怕到哪怕一句问候、一个海报的配色、一个模特的妆容都能激起体内那根名为「自卑」的神经末梢,瞬间绷紧,甚至引发抗议。你说他们敏感?他们会说自己「觉醒」了。
可是,一个真正自信的人,从不需要靠整顿全世界的措辞来安抚自己。
自卑是个有趣的怪物。它从不大声叫嚷,但会操控一个人的全部行为。它假装关心「尊重」,但骨子里是「怕」:怕自己配不上,怕自己被遗忘,怕别人看到自己的无能、失败、边缘身份。所以,它要把每一个无害的世界迹象都解读成「冒犯」。哪怕只是电影海报为了迎合东亚审美把角色换了个构图顺序,这都能成为「被歧视」的铁证。殊不知,这才是真正的殖民心态:默认别人必须无条件照顾自己的自我形象,否则就是罪人。
明明是商业设计策略,却要硬拗成文化压迫;明明是差异化市场判断,却要上升到文化冷暴力。这种行为,比被歧视更可悲——那是自我放逐,是一场披着某种「正确」外衣的精神内战。我们活在一个人人争当「受害者」的时代,在「我被冒犯了」的话语框架下,自卑被重新包装成正义,成为了某种精致利己主义的新出口。
若真感到尊严受损,请问:自己的尊严为何要靠一张电影宣传海报来维系?
我并不想指责那些因真实困境而感受到压迫的人。对,确实有结构性的歧视存在,确实有文化帝国主义的幽灵徘徊。但问题是,现在许多人的愤怒并非建立在实质的不公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种对「自我脆弱感」的过度补偿。这种补偿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制造更多认知失衡。
自卑者最大的悲哀,就是他们连「自己其实是自卑的」这件事都无法承认。他们会用「我这是觉醒」「我要捍卫身份认同」「我这是对抗殖民凝视」来包装那颗在童年创伤里夭折的自我。他们要通过全世界的「低头」来弥补那种始终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注视。他们无法直面自己的伤口,就只能拼命让别人为自己的疼痛负责。
那些不断在外部寻求修补的人,往往是内在最空洞的。
心理学上有个经典概念叫「投射」,是说人会把内心无法接受的部分归因于外界:一个人如果极度自卑,就容易把别人的任何行为都解读为「看不起我」。这不只是个体心理防御机制,也是一种文化机制——我们整个语境已经习惯于通过放大「外部歧视」来掩盖「内部创伤」。
归根结底,我们害怕不是歧视本身,而是怕它是真的:怕真的没有被看见、没有被尊重、没有「赢」。所以才需要在每一次海外片方的市场操作中找出一点点「我们终于让他们低头了」的成就感。哪怕这「低头」其实只是他们想多卖几张票。
当然,自卑还有更高端的表达方式。它不再是那种「我不如人」的消极退缩,而是变成一种道德优越感的进攻:越说「你们被歧视了」,越能显得自己站在正义的高地,仿佛为弱者发声。可实际上不过是将自己的脆弱借道德之名转化成了武器。用一种委屈巴巴的愤怒,给自己制造一个随时可以站上道德台阶的舞台。
而这,也许才是真正令人悲哀的地方:我们不是真的要对抗歧视,我们只是太害怕面对自己一无是处的恐惧。
当代社交网络正好成为了这类人最完美的自我幻觉制造机。算法不喜欢真实,只喜欢激烈;它不会推送「自我成长」的慢条斯理,它只推送「我受到了压迫」的火药味。所以你看到一群人在为了「海报换场景」怒斥地域歧视,为了「翻译词汇偏差」炮轰文化傲慢,为了「默认用户角色形象」怒刷刻板标签。这是一种分裂的病态:一边要求「全球多元共融」,一边又要求「你必须按我喜欢的方式展示差异」,否则我就炸号、拉踩、集火。
这不是尊重差异,这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控制欲。可惜,自卑的人听不进去这番话。因为他们的耳朵只为敌意而生,对理性是聋的。
我写这些,并不是要为某些西方文化产品洗白,也不是在批评某一特定的人,而是认为自己能对自卑这件事有更诚实的觉察。
有些伤口不能怪别人总在戳自己,只能怪自己从未疗愈它。
当一个人总觉得世界在冒犯他,其实是他自己在不断冒犯自己。因为他早已在心底认定了「我是不被爱的、不被接纳的、不够好的」——所以才要拼命找证据来证明别人也这么想。我们总以为自卑是羞怯,其实自卑最可怕的,是它让自己变得咄咄逼人、无法共情、不断宣判别人有罪。
那是一种戴着受害者面具的攻击性。
自卑的力量如此强大,它让我们无法正视自己,只能一直在「他们怎么看我们」与「我们要他们怎么想我们」之间来回打转。一边喊着「做自己」,一边又急着让世界来证明「我没错」。
如果自卑是毒,那么真正的解药不是外界的承认,而是某种近乎反叛的自我和解:我可以不被喜欢、可以不被认同、可以不配合,也可以坦然承认「我就是不够强大,但我不会因为这点就去诅咒整个世界」。而不是将内心的空洞,涂上「被冒犯」的糖衣,强行喂给公众咽下。
自卑是没法通过「让别人尊重我」解决的,它只会在自己不再寻求他人注视的那一刻,才慢慢松手。
——然后自己才终于开始,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如果真的想让别人尊重自己,先别总把别人看成敌人。不是所有的不一样都是歧视,有时它只是「不一样」而已。而不一样的世界,本来就不欠自己一致的温柔。
学会不再把全世界的无心之举当成恶意,是治好自卑的第一步。
有没有觉得,有时候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本文《自卑的遮羞布:不是被歧视,而是太渴望被看见》版权由白熊阿丸所有,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如已授权转载,转载请备注文章来源链接: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The-Shameful-Cloak-of-Insecurity-Its-Not-Discrimination-But-the-Desperate-Desire-to-Be-Seen.html
自卑容易陷入精神内耗
越内耗越自卑,恶性循环了属于╮(╯▽╰)╭
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好家伙 Σ(っ °Д °;)っ
看开了,也就不自卑了
没心没肺能过得更好∠( ᐛ 」∠)_
感觉如果心放开些。类似那种没心没肺的,那就不存在自卑,反而随着年龄增长,自卑感也在增长
年龄越大越现实了吧,大概是生活的压力促使自己很现实。越现实,越容易看清社会的很多东西,在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对比下,会发现自己的“不如他人”。
这也是我之前说的“大他者”。
哈哈 小时候不自卑,现在发现自己挣得少,反而有点自卑了。
笑死,那你童年还挺美好的 →_→
感觉这种自卑的养成,和国内在教育中过度的攀比,“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现象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有意思的是,当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被你超越了,他们又会拿出另一个更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来让你进行攀比。现在看开了,人比人,气死人。总有人会比你厉害,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而且,从小到大经历的教育,成长的历程,当权者(例如学校的领导)为了达成某种目标,通常是采取处罚性措施而不是奖励性措施。批评/处罚>鼓励/褒奖。
最搞笑的还是那帮人的脑回路,例如,学校成绩下滑了,有可能是偶然性的一次成绩下滑,也有可能是这一届水平不太好,然后开始搞补课这种对于学生来说是处罚性的措施。而当成绩好了,他们又说是补课的功劳了,然后把这个处罚性措施继续推行下去,而不是让学生们回到之前的状态。这种现象不单是中学,大学也一样,社会也一样。
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小孩,怎么可能不自卑?@(心碎)
这就是打压式教育的问题所在。崇尚吃苦,崇尚忆苦思甜,崇尚没苦硬吃。就拿花草树木来说,所谓逆境中生长出来的,看似坚强,但多半是畸形的。
人也是一样,这种环境出来的孩子,不能绝对的说,但是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对此深有体会。因为自卑,做很多和人打交道的事情前都畏畏缩缩的,担心自己对流程不熟悉而闹了笑话。
信息推送算法确实是个很厉害的东西。尝试接触过两个「对立」的社交圈子,发现同样的大环境,在双方口中,都是环境偏袒对方,「我们」受到压迫,都能拿出对应的「事实」出来。
大数据对矛盾激化这件事玩的太溜了,只要发现自己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天天推送这类信息。
小时候自己很自卑,长大后就看开了
见得多了,不少能也能自我缓解。
自卑的外在也可以表现为自尊、要强的行为。
有人争第一是因为期待成功收获愉悦情绪,而有些人争第一是因为害怕失败得到沮丧情绪。
总的来说还是通过正向情绪得到的自尊和要强更持久。
的确,很多要强的人,本身就是一种慕强的心态,自己是自卑的。但是有的要强的人,是为了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两者看似行为类似,但出发点却不一样。
自卑很正常,一无是处也很正常,估计每个人都经历过.
富翁和渔夫一起钓鱼,富翁觉得自己努力了不少年才在这儿钓鱼,渔夫天天如此。只是一个休闲,一个谋生.
是的,自卑是一种很正常的心态,关键是要正视它,才能逐渐克服。明明很自卑,却骗自己不自卑,通过不断掩盖的方式去面对,并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法。
看到过一句话 任何时候 任何地点 我们都应该将每个人看成敌人 然后再慢慢验证他是否为好人 而非一开始就判定对方为好人 然后再慢慢他的不好
诶,太形象了∠( ᐛ 」∠)_
确实如此,我小时候听到的最多话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
这也是我最讨厌的话。
去学校老师的话永远都是你们班是我带过的最差一届。
可能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打压式教育才是正确的。
你越行越是打压,好像这样你就会产生无形的动力一样。
似乎好像一代一代的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所以现在我看到谁用这种口吻对我说话,直接就不需要继续谈下去了。所谓逆境中生长出来,看似坚强,但多半是畸形的。
你有公众号吗,我感觉你写的质量都挺高,做个公众号应该还不错。
很赞同,或者在写作平台开个专栏
有的内容太那个了,不太适合放到公众号(/ω\),不过谢谢认可
谢谢认可哈哈哈,主要还是展现一个真实的自己的认识,暂时没想专门出一个专栏什么的。能被认可很开心φ( ̄∇ ̄o)